……
吃完饭赵明海就跟着赵士礼等人一起下了地,肩上扛着赵士礼为他量身定制的长把的镢头——他身材太高,短把的镢头用着费腰。
干活的情景不必多言……累,其实赵明海没有感觉到,他所能感觉到的只是热。
傍晚时间收工,赵明海匆匆的往南池塘而去,洗尽一身酷暑,再次回到自家所在的那条巷子时,远远的赵明海就闻到了鸡肉的香味,辣椒的香味、蒜瓣子的蒜香,以及混合后产生的奇妙的混合香。
“我这鼻子是越来越灵了!有空是不是上东沟子走一遭,这时的黄鳝也该大了吧,去年很多小苗我没捉的……”
赵明海一边揉着鼻子,一边想着,到了门口,却迎头碰上了赵明兰。
“姐,你干啥去?”赵明海随口问道。
“喊咱大哥、大嫂,你说说,这都分了家了,九百朝年,杀个鸡,还喊他们。我不去了,弟弟,你去吧。”赵明兰耷拉着脸,一脸不悦的转身回去了。
“这就摆不清自己的位置了吧!只怕在爹娘的心里你才是真正的外人!”
看着赵明兰气呼呼的样子,赵明海心里暗笑着,转过了身,走到屋后,轻轻的推开了赵明江的木门——赵明江的宅子就在老宅的后面。
……
而当赵明海与赵明江、朱艳红一起回到家时,院子的中间已经摆好了桌子,一大盆的鸡肉被放在桌子的正中央,赵士礼与赵士智哥俩正围在桌子旁边,大黄紧紧的挨着赵士礼的大腿……
刹那间赵明海隐约感到了赵士礼的用意,似乎是在未雨绸缪,想在他上学经济困难时,请他们帮他一把……
……
纵然赵明海急于到六亭城里考察一下具体情况,但是时节不饶人,农民按时节抢收抢种,现在正是抢种的时节,也因此一直到七月五号,赵士礼的玉米才种完,夏种才完成。
夏种到秋收这段时间主要的农活基本上就是锄草、打药、施肥等农活了,其中因为没有除草剂,锄草这个活大致要持续两个月,直至庄稼长起来,草长不起来。
但是这段时间有两个小空闲的时间,一是种完到出苗之前;二是庄稼长高之后到收割之间。
也因此趁着空闲第二天一早,天刚朦朦亮,赵明海就去了坝子村,去找张志安。
赵明海大致知道张志安家的位置,张志安的家在坝子村最南端,门前有一片方塘,周围稀稀疏疏的长着几棵歪脖子的野柳。
在村里找个老人问了下路,老人很热情的把赵明湖领到一排低矮的、灰乎乎的石头房前。
然后向一颗大槐树一指,说道:“看见没,那颗大槐树就是,小三、小三有人找你。”
顺着老人伸出的手一看,张志安正推着他那辆破旧的永久自行车,从他家门口走出来。
“谢谢有年人了!”
赵明海谢了一声,向张志安迎了过去。
“明海你怎么来了?听说你考上六中了,屋里坐。”张志安笑道。然后打开了他家的木门。
他家木门的缝隙倒是比赵明海家木门的缝隙还要大些。
“考上了。三哥你这是要去哪里?我是来问问你哪天去城里送芋干子来着,我想进城看看,上次跟你说了。”赵明海说道。
第83章 进城
说话间两人进了院子。张志安家的院子与赵明海家里大同小异,锅屋、柿子树,几只鸡、磨盘,最大的区别是南墙根的牲口棚大些。
“恭喜兄弟,我就知道你行,哈哈,你来的真巧,我正要进城,我带你过去。”张志安笑着,给赵明海倒了杯白开水。
他父母已经下地了。这时夏种虽然已经完成,但是地头地边的点颗芝麻、种颗豆子的小农活还是有的,庄户人不会让一点土地闲着。
“那么巧,这太好了!你的马车……”说着,赵明海向门口瞧了瞧。
张志安瞧懂了赵明海的心思,笑道:“前一阵子就不干了,今儿正好我想到城里去一趟,我堂姐的叔公在县供销社干,当什么副主任,我看看能不能搞出点化肥出来卖卖。我用自行车带你去。”
所谓的搞点化肥出来卖卖实际上就是做倒爷。由于现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行,计划内的价格低,计划外的价格却高,于是便催生了一批倒爷,利用各种人际关系与资源,把计划内的指标倒腾成计划外的,从而催生了第一批富翁。
而往后也有几次财富创造的机会,大致是商品的大爆发时期,房地产、电信行业的发展,这几次经济大潮中都制造了大量的富翁。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机会,只是层次太高,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触碰到的了!
这些信息是赵明海在前世从网上看到的,也有一部分来自父辈们的闲谈……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些,赵明海也曾想做个倒爷,一步登天,解决经济问题,但他细细算过,他这一家子祖祖辈辈都是贫农,连个有本事的远亲都没有!
也因此这也是他考高中的动力之一,考高中、上大学,是进入高等层次的最好的入场券。他知道在底层打拼向上,其实不容易,因此他也想走捷径。
张志安这个也算是捷径了,只是有些小打小闹。
“那我先恭喜三哥了,这买卖绝对行。咱什么时候走!”随即赵明海说道。
坝子乡到六亭县是有公交车的,一天四趟,早晚各两趟。但赵明海认为到城里后,有自行车方便些。
“哈哈,咱这就走!”说话间张志安起了身。
……
从坝子乡到六亭县的道路是县乡公路,有一定的级别,但纵然有级别,这时也不过是铺了一层细碎的石子而已,与乡村小路一样的坑坑洼洼。只是路两边的杨树比乡村的稠密、高大而已。
出了坝子村,张志安眼睛便开始往路两边左瞧右瞧,原因无他,这时的路口,派出所开始查自行车,要自行车上牌照。张志安的自行车当然没有牌照,他不想摊上这个麻烦。
一直起了十来里路,张志安的神色才松缓了下来,问道:“我忘了问了,明海,你去城里干什么的?”
一起打架,盖房送礼,帮赵明河招揽生意经过细细碎碎的一些事情,在赵明海心里早已把张志安引为好友,因此对他,赵明海也不隐瞒他心里的打算,笑道:“三哥,不瞒你说,我这不是考上高中了吗,我想到城里开个小吃摊子,卖点包子、油条之类的,我的饭量你是知道的,这样一来我吃饭能有个着落;二来也弄点生活费;另外看看能不能拉扯家里一把。”
这样做实际上相当于随身带着个厨房!但是听了赵明海的话,张志安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注意到的是赵明海居然要到城里去做生意。
还是那句话,在此时城乡二元体质犹在,人依然被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两者各安一方。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刚刚试行,个体工商户牌照去年才刚刚发行,城里人做生意的都极少,别说农民进城做生意了。
而国人向来的古训,又是在强龙不压地头蛇,在家天天好,出门一时难,因此听了赵明海的话,张志安脱口而出道:“这能行吗?咱一个庄户人,在县城人生地不熟的!”
一听这话,赵明海就知道张志安的思想还被他的身份桎梏着,因此委婉的开解道:“怎么不行,城里人是人,咱农村人也是人,你看着吧,早晚城里、农村都一样,新社会讲究人人平等,这城里人、乡下人的分出了高低,就很不合理。再说了,老古语不是说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毋庸置疑,在这个时代,农村人面对非农业、城里人是有着自卑感的,这甚至是普遍现象,纵然是张志安这样的草莽人物也不能例外。
但是听了赵明海的话,他恍然明白了他的身份来自于制度的不合理……
下一刻他自卑的心态一下子像被什么东西戳穿了,自信却悠然而生。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他不由的一拍车把,兴奋的说道:“兄弟,你说的对,不愧是会读书的,脑子想的开。”
“三哥这是实话,你看着吧!”
“嗯嗯……你开小吃,谁来做。”
“先让俺二姐、三姐过去,生意要是好了,再把俺爹、俺娘叫过去。”
“是个法子。你要是忙不过来,跟俺打声招呼。”
“行。”
……
两人一边走一边谈,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骑过一座桥,六合县城就出现在了赵明海的面前……
这时的县城其实就像是一个大农村,到处都是低矮、古老的砖房、石房、甚至是草房,即使是区委大院也是这样,高大的建筑其实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六中的教学楼,三层;一个是供销社的百货商场,两层;一个是电影院兼开大会的大礼堂,一层。
而道路也是狭窄的,即使是区委大院所在的那条路,也仅能通过两辆车,甚至道路还没有硬化,路上洒着碎石子。
骑车在去六中的路上,一路的党政机关,法院、监察院、县委、财政局、农业局、六亭县国营饭店……赵明海认为这就是张志安认为六合县比坝子乡好多的原因。
一路向东,一股酒糟味扑鼻而来……再往前在路的尽头,张志安停了下来。
赵明海跳下自行车一看,迎头就是一块绿油油的玉米田,北边是一个个草顶屋,和他家的房子大同小异,
南边则颇为壮观,一座带警卫房的铁栏杆大门,门柱上挂着一个白底红字的大牌子——开河市第六中学。
第84章 筹划
大门里是铺着煤渣的操场,几个乒乓球台子。再往南是一座三层的大楼,大楼后面是三排小房子。
东侧则又是几排房子,以及一个相对高大的建筑,建筑大门左侧烧热水的炉子清晰可见,赵明海估计是厨房。
“明海,这就是六中,你是跟我过去,还是在这待会儿。”这时张志安说道。
赵明海明白张志安话里的意思,带着他去找他什么堂姐的老公公,可能说话不方便。赵明海当然不会让张志安为难,他也想自己转一转,因此说道:“三哥,你忙你的去吧,我看一看。”
“那行,回头咱们就在这里碰头,我带你回去。”
张志安说完骑着车子走了。赵明海也沿着石子路往西走去……
而在此时商业不发达,租赁行业也不发达,再加上这里是六亭县的郊边,更是没有什么商铺,赵明海一路所见,几乎都是一宅一院的住家。
住户里也几乎都住着人。这其实与这个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时代不论城里还是乡下,孩子都多。而且以前分房是单位负责,但是现在社会并不能给这些城市青年提供工作岗位,这些青年也就成了待业青年,住在家里。
一路行去,一无所获,没看到一个“此房出租”的招牌,只是在靠近六中附近见到两个商铺,一个裁缝店,一个修鞋的。
赵明海感觉不能这样漫无目的寻找,于是转过头来到了修鞋铺子……
修鞋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坐在一台缝鞋机的后面,身子左侧有一个单拐,满脸的沧桑。
“大叔,我想打听个事,你这里有租房子的吗?我想租一套房子住,最好是像你这样沿街的。”随即赵明海客气的询问道。
“哦,租房子啊!年轻人,你坐,我想想……”修鞋匠客气的说道。说着顺手递给了赵明海一个小板凳。
这时候人虽然穷,但却是很有礼貌的,特别是年纪大的人。
而现在虽然租赁业不发达,城里住房也紧张,但空房子也并非没有,一些原来家在农村,后来在单位上了班,分了房,家里孩子少的,还是有空房子的,
因此修鞋匠微微想了一下,便说道:“路南季四清家的老房子一直空着,只是不知道他租不租,他在供销社上班,儿子在市里,闺女在省里,一家人都是正式工。”
“哦,大叔在哪里?”
修鞋匠拿起木拐,站了起来,走了两步,向西边一指,说道:“就在那里,那个石墩子看到了没?”
赵明海顺着修鞋匠的手指一看,西边一百多米远的地方,一个茅草屋趴趴着,房顶还凹下去一块。不过门口挺敞亮,很是适合摆摊。
“大叔,这季四清在供销社哪里上班?”
“就咱县里,百货大楼。”
“哦哦,谢谢大叔了哈。”
……
说完,赵明海起身往百货大楼而去……百货大楼里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服装、自行车什么都有,打听了一下,赵明海在卖酱油、醋的柜台边找到了季四清,然后说明了来意。
季四个五十多岁,面目清瘦随和,皮肤很白,脸却有些黑,可能是酱油熏的,但看上去是一个很友善的人。当然这时年纪大的人大多质朴。
而老房子季四清不仅想租,甚至想卖,因为年纪大的人都知道房子若是没人住,蛇钻猫爬的,塌的特别快,只是这时人穷,房子又旧,没人买,租他当然也是愿意租的,只是这时小县城的租赁需求实在不大……最后商定了三元一月的租金。
用抓捕曹老三三人的奖金下了五块钱的定金之后,赵明海就与季四清告别了。感觉时间还早,就在六亭县城的另一条街逛了逛。
这另一条街商业性质就有些浓了,从东到西,有汽车新华书店,国营饭店、国营理发店、农机局的农机中心酒厂、造纸厂、家属宿舍等等,但是毕竟小县城规模小,从东到西,赵明海很快就逛完了,赵明海估计没用到半小时。
虽然街道不长,但是确实比坝子乡的街道要强的多。与坝子乡相比,这里明显的人多、自行车多,人的脸也白而细腻。
而最大的不同其实是音乐,一路上从新华书店到理发店,不断的有《妹妹想哥把泪流》《祝酒辞》《甜蜜蜜》等这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从街边的房子里流出来。
过了造纸厂,正好是一圈,赵明海直接往南走,就回到了六中
当然路上赵明海在国营饭店买了十来个包子,五根油条。他这么做不仅仅是吃饭,也是探寻价格,包子二分钱一个,油条三分钱一根。
现在摆在赵明海眼前的只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启动资金的问题。其实路上赵明海大致算了一下,房租,再加上锅瓦瓢盆、桌椅板凳的,按照他在百货商场打探到的价格,这启动资金大概需要一百元左右。
钱从哪里来,赵明海清楚家里现在应当有几百块钱,但这是赵士礼准备着秋天买地基,给赵明河盖房子用的。赵明和也没有钱,卖豆腐的钱都给了郑桂芝,或许有几个零钱,但绝对不会多。
如此算来,只剩下借与港口扛大包这一条路了。但借是必须的,因为赵明海与季四清定的交房租期限是一周之内。在现实条件下,一周之内搞到一百块钱,不论是在港口,或是哪里,赵明海自认为自己现在还做不到。
……
如此在六中门口等了大约一小时,张志安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的来了。
“兄弟,让你久等了。怎么样,租到了吗?”一边下车,张志安一边说道,脸上带着明显的兴奋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