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挣钱的机会,多少待业青年寻寻觅觅中,溜溜呵呵的进了局子。
也因此赵明海清楚经济问题只能静待时机,不可强求。
……
如此耕作完已是十一月了!节气到了,早上已经下了霜。
十一月初六,上完早自习,第一节课是语文,班主任刘明芳拿着一沓试卷走了进来。
“起立,老师好、坐下。”
上课的常规程序完成之后,刘明芳伸手往脑后拢了拢齐肩短发,然后说道:“现在公布一下期中考试成绩,第一名黄文婷,语文九十三分,数学九十分,英语八十一分;第二名,刘文典语文八十九分,数学九十一分,英语七十六分;第三名周大志……;第四名,王亚东……;第十名赵明海……”
以上九名的成绩符合他们的日常表现,而赵明海的成绩,可以确切的说因为差生都走了,甚至比原来赵明海成绩好的也走了,赵明海原来的成绩确实是全班倒数第一名的。
而现在赵明海居然一下子跃居了第十名,这样的名次不论是在老师眼里,还是在同学眼里,都是属于优等生的范围了。
而一下子从倒数跃居全班前十,这简直是异军突起!
刘明芳话音刚落,初三五班所有同学“唰”的一下,把脑袋转向了教室的后面,齐整整的看向了赵明海,眼中神色惊讶、莫测!
“咳咳,这里我要对赵明海同学提出表扬。咱们班同学都知道赵明海同学以前成绩很差的,但是现在一下子就提高了二十多个名次,所以说在学习上只要愿意学,就一定能学好,当然还需要好地学习方法,同学们课间可以和赵明海同学讨论一下……”
说到这里,刘明芳深深的看了赵明海一眼,赵明海成绩提高这么快她也是没想到的。
当然赵明海清楚他必须把进步表现的这么快,因为这时的考中专与考特高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是可以参加的,而是从中择优,从毕业考试中择选优秀毕业生,先参加小中专考试,再参加特高考试,最后是普高考试。
这种筛选机制在这个时代很正常,甚至高中考大学都先设置了一个预课线,过了预课线才有资格报名参加高考。
而坝子乡的选拔规则是毕业考试级部前十名可以去参加小中专考试;级部前二十名可以去参加特高考试;前五十名的可以参加普高考试;所以赵明海必须利用这四次机会把成绩提高到学校前二十名之内,最好是前十名,这样以后考好了,也显得不突兀。
“现在开始讲卷子,黄文婷、王亚东,你们两个把卷子发下去。”
随后刘明芳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一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而当刘明芳离开之后,王亚东一下子跑到了赵明海的课桌边,胳臂肘子在赵明海的书桌上一撑,支着长满青春痘的脸向赵明海说道:“赵明海你成绩提高的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吗,能给我说说吗?”
说话之时他一脸殷切。他已经复读了三年,最大的理想是考上小中专,但是他在班里的成绩只是第四名这个成绩考个特高都难!
因此纵然他坚信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服,但因为复读久了,却比其他人更在意好的学习方法。
第60章 有点厉害
当然有他这个想法的不止他一个人,很多同学都一下子围了过来,甚至黄文婷也转过了身子,黑如点漆一般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向了赵明海。
来自于后世赵明海并没听到王亚东的鼎鼎大名,甚至是班里所有的同学的名字都没听说过,由此他可以断定这些人在学业上并没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大概率得泯然众人,混的远远不如不上学的张志安、孙金龙。
但是其求学之心不可伤也!可是也不能说自己上一辈子已经学完了!因此看着王亚东殷切而又真诚的眼睛,赵明海突然想到上一辈子学过了一次,可以看做是一次预习。
“没有好的法子,只有认真学,认真预习,认真复习,多做题。”赵明海回道。
这个答案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王亚东就是这么学的,而且复习的比其他人都多,可赵明海这句话还是支持了他的信心,让他心感安慰,他点了点头,说道:“嗯……领教了。你回家还学不?”
闻言,赵明海感觉王亚东最后一句话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微微一沉吟,赵明海便说道:“学,怎么不学,我天天晚上学到十二点。”
王亚东闻言脸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笑意……
……
当天是星期六,只上半天课,当赵明海回到李围子,还只是进入他家所在的那条巷子,远远的赵明海就闻到了扑鼻的肉香味。
“我这鼻子是越来越灵了!不知今天什么日子居然买了肉?”……
赵明海思忖着,推开了家门,迎面就看到赵明兰正在烧着锅,郑桂枝正在抄着锅,沸腾的猪油清晰可见。
“娘,今天怎么买了肉?”赵明海问道。
而他话音刚落,赵明兰已经一脸惊喜的转过头,一边用烧火棍敲了大黄一下,一边匆匆说道:“弟弟,你知道吗,明天咱要盖屋了。”
而在这时驴槽边,赵士礼“吧唧”了一口烟袋,慢悠悠的微笑道:“今早儿,你明豪哥跟我说了,明儿给咱盖屋,不要钱,一天两顿饭,给盒烟就行,所以今天你二哥和你娘赶了集,买了几个菜,明豪这人真讲究!对了,你明天上学不,不上的话,跟你二哥一块到高山前拉趟灰去。”
灰指的是石灰,这时农民盖屋是用不起水泥的,而且地基也打的很浅,因此房子盖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不上。”赵明海简短的回道。
让赵明海跟去,是因为这时路况不好,高岗、下娃的怕骡子拉不动,听到赵明海这话,赵士礼一下子放了心,紫膛脸露出了轻松的神色。
而郑桂枝却接话道:“要不然多拉两趟,趁着四儿在家。”
“多拉干什么?”赵士礼往地上敲了敲烟袋窝子。
“给二孩准备着。”
“他宅基地还没影呢?”
“先准备着,外人看了,知道咱有这个谱,好说媳妇。”郑桂枝喜滋滋的说道。
而在这时,赵明河突然说道:“娘,我的事你们先不用急。”
“你都多大了,还不急!把油罐子拿来。”
……
与此同时,坝子乡政府后面家属院,黄文婷与韩萍正在吃着饭,乡政府虽然有食堂,但大锅菜没有多少油水,有时间韩萍还是尽量给黄文婷做饭。
“婷婷,期中成绩下来了吗?”吃了口米饭,韩萍问道。因为家庭出身的关系,她是很重视三个孩子的学业的。
“下来了,第一名。”黄文婷略带骄傲的回道。
韩萍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问道:“第二名是谁?比你差多少分?”
“第二名是刘文典,比我差了五分。”
“差距不大啊!你还要努力。”
“娘,我知道,我得努力,不然就让人家赶上了。我们班出现一个进步特别快的。”
“哦……”
“就是那个赵明海,爸爸好像对了,他没有说谎,他的成绩一下子从全班倒数第一名,进入了前十名。”
韩萍也是上过学的,这样的提升速度,让她也惊讶了一下,筷子停在了口中,脱口而出道:“这么快!是不是作弊了?”……
“应该不会吧!刘老师还表扬他了,让我们跟他讨教学习方法。”
“哦……他说了吗?”
……
第二天一早,“噼里啪啦”的炮竹声中,赵明豪领着赵士公、赵士乾、赵明干等李围子村一帮子建筑队走了过来。而这时赵明河也套上了骡车……
天高云阔,“哒哒哒”骡蹄子的清响飘荡在往高山前的杨树林小路上之时,赵明江突然对赵明海说道:“四,与你说个事。”
印象中赵明河还从没与他商议过什么事,语气好像也没这么郑重过,赵明海心里一愣,随即也正色道:“二哥,什么事,你说?”
“嗯……我想磨豆腐卖,四,你觉得怎么样?你看咱家有骡子,现成的磨,咱家还有豆子,再买一块纱布就行了。”说着,赵明河的声音急促了起来。
这种小生意还用问!赵明海不禁愕然愣了一下,但随即明白了,这主要是因为他家没有做生意的传统与经验;第二则是因为穷,怕赊本,毕竟人穷了,赊一点本都承受不起。
在自家的这个条件下,赵明海清楚赵明河能有这个想法简直是个突破,是绝对的难能可贵的,绝对应当支持。
而在上一世中,赵明河好像没搞什么名堂,赵明海估计正是上面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太穷,舒不开身;二是没有人支持,让他不敢放手去做
“行,二哥,这肯定行,就是冬天太冷了。”
“冬天冷了才好,大白菜炖豆腐,人都喜吃,我就怕咱爹不同意。要不,咱哥俩一块跟咱爹说说,咱爹听你的。”
赵明海明白这才是赵明河与他商议事的目的,不过他也明白赵明河的顾虑不无道理,以赵士礼的性子,一辈子谨小慎微,坷垃里头刨银子,只愿意用最保险的方法赚钱,比如种地、出力,是一点风险都不愿意承担的。
并且现在赵明海非常清楚赵士礼的心思,他现在一门心思的想往家里进钱,好把赵明江、赵明礼的事情办了,对于“豆腐如果卖不出去,怎么办”这样的风险,他一定不愿意承担。
而如果他支持,赵士礼则极有可能同意。
“行,二哥,回去咱两人跟咱爹说说。”
“等咱大哥的屋盖完吧!那时天正好也冷了!”
“行。”
第61章 家事
晌午时分赵明海与赵明河刚把白灰拉回来,就看到孙金龙与张志安在他屋后挥舞着大锤,砸着石头。
“五哥,三哥,你们啥时来的?”赵明海急忙招呼道。
“刚来没多会,才听老三说你家盖屋。”孙金龙笑道。
而张志安把二锤往大石上一砸,紧跟着笑道:“搭把搭把手,中午四两酒。”
“哈哈,你俩来的正巧,家里昨天刚准备的酒菜!”
……
“三哥最近做什么了?”
“哎,没做什么,前一阵子跟张六买了几天羊,这几天闲逛。五哥又不要我。”
“是我那里容不下你这尊大佛!”
“别埋汰我!”
……
孙金龙与张志安都是跑跑拉拉,消息灵通,见闻广泛的人。中午,喝了许多的酒,也谈论了许多社会之事,比如哪里开始架电了,哪里修路了,谁谁打架了,哪里的牛被偷了之类的,最后醉醺醺而去。
……
而后的时间就这样平常而过,两个星期后赵明江的房子就盖好了,然后就是赵明江的婚事就一步步的进入了正轨,定亲、看日子之类的。
当然这当中也发生了一些事情,那就是治安联防。这时的冬季闲人多,盗贼也多,而山沟沟里却又最容易招贼,因此自从隔壁曹庄的曹老六的黄牛被偷后,在曹老六的哭爹喊娘声里,整个坝子乡的治安联防工作都提高了整整一个层次,各家各户每晚出一个人,李松浦在大队部门口贴了一张红纸,三人一组,顺序一直排到过年二月二。
当然这些事情与赵明海无关,公社规定,学生不参与治安联防。
十二月初八,这时天已经完全冷了,白露为霜,赵士礼一家子都已经换上了棉衣,也就是用布、用棉袄套的上下衣,穿上去臃肿的像个球,但为了美观,一般在外面笼个褂子、裤子。
不过赵明海是个例外,大冬天里他却感觉不怎么冷,只是在里面穿了件秋衣、秋裤,于凛凛寒风中颇见豪迈之色。
当然这也是他长高了的缘故!几个月的时间不知不觉间,他窜了一截。
太阳还只是像个红蛋虾,赵明海推开了大门,大黄摇着尾巴迎上来之时,赵明兰轻快多了笑道:“弟弟你快吃吧,今早我给小猪煮的红薯,小得我都给你挑出来了。”
赵明海:“……哦。”
……
来到堂屋时,赵士礼、赵明河、赵明江、赵明湖已经在堂屋坐着喝汤了,一小盆老鼠羔似的小红薯正冒着热气,放在赵明海的位置前。
看小红薯那小小的样子,赵明海便知道赵明兰确实尽了心。
拿起一个小红薯,往嘴里一塞,一嚼,果然很甜。而在这时郑桂枝倚在大门上对赵明江说道:“大孩,你看什么时候得闲,领着艳红把东西买了。”
“不如过完年再买,年前港口活多。”
“过完年就到日子了!”
“买东西又不麻烦。”
……
说到这里,郑桂枝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她是明白赵明江的心事的,想多赚几个钱,补贴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