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草莽纵横 第111节

  而在字的第一行则写道,重刑犯犯罪记录永不封存,由司法部门掌管。

  看到这句话,赵明海顿感一股凉气由脚底直奔脑门……

  他定了定神,才继续往下看下去,只见上面写到释放的重刑犯,入党考察期为五年,但有重大立功表现可以缩短为三年。

第221章 原来是你

  “三年!”

  看到这里赵明海精神略振,继续往下看下去,只见后面写道,重大立功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五类:一,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检举他人犯罪事实,经司法机关查证属实。二,提供侦破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为司法机关提供关键信息,直接促成重大案件侦破。三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有效制止正在进行的严重犯罪行为。四,协助抓捕重大犯罪嫌疑人:帮助司法机关抓获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包括同案犯)。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如发明创造、舍己救人、抗灾救灾中的突出表现等。

  看到这里,赵明海感觉上面这些事情,在寻常的时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发生在他身边的概率太小。

  至于前几天救人的行为,只是与第五项里的“舍己救人”沾了个边,但己却还是没有舍。

  想到这里,赵明海啧巴了一下嘴巴,觉得一些事急不得,不能强求,只能顺其自然。

  而温蓉像是看透了赵明海的心思,在他啧罢嘴巴的那一刻,温蓉笑道:“你这事吧,只是靠点边,我的想法是,回头我找学生会的人商议下,看这事怎么办?哪个部门可以认定?”

  而温蓉这话给赵明海的感觉却像是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而且此时他已经感觉到了那天的事情应该是个人之间的行为,与社会、集体关系不大,对社会、集体好像并没有什么贡献,硬说是立功只怕是很难说的过去。

  “算了吧!麻麻烦烦的。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你这人,这事又不用你做。”

  “你的情,我承担不起啊!”

  “噗嗤!”

  ……

  刚说到这里,店铺外响起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两人侧身一看,只见郑国庆与倪文革正走下车来。

  这时他们几个都是老朋友了,温蓉与郑国庆见过一面,只有倪文革与温蓉还不认识,因此赵明海只是礼貌性的把两人介绍了一下。

  而后郑国庆就说道:“咱们走吧,我听说林主任正在工地。”

  闻声,赵明海与倪文革一起上了车,而刚刚坐下,温蓉却挤了进来,紧挨着赵明海坐了下来。

  这样不请自来,赵明海不仅感觉温蓉是瞎掺和,而且脸皮足够厚,不由的带着些愠怒说道:“你,你怎么来了?”

  温蓉毫不在意,并带着明显的随意说道:“我想跟去看看,看看你们是怎么谈生意的。”

  “瞎胡闹,一帮子老爷们,你跟着干什么?!”赵明海继续怒道。

  而这时郑国庆却从驾驶室里转过了头,笑道:“兄弟,让小温跟着过去吧!有她在,哈哈,到时谈不成,胡德林也不好意思当场给咱们撂脸子。”

  “对对,国庆这话有道理,哈哈,有小温一个女孩子在,老胡不给咱们面子,也得顾惜下他自己的面子。”倪文革接话道。

  闻言,赵明海只能默不作声了,心里却想着这胡德林是怎样的神圣,能让郑国庆、倪文革这样圆滑、练达的人畏之如虎。

  而温蓉却对着赵明海得意一笑,然后朱唇轻启道:“两位大哥说的是,有些人就是不懂事,不知道人家在帮他。”

  以倪文革和郑国庆的阅历,自然能看出温蓉是在与赵明海打情骂俏,以他俩的年龄自然不会参与到这种事情里,因此对于温蓉的话,他俩只是“嘿嘿”一笑,但心里却有些赞扬温蓉的伶牙利齿。

  赵明海也没有理会温蓉的话,而是问道:“倪大哥,这胡德林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啊,是我的老领导,军队专业,原则性极强,且做事极为认真,往往身体力行,跟着他干,苦是绝对苦的,不过他也确实让人佩服。我记得七三年那一年冬天,区里组织人员挖渠,恰巧那一年天冷些,夏季雨水也多了些,挖渠的路线泥泞,进度极慢,上级催的又紧,他急了,撸起裤腿带头干,我稍微,嘿嘿懈怠了些,被他一顿好训……”

  讲起胡德林的往事,倪文革一下子变得滔滔不绝。

  就在倪文革滔滔不绝的讲述中,赵明海赫然发现郑国庆开车的路线恰好是他们国庆节外出郊游的路线。

  只是到了到了那个游玩的地点,郑国庆并没有停,而是继续往西开。

  往西大约又开了三四十里路,两座小山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帘,再靠近些,就看到一片工地,工地在河岸大堤的北侧,有两排板制工房,五六台魔都建筑机械厂制造的WY100挖掘机正在往翻斗车上装着土,工地的周围则插满了小旗。

  “兄弟看到了吗,才刚刚动工,以后水道修建、泵房、桥、涵、闸了,净化水厂,工程大了去了。”见此,郑国庆手一指说道。

  “我听说这一期的工程是两年。以后还会有二期。”

  “照这个趋势,厂子越来越多,来这的人越来越多,我估计二期也不够用的。”

  “以后肯定还会有规划。”

  ……

  说话之间,车子来到了工地的工房处。工房虽然简陋,但前排的工房前已停着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

  伏尔加轿车作为公务车,是需要一定级别的人才可以坐的。而在工房简易的钢筋网围墙的入口处,还有两名警卫站岗。

  到了门口,倪文革下车与那警卫嘀咕了一阵子,之后,那警卫转身进了警卫室,过了一会儿,再次出来了,打开了钢丝网制作的大门。

  车子在公房前的空地停下,郑国庆与倪文革下了车之后,脚步都变轻了……

  来到一座工房前,倪文革敲了敲门,下一刻里面传来了一道中老年人略带苍老的声音:“进来吧!”

  闻声,倪文革向赵明海等人招了下手,然后推开了门……

  然后倪文革微弯着腰,向正坐在办公桌后的胡德林说道:“胡主任,这几个人有事想见你。”

  说话之时,倪文革很是忐忑,因为他刚才让警卫传的话是,有事要向胡德林汇报,虽然也确实是有事,但带这么多人来,总是有些似是而非。

  而这时胡德林也抬起了头,但随即古板严谨的脸上笑意像层菊绽放,下一刻便笑道:“小赵,是你。”

  语气里已是带着明显的惊喜。

  而这时赵明海与温蓉才赫然发现,让倪文革与郑国庆畏之如虎的胡德林居然是那天主张宰牛买牛的中老年人。

  “大叔是你。”

  “大叔是你。”

  赵明海与温蓉几乎是同时说道。

  “呵呵,真是没想到啊!你们坐吧,小孙倒茶。”胡德林笑道。

第222章 高谈阔论

  胡得林热情的招呼着。

  而作为胡得林曾经的下属,倪文革从来没见过胡得林这样笑逐颜开的样子,以前倒是见惯了他虎着脸的样子,这巨大的反差让他不由的愣在了原地。

  “你们都坐啊!”胡得林又继续对倪文革与郑国庆说道。

  闻言,倪文革与郑国庆这才反应了过来,然后“嗯嗯”着应着,在套着蓝色沙发套的木头沙发的边缘坐了下来,并且神态略显拘谨。

  虽然胡得林已经不是倪文革的直系领导,更不是郑国庆的直系领导,但人的名树的影儿,他们在胡得林跟前还是放不开。

  当然胡得林也没理会他们两个,而是坐在了赵明海对侧的沙发上,笑问道:“小赵,我走后怎么样,那牛卖了没?”

  “卖了,胡主任。你走后,那放牛的大爷就拉来了家伙捞,卖了一千多块钱,时大哥想再补偿他一点,他死活都不肯要了,一个劲的说前一阵子买牛的才给八百。”赵明海笑道。

  “哈哈,你们也算有口福了。小时同志不错,做事厚道。你也不要叫我胡主任了。你我倒是有缘分,我托大一下,你就叫我胡叔叔吧。”

  “行,那我就按就按胡叔叔的意思来。”

  “胡叔叔可惜你走的早了,那些剩下的牛杂、牛骨被熬了一锅汤,好喝着呢。”温蓉插嘴道。

  “呵呵,是我没那份口福。你们可得谢谢小赵啊,那天要不是他……”

  ……

  胡得林好像有些兴致,谈了一阵子那天的事情,然后向赵明海说道:“小赵,你们今天来找我是干什么的?”

  经过这前前后后的了解,赵明海已经隐约感觉到胡得林是个实干家,不喜欢虚头巴脑的东西,与以前宣传画中,领导干部挑担子的形象一致,这可能是这个时代干部的特色。

  也因此赵明海也不玩那些虚的了,直接说道:“胡叔叔,既然是你,那我就实话实说了。我们来找你主要是想来你这里找活干的。自从我到这里上学后,我们村,以及四邻八村的老少爷们来找我干活的有二三百人,靠着倪大哥、郑大哥等好大哥帮衬,倒是都给他们找到了活儿。

  但是工地的活儿都是有工期的,一干完他们就找我,我也不忍推脱,但又不能天天帮着他们找工作,所以就想着成立一个建筑队,承包些活干,让他们有口饭吃,又听郑大哥说你这里有活,所以才来试一试。我倒是不知道原来胡主任就是叔叔你。”

  二三百人,这样的年纪与身份居然就有这么多的景从之众!

  赵明海说话时脸色清风明月,胡得林听着心里却是有些不平静。因为作为领导者,他十分清楚,要让一个人投奔、依靠另一个人,那另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能给他们希望是必须的!处理事情上也要急公好义,让人信服。

  想到这里,刹那之间赵明海在胡得林心里的形象变了,由一个学生,一个具有武力者变成了一个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领导者。

  而还是那句话,由于现在整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项建设蓬勃发展,城市用工增多,再加上在建设中提出了“效率”这个词,如此情况下,在建设层面,魔都已经开始允许利润分割,也就是允许包工。

  作为上层者,胡得林对此一清二楚。而作为习惯深入第一线的领导者,他对工程项目缺少劳力的问题更是明明白白。

  其实自从接手黄浦江引灌工程以来,劳动力缺少的问题,也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明海这个找活的请求,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但是他并没有立即答应。赵明海背后的这么多人,让他对赵明海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让他想看一看赵明海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见解。

  因此胡得林笑道:“小赵,你手下人不少啊!对农民进城务工,你是怎么看的?”

  没想到胡得林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提出了一个比较空泛的问题,赵明海不禁微微一愣,但随即他就觉察到胡得林似乎对他有考察之意。

  想到这一层,他也认真了一些,思索了一下,然后说道:“胡叔叔,我认为农民进城是一个大趋势,随着经济放开搞活,我国二元社会体制必然逐步瓦解,这就给农民进城创造了客观条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的需求也必然增多。

  另一方面农民进城也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劳动保障、子女上学、居住等等。为了经济更好的发展,这些问题是需要政府解决的。”

  赵明海说的这些事情,在后世实际上是老生常谈,报纸、网络上比比皆是。

  但是这个时候却与后世不同,这个时候,农民才刚刚开始进城,农民工问题才只有个苗头。受于时代的局限,对于农民进城的问题,很多人的认知还没有那么深!

  但是胡得林毕竟是这个场里的人,觉悟高,听赵明海这么一说,立刻认识到农民进城这个问题比他原来想象中的要大的多,对社会的影响也比他原来想象的要深的多!

  “好小子,看问题这么有前瞻性,这么有深度。不愧是大学生!”

  心里赞扬着,胡得林不禁笑道:“小赵你说的好啊!看来农民进城是一个大趋势,城市需要适应这种趋势啊!你小小年纪倒是真有见地,我学习了。”

  “胡叔叔你客气了。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

  “很多人缺的就是这有感而发啊!没有前瞻性,看来工作也做不好。”

  “胡叔叔说的是?”

  ……

  “你认为农民进城应当怎样管理?”

  “我觉得首要的是要农民能在城里站稳脚跟,这可能有很大的难度,不能一蹴而就,但也应有所规划。”

  “说的好,有些骨头就是要一点点的啃下来。”

  ……

  赵明海与胡得林谈笑风生。而郑国庆与倪文革却有些懵圈。他俩万万没想到赵明海居然与胡得林认识,而且认识好像是因为什么牛,什么牛肉汤之类的,这更让他们云里雾里,当然他们更没有想到赵明海居然能与胡得林这么谈的来。

  而温蓉也是瞪大眼睛听着。她是没想到赵明海会这么整合人,赵明海的那些来投靠的亲友,她自然是知道的,对此,以前她甚至与其他人一样,调侃赵明海被他的穷亲友给包围了。

  她从没想过赵明海的一帮子穷亲友还有这个作用,在给赵明海带来麻烦的同时,看样子也能给赵明海助力。

第223章 动摇

  当然在她心里还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新鲜感,毕竟她可以说是一直在象牙塔里,涉世不深,还没听到过这样关于社会问题的深刻谈话。

  ……

  如此高谈阔论了一阵子,胡德林起身来到了办公桌边,拨打了一串电话后,说道:“孙主任你过来一下。”

  须臾,一个三十多岁,身穿蓝色工作服,头上戴着个安全帽的男子走了进来。

  “胡主任,你找我。”那人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11/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