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8,从早餐店成为大佬 第57节

  选择正确的队友尤其如此。

  不过桃花小区周边的市场就这么大,点外卖的人数是固定的,李扬几乎宣传没有断过,一个多月下来,外卖的潜在客户差不多已经挖掘完了。

  想点外卖的,这段期间总会尝试一下,对这个不感兴趣,就是再宣传一年都没用。

  所以在固定的客流量下,有的商家营业额提升,那其他商家的营业额自然就下降。

  李记明厨目前就遇到了这个情况。

  因为味至尊店里卖的东西和他差不多,所以对方卖的多,李记自然就少了。

  虽说只是暂时的,但这样的结果是李扬早就想到了的,桃花小区的市场饱和后,更加坚定了想要开张拓土的想法。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溜走,明天就是11月份了。

  李扬又进行了每月一次的收入统计。

  李记明厨的生意一直都很好,但从7月份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营业额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就再也上升不了,处于一个很稳定的状态。

  李扬算了一下,10月份店里的营业额有81000多块钱,平均下来每天大概是2700块钱左右。

  这个数字比上个月要高,但李扬不认为是客流量提高了。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推出了新品种,导致每一份拌粉的单价提升了。

  所以吃早餐的还是那批人,只是大家的消费提高了而已。

  外卖那边大概有36000块,网吧占了15000块钱,外卖送餐达到了21000块。

  经过不停的宣传,外卖业务进步倒是挺明显的。

  但李扬差不多可以断定,想要突破这个数字不能说没有机会,真做到了也绝对非常有限。

  还是那句话,主要是市场已经饱和,没有更多的顾客加入了。

  学校食堂那边每天送的米粉数量也有所下降,毕竟学生不可能顿顿吃这个,但平均下来这个月每天大概也有600份,一个月就是18000份。

  其中扣掉答应给学校的捐款,一份米粉李扬大概能赚6毛多一点,所以食堂这边大概每个月能赚个11000左右。

  最后一统计,扣除掉房租、水电,还有员工的工资和已经答应的各项分成,比如老邓那里,李扬这个月的收入大概是70000块钱左右。

  虽然收入每个月都在增加,但李扬觉得还是不够。

  大概三个多月的时间赚了近20万,虽说不管放在哪个时期,都算很不错了。

  可如果真正的要投资什么,20万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还得扩大规模,也得加快外卖网站的发展。

  李扬倒是没有特别焦急,现在属于起步积累的阶段,赚钱速度慢一些也正常,等将来所有的布局发力时,可能一个呼吸之间就赚了目前一年的钱。

  一家小小的早餐店,一个月能赚几万块钱,还要啥自行车?

  要是将来开十家或者是几十家,那这数字不就可观了吗?

  李扬把钱存进银行,现在他手头的流动资金大概为18万。

  目前的想法是用来开第二家分店。

  以现在市场的经济水平,开一家像李记明厨这样的店,自然用不了18万。

  但肯定不能一次性把家底掏空,得留钱以备不时之需。

  李扬算完账后,特意看了一下那个卖小吃的老奶奶的订单量,目前营业额倒是有提升了,有个六七十块钱,网站抽成六七块左右。

  然而这点钱才刚好够给周国庆他们的配送费,老奶奶卖的东西不贵,一般都是两块三块的,虽然老刘和周国庆他们也说老人家不容易,配送费可以不要,但李扬原则还是给了他们。

  做生意一码归一码。

  不能和人情混为一谈。

  网站的本身收入李扬并没有算到月底总结里面,这笔钱是另外统计的,要用在网站的维护和服务器租用上面。

  目前网站的收入不是很多,也就一两千,但是李扬很看好未来的发展。

  11月1号这一天。

  一股寒意悄无声息的降临了。

  天色有些阴暗,时不时的刮着大风,大街上穿什么的人都有。

  李扬开着面包车在洪城各地考察。

  现在的红谷滩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成为一江两岸的核心发展区域,也算不上城市主中心,但已经显露出未来崛起的趋势。

  万达广场在2009年,也就是今年之后就要开业,后来成为了红谷滩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地铁1号线现在虽然还遥遥无期,但已经有规划了,大概在2015年就会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已初步完善,虽然商业、住宅等配套尚未成熟,但已显现出政策扶持和未来发展潜力。

  这个时候有钱在红谷滩买下住宅或商铺,毫不夸张的说,可以让人直接少奋斗一辈子。

  前世,红谷滩是李扬这群人想都不敢想的住宅区,虽然谈不上洪城的顶级豪宅,但两三万一平米的房价,让许多本地人都望洋兴叹。

  李扬认真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放弃了在红谷滩开第二家分店的打算。

  原因很简单。

  等红谷滩成为洪城最繁华的区域时,李扬的这些商业宏图早就凉了,他不想起大早赶晚集,等过两年来这个区域发展也不是不行。

  所以李扬把第二家分店定在了东湖区。

  位置就选在了中山路。

  李扬对中山路这个地方印象很深刻,大概前两年,05还是06年左右,那个商场还叫做太平洋购物广场,后来则是变成了百盛。

  另外胜利路步行街,以及万寿宫商场,也都在这附近。

  可以这么说,在红谷滩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洪城最繁华最核心的区域就是以中山路为中心。

  李扬是农村人,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他们村里邻居过年不管是买新衣服,还是采办年货,来的最多的就是中山路。

  高端的商业街有步行街,平民消费的则是万寿宫商城。

  哪怕后来实体行业千难万难,红谷滩新区也迅速崛起,但却无法否认曾经中山路的辉煌。

第106章 多少?

  李扬在中山路附近闲逛的时候,刚好发现有一家上下两层的店铺进行出租。

  他大概看了一下,一楼大概有100来个平面,看样子二楼只会大不会小。

  店铺位置大概在象山北路和中山路的交界处,百盛商场就在旁边,人流量很大。

  上面刚好有招租的电话,于是李扬直接拨打了过去。

  接电话的是个男人,听声音是个中年人。

  李扬说明情况,对方表示自己就在这附近,马上就到。

  等了一会儿,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就过来了。

  看他的穿着打扮,应该是个老板,起码不是靠体力赚钱的。

  想想也是,靠体力赚钱是买不起这种店面的,更何况这还是在洪城的核心区域。

  如果勤劳能致富,这个世界上大概就没有穷人了。

  农民伯伯或许是最富有的人。

  中年人到了之后,见打电话的是个年轻人,倒显得有些惊讶:“你好,刚才是你打电话吗?”

  李扬点点头,掏出烟来给对方。

  中年人摆摆手,说道:“多谢,我不抽烟的。”

  闻言李扬便把烟收了起来。

  “老板你好,我姓李。”中年老板正在开门,李扬进行了自我介绍,“请问贵姓?”

  “免贵姓康。靓仔,我多嘴问一句,你租店面是自己开店还是帮朋友过来问的?”

  康老板发现李扬最多也就刚大学毕业,正常情况来说这个年纪的人才刚参加工作,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能够租下自己这么大的店铺。

  虽然也不排除家里有矿的可能,但康老板还是对此很好奇。

  李扬解释自己刚大学毕业,因为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困难,所以想自己创业。

  这样的说法很普遍,李扬也没有去考虑合不合理,如果对方能够听懂他的意思,就不会再说什么了。

  康老板没有深度过问,说话间已经开了门。

  进去后李扬发现店铺果然很大,之前也是做餐饮的,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关门了。

  店里的很多设备都是现成的,而且装修格局也没有多大问题,如果能够租下来,只需要简单的改动一下就可以开张了。

  到了二楼,则是清一色的用餐区,还有许多包厢,李扬看得很仔细,店里面还做了消防,能省不少事。

  在李扬观察的过程中,康老板还在一直做着介绍,总之告诉李扬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让租客觉得价值很高。

  李扬觉得这个店铺真的不错,地理位置好,面积又大,可以算是挑不出毛病了。

  就是不知道租金贵不贵?

  李扬在附近考察的这段日子,只是在关注着哪个地理位置合适,关于租金这一块暂时没有去问。

  因为当时他也没有拿定主意,要选择在哪里开分店,所以直接问租金,其实有些多余。

  倒是上一家餐饮店关门的事让李扬很感兴趣,因此他问了康老板原因。

  “这位置也挺好的,地方也大,就是不知道上一家怎么不做了?”

  康老板解释说是因为经营问题,因为没什么生意,所以就关门了。

  也是刚好房租到期,对方没有续租。

  要不然李扬要租这个店铺,可能还得需要一笔高昂的转让费。

  李扬对这个笼统的解释不怎么满意,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没有生意,里面的名堂可多了。

  接着李扬又问起了一些办证的问题,康老板表示一切都没有问题,上一家经营的时候非常的顺利。

  还说到时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他会帮忙处理解决。

  两人交谈前,李扬发现对方的口音不像本地人,也是随口问了一句:“康老板,听说话不像是本地人。”

  而且刚才对方喊他靓仔,猜测有可能是粤省那边的。

  康老板笑了笑:“是的,我是粤省的,我老婆是你们的洪城人,结婚后就来到洪城打拼,说起来也算是半个本地人了。”

  一般来说,都是赣省本地人去外地打拼,相较于周边省份,赣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像康老板这样外地来本地的,还真比较少见。

  尤其他是粤省的,那可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地啊。

  “老板,这店铺是你们买的吗?估计花了不少钱吧!”李扬拉起家常。

  “刚建成的时候就买了,那时候便宜,也没花什么钱。”康老板倒是比较谦虚。

  但李扬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更高,以前就能够买得起这么大铺面的,算得上是真正的老板。

  前世有一句话,李扬觉得比较有道理,说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能有,那就有了,不然打拼一辈子也没用。

首节 上一节 57/1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