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基业初肇,根基未稳。
无论袁熙此举系受他人蛊惑抑或仅为一己私欲,但凡其心存动摇刘备基业之念,诸葛亮断不能容!
暂时将袁熙的事搁置一边,诸葛亮又将思绪沉寂在怎么分配这新得的两千余万钱,给世家豪族代表所说的“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广纳流民,解府库之困,安地方民生”只是客套之词,具体的分配也得诸葛亮权衡后才能决定。
刘备缺钱粮缺军械缺战马,处处都要钱,两千余万钱看着挺多的,可分配到九郡三国及刘备未来的战事准备上,就显得很少了。
诸葛亮恨不得一分钱当两分用,亦希望能钱生钱。
思索良久,诸葛亮派人召来度支校尉曹宣,在钱粮上,诸葛亮负责方略的制定,曹宣负责方略的执行。
“曹校尉,如今左将军所控九郡三国,多为新招抚的流民,流民身无多余钱财,习惯以物以物;然而世家豪族又多五铢,以至于五铢泛滥,物价飞涨,亮有意重铸新钱,用以平诸物价,你以为如何?”诸葛亮道出了现如今的九郡三国弊端。
曹宣吃了一惊,急劝道:“恕属下愚钝,昔日董卓铸小钱替代五铢,以至于钱贱物贵,一石谷竟要数万小钱。军师若铸新钱,岂不是让物价飞涨给甚?”
看着一脸严肃认真的诸葛亮,曹宣又生出了疑虑:军师一向懂得钱粮之道,怎今日会提出重铸新钱之事?
第318章 新钱利弊及应对,诸葛亮乱世重典法
曹宣有此顾虑实属常情,董卓铸小钱的先例在前,后来者欲铸新钱取代旧币皆需慎思后果。
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士民怨声载道。
然而,诸葛亮提议铸钱绝非凭空臆断。
一者是亲历过刘巴直百钱的推行及后续影响,深知善后之道。
二者是九郡三国的世家豪族窖藏五铢钱已至泛滥境地,严重扰乱物价,北迁新民因忧虑钱币贬值,又多拒收钱币而行以物易物,极为不便。
症结在于:世家豪族仅需从地库挖出囤积的五铢钱,即可换走新民辛苦劳作一年的粮食;而新民获得的钱币未及使用便已贬值,只因豪族不断释放窖藏钱币入市流通。
贬值恶果显见,赋税缴纳时,官府与新民俱受重损
就连今日售蜀锦所获两千余万钱,待豪族持续释放窖藏钱币后,数月或也会贬值过半。
乱世中世家豪族地窖所藏钱币之巨,远超常人想象。
曹操掘墓盗金之举,正是因墓中钱币可即取即用。
然而社会产出总量有限,超量钱币流通必致币值崩塌。
更甚者,若曹操遣人携巨量五铢钱涌入九郡三国,无需动武便可摧垮刘备的经济。
念及此,诸葛亮遂向曹宣详解:“曹校尉所言甚是,董卓铸小钱确为前车之鉴,亮亦深以为戒。你忠心提醒,足见虑事周详。然则,今日亮之议铸新钱,与董卓所为有云泥之别,不可一概而论。”
曹宣凛然,拱手而道:“愿闻其详。”
诸葛亮语气徐徐,尽量放缓了速度:“董卓铸小钱意在掠夺民财,其以劣币强替五铢,更滥发无度,终致钱贱如沙,一石谷需数万钱,此乃暴政之祸。”
“左将军治下情形殊异:流民无余财而行物物交易,豪族囤钱致钱多物少,乃钱币壅塞引发物价腾贵。五铢泛滥反成灾源,新钱之铸须量入为出、严控发行,实则以新币为闸,疏解钱流、平抑物价。”
“董卓行无本之政,亮施固本之策:新钱以屯田水利、安顿流民为本,既解府库之困,更惠民生之久安。若有度支校尉精算发行,新钱反可遏制五铢泛滥,将粮价自二百钱压至百钱,使百姓得利而安心稼穑。”
“此策所图非一时之利,实为九郡三国长久计。愿与曹校尉共商方略,以避前车之覆。”
曹宣凝神听完诸葛亮的剖析,原本紧蹙的眉头略有舒展,但眼底深处仍存着审慎的疑虑。
沉默片刻,曹宣才缓缓开口:“军师所言,鞭辟入里。这窖藏五铢泛滥如同大河壅塞,新钱若能为疏浚之闸,确是良策。然而,我仍有数虑,不得不言。”
得到诸葛亮示意,曹宣又道:“世家豪族行事,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若彼等一面趁新钱初行,竞相抛售其囤积的五铢旧钱以兑新币,一面又暗中哄抬新物价,乃至大肆囤积新钱,则恐重蹈覆辙,物价岂非反因新币而再度腾贵?”
“控发易,量入难!安置流民、兴修水利,处处需钱。民心所盼新钱惠及民生,府库所急新钱解其困乏。平衡这惠与解,确保新钱发行之数,既能足支新政、充盈府库,又不致超出所需步董卓之后尘,此中分寸,非精算可定,更需定力。”
“最险莫过曹贼!若彼探得我欲行新钱,只需秘密调集巨量五铢旧钱,倾泻入我九郡三国各地,制造钱币顷刻间极度泛滥之假象。商贾、小民不明就里,必以为我新钱尚未救得旧弊,洪水已至,物价将如雪山倾颓!届时人心惶惶,对新钱信心顷刻瓦解。纵能精算,恐也难挽狂澜。”
“属下愚见,请军师详参。”
诸葛亮羽扇微顿,烛光在眼中凝成两点锐芒,从容回应:“曹校尉三虑,皆中要害。亮有三策可解。”
“世家抛旧兑新、囤积居奇之患,当以‘新旧相权’制之。设兑换之禁,新钱发行首年,豪族凭田亩册、丁口簿申兑限额,凡超额旧钱须经官府核验来源,课以三成‘蓄钱税’方可兑换;立钱粮锚链,市令监在各郡设‘平准仓’,新钱发行同步开仓放粮。豪族欲兑万贯新钱,须先以新钱购等值官仓稻麦!此法使新钱与实粮锁死,彼等囤钱反成囤粮,而粮贱乃豪族大忌。”
“府库支用与民生普惠之衡,根在‘以实产量钱’。据屯田所报秋粮之数,定新钱岁发三成;据盐铁年市之利,定岁发二成;余者挂于水利、新民屋舍等民生债契,商贾可购契得利,而官府待田熟市旺后以新税偿债。”
又取帛书递与曹宣,道:“此有《九郡三国岁入测簿》,今岁新钱发十二万万钱为上限,若粮价压至百五十钱即停发。量与价钩锁相生,岂容泛滥?”
曹宣扫了一眼《九郡三国岁入测簿》,即便精于计算也感到头脑发胀:军师竟能将九郡三国岁入测算到这般细致?
等等,军师不应该长于将略吗?怎对理民之事如此精通?
在曹宣惊愕之时,诸葛亮忽又敛容厉声:“曹操若倾五铢坏我经济,可行三策。
一为钱铸密符,新钱背镌郡治暗记,跨郡流通须换符验印,曹贼之钱无符入境,市吏立察可截!
二为以工代兑,北迁新民赋税只收新钱,而筑渠修城之役,皆以新钱日结工酬,曹贼纵运百万旧钱,民不以之易粟,终成废铜!
三为商盟围剿,凡用无符旧钱交易者,盟内断其商贸,商道一绝,曹贼之钱亦只是废铁。”
曹宣越听越心惊,下意识的问道:“若九郡三国的世家豪族,不愿旧钱换新钱,亦或者借机生事,又当如何?”
诸葛亮羽扇轻摇,嘴角泛起冷意:“那就更简单了。盛世之术岂能适用于乱世?乱世当用重典,以儒为皮,以法为骨,或恩或威,或仁或暴,顺左将军者昌,逆左将军者亡,又有何人,敢生事端?”
曹宣猛然反应过来。
诸葛亮可从来没将自己标榜为只会讲道理的儒生,被诸葛亮依据法理而抄家的豪族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诸葛亮给世家豪族讲道理的时候,世家豪族得听,若不听,.
念及此,曹宣再无疑虑,拱手道:“属下愿助军师成事!”
第319章 辽东公孙度求结盟,许攸荐贤才国渊
为确保新钱顺利发行,诸葛亮与曹宣连日核对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涵盖征用工坊、召集工匠、制作钱范以及筹集铜料等,从筹备到新钱流通市场,整个过程预计需要三个月左右。
设定“十二万万钱”的发行上限,其目的也并非是实际的铸造目标,更在于限制曹操方面可能采取的策略性大举投放旧五铢钱的行为。
以东汉鼎盛时期全国的年铸造能力,达成这一数额亦需倾尽全力将近五年,以刘备治下的铸造能力显然也不现实。
考量到刘备治下九郡三国的实际生产能力,诸葛亮的计划是将新钱的实铸量控制在百万钱左右。
凭借此规模,可将粮价稳定在每石约一百五十钱的水平。
新钱的政策想要落地,阻力肯定也是有的。
毕竟发行新钱本质上是一种对存量财富的重新分配,其主要目标正是窖藏了大量旧五铢钱的那部份地方世家豪族。
相较之下,普通农户、屯田民、流民等群体较少将旧钱作为主要财富形式窖藏。
为规避财富随钱币贬值而化为废铜的风险,他们平日更习惯物物交换,故而对新钱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弱。
相较在蜀地发行直百钱的情形,当前刘备治下九郡三国的人口构成也更利于新钱推行。
无论是徐州迁来的数万民众、从胡人处解救的数万百姓,还是十多万黑山民、十余万为避战乱北上的魏郡及巨鹿百姓,以及陆续迁入的其他民众,再加上原有户籍登记的三十余万百姓,这些群体中的绝大部分并无窖藏的大量旧五铢钱可供损失。
恰恰相反,他们将成为新政的坚定支持者:新钱发行终结了繁琐的物物交换,也避免了持有价值急剧贬损的旧五铢钱带来的损失。
这也正是诸葛亮敢于推行新钱的最大底气所在。
在刘备治下百万人口中,大半的人口是新政的受惠者,这些人实际负担微乎其微,就长远而看,反而更受益。
在如此压倒性的支持下,少数世家豪族自然难以兴风作浪。
诸葛亮甚至还希望世家豪族因抵制而制造混乱,在乱世之中,除了发行新钱外,查抄豪强家产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财富再分配手段之一。
然而现实却是,刘备治下的九郡三国,竟无世家豪族敢公然抵制新钱。
能在近二十载战乱中存续的世家豪族,多是识时务之杰。
更何况,常山章氏、褚氏被诸葛亮查抄在前,即便心有不愿者,也只敢暗中施展些阴谋手段。
诚如曹宣所陈,他们无非是“抛售五铢旧钱以兑新币”、“哄抬新物价”、“大肆囤积新钱”。
可这些伎俩,在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钱铸密符”、“以工代兑”、“商盟围剿”等连环手段之下,终是难以成事。
新钱流通无阻,民心随之凝聚。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
将九郡三国的切身利益牢牢绑定,才能真正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新钱的威力远不止于此,其势更悄然渗透至曹操掌控的冀州郡国。
只因诸葛亮为代销蜀锦的世家豪族立下铁规:曹操治下的冀州士民若要购得蜀锦,亦须先行兑换新钱。
蜀锦炙手可热,引得冀州士民争相追捧,兑换新钱者络绎不绝。
尤其是不缺五铢旧钱的世家大族,但求一匹锦缎,纵然多备些新钱,又有何妨?
不过数月光景,刘备府库充盈,财货充裕。
此情此景,令刘备始则惊叹,继而狂喜,虽未能尽识诸葛亮新币玄机,但这奇谋带来的府库充实之效,已然毋庸置疑。
须知养民安邦,整军经武,无不需要大量钱粮为根基!
建安八年。
二月。
远在辽东的公孙度,忽然遣使国渊入涿县,意欲与刘备结盟抗曹。
原因是曹操自去岁诛袁谭后,遣将平定青州诸县,在平定东莱郡的时候,也击溃了公孙度所置营州刺史柳毅,让公孙度失去了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
早在初平元年的时候,公孙度趁着中原扰攘,自恃谶书云“孙登当为天子,太守姓公孙,字升济,升即登也”,欲图王霸之业,遂在平定辽东后越海收东莱诸县,分置营州刺史,又自称辽东侯、平州牧。
袁谭在的时候,一直与公孙度交好,默认了公孙度分置营州刺史,只图南下徐州。
袁谭被诛后,曹操自然不能容忍青州范围还得被公孙度分置营州,直接派大将张辽前往东莱击溃柳毅。
经营了多年的营州被曹操夺取,这可把公孙度给气惨了。
闻得此讯的许攸,遂趁机游说公孙度与刘备结盟,互通有无,共抗曹操。
而此时的刘备,也正式取代袁氏成了北方的实际掌权者,公孙度权衡利弊下,遂同意了许攸的提议,并征辟了在辽东避乱的郑玄门人国渊为使。
国渊原本是不想接受公孙度的征辟的,许攸则私下对国渊称“康成公门人孙乾亦在左将军麾下,若子尼想回中原,此为良机。兼之左将军求贤若渴,仁德爱民,且又得康成公相赠藏书六千余卷。子尼既有治州理郡之能,又为康成公高徒,焉能空老辽东竹林之中而埋骨他乡。”
国渊仔细一想,顿觉许攸言之有理,遂假意接受了公孙度的征辟,入涿县出使刘备,许攸亦撰了封推荐信,让国渊一并带给刘备。
得知国渊来意后,刘备对与公孙度结盟的兴趣不大,对许攸信中所言国渊的身份及能力更感兴趣。
治州理郡之能兼之康成公高徒,这简直就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州郡之才!
但刘备没有直接招揽国渊,而是道:“康成公正侨居涿县,子尼若有空闲,可前往拜会。康成公若见子尼归来,定然高兴。”
刘备的话令国渊震惊莫名,当即难掩激动心绪,暂辞刘备,自往郑玄处拜会。
两个时辰后,国渊又自郑玄处归来,再见刘备,只是这次却是主动请命:“国渊不才,愿为左将军效命。”
第320章 诸葛亮的管仲之策,袁尚欲行不轨事
国渊肯主动投效,刘备自是求之不得。
鉴于糜竺远在上党,典农校尉一职长久空缺,刘备当即拜国渊为典农校尉,主持屯田要务
对此安排,国渊亦是欣然接受,屯田看似简单,实际上绝非易事。
以民屯为例:
既要招抚流民、垦荒拓土以聚人增口、储粮备荒;又需择选良田沃土、疏通沟渠水利,确保耕者有其田、丰年有所获;还需设立专司小吏,精心组织调度,严格督课农桑、征收赋税;更须严防地方豪强与贪官污吏强占民田、侵夺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