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道破心事,诸葛亮眼中瞬间划过一道光芒,随即又被更深的无奈覆盖。
沉默片刻,诸葛亮终是长叹一声:“唉……主公所言不虚。黄公之女……才德兼备,秀外慧中,亮……确有此心。只是……”
语气变得无比沉重:“今汉室倾颓,山河破碎,亮既蒙主公不弃,委以重任,正当竭尽心力,助主公匡扶大业。眼下战事稍宁而基业尚在草创,正当上下同心、枕戈待旦之时。况荆州远隔千山万水,亮若于此时谈论婚配,一则乱世流离,两地奔波,难以周全彼此;二则公事私情恐难兼顾,若因亮之过而薄待辜负了佳人,于心何安?”
刘备静静听完诸葛亮这番肺腑之言,眼中流露出深切的欣慰与温和笑意。
见诸葛亮心意剖白得如此深刻,刘备便不再绕弯,伸手从怀中取出一封帛书,轻轻推到诸葛亮面前:“军师一片赤诚为国之心,我感同身受,敬佩万分。然而关于此事,军师实是多虑。”
指向那帛书,又道:“此乃今日自荆州快马加急送抵的黄公亲笔回信。我本欲待明日再交予军师,方才问过侍从,得知军师仍未就寝,便索性借此良夜来访,既送暖食,亦给军师一个惊喜。”
“黄公的回信?!”诸葛亮骤然一怔,难以置信,急切展开帛书,就着摇曳的烛光快速阅读。
脸上的神情随着字句急遽变化:从初时的错愕震惊,到难以置信的惊喜,最后化为无以言表的震动与感怀,握着帛书的指尖都在微微抖动。
“主公……这……黄公之意……”诸葛亮抬起头,声音竟有些哽咽,眼中有明澈的光华流转,“黄公竟言……他深知我心系国事,亦晓当下时局艰难难以为礼……然他提议……先行‘六礼’之中前四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皆可行于荆州……而‘请期’与‘亲迎’则可待……待日后天下稍定,或荆州与我等所在之地互通无阻之时……再行商定……这……这般安排……”
刘备含笑点头,眼中是了然与欣慰:“正是如此!黄公真乃深明大义之士。他深知你志向所在,更深信你为人品性纯正高洁。此举之意,乃在先行四礼以定名分,使彼此心迹昭然可鉴,免你后顾之忧。待得来日乾坤稍定,两地便利之时,再行完礼,迎娶佳人。如此既合古礼周全名分,又不误眼下匡复大业,实为两全其美之策!”
“主公,此恩此情,亮何以为报!”诸葛亮起身,深深一揖,真挚而激动,若无刘备暗中相助,黄承彦又岂会回此书信?
刘备扶起诸葛亮,温和而笑:“军师不必如此。你我既已同心匡扶汉室,你的家事亦是我所挂怀之事。如此安排甚好,你也可安心,莫负了黄公的信任与期许。”
诸葛亮用力点头,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亮必竭尽驽钝,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心情平复,二人重新落座。
紧绷的氛围散去,室内暖意更浓。
刘备看着诸葛亮因喜悦而焕发神采的脸,也倍感轻松,便聊起些日常琐事:“说来有趣,”刘备语气轻松,“近来,宪和日日去向蔡大家请教琴艺。”
“哦?宪和兄竟也精于此道?”诸葛亮有些意外。
刘备笑着摇头:“非也非也。宪和每次去都必是正襟危坐,对着那琴案肃容下拜,口口声声说要‘仰慕伯喈公琴艺高绝’,学其遗风方不辞烦扰,希望蔡大家能替伯喈公收他这个学生。”
刘备眼中带着促狭的笑意,“不过依我看,怕是不仅仅在琴音之间。”
诸葛亮闻言也忍俊不禁:“宪和兄性情疏放,有此一举,倒也不奇。只是蔡大家非寻常女子,心思何等玲珑?她对宪和兄这份‘诚心向学’究竟有几成真意……想必早已心如明镜?”
两人相视,会心一笑,都为简雍这份带着些许笨拙的小心思感到有趣。
谈笑过后,话题重归紧要政务。
第316章 蜀锦商路初开,诸葛亮又空手套白狼
或是广纳贤才、或是严明吏治、或是屯田农桑、或是整顿商税、或是厘清市秩、或是疏通财货.
诸葛亮眼神灼灼,羽扇不知何时已紧握在手。
“吏治清明乃政令通达之本!农桑丰饶系国运之基!商路畅通则税赋流转如活水!此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惟有根基稳固,方可图谋大业……”
诸葛亮沉浸于方略之中,透着一股忘我的专注,精神似也愈来愈抖擞。
能让诸葛亮如此兴奋而忘我,自然跟黄承彦的回信息息相关,刘备端坐倾听,神情专注,也不惊扰打断,只是嘴角泛起淡淡的笑意:军师也是性情中人啊。
直到四更天,刘备才闻声而劝:“军师所言切中要害。然而天色已晚,新日劳顿在即。若是操劳过度,恐伤根本。不若略作休憩,待养足精神后再议?”
望向刘备关切的眼神,诸葛亮这才反应过来,今夜因为黄承彦的回信而失态,竟让刘备也陪着熬夜,忙赔礼道:“主公恕罪,是亮所虑不周。”
刘备展颜抚其臂:“军师多心了,诸事务须循序渐进,方乃长久之计。”
随后几日,诸葛亮的眉梢多有笑意,连带着废寝忘食的毛病都改了,顿顿吃饭皆如吃了山珍海味一般。
这倒是个意外惊喜。
又过几日,官署外响起一阵带喜气的急步声。
苏双与张世平风尘仆仆而入,虽面容憔悴却难掩振奋,径直来到诸葛亮案前。
“禀军师!”苏双声如洪钟,抱拳施礼,难掩激动:“蜀道之行,幸不辱命!”
张世平紧随其后,语带沙哑却字字铿锵:“不负军师所托!我等运回上等蜀锦,足有万匹!其成色、织工皆属顶尖!成色、织工皆为上上之选!尤为紧要者,沿蜀道一路,我等已与蜀中数家大族敲定长期契约,后续可按约定期如数供货!更借张鲁、马超二处周转,打通了西川直抵幽州的稳固商路,万匹蜀锦便是沿着此路成功运抵!“
诸葛亮正伏案核牍,闻报豁然抬首,眼放精光:“蜀道艰难,二位竟能携万匹蜀锦安然归来,打通咽喉要道,此乃大功!”
随即果断吩咐左右:“速传令城中有名望的世家、豪族代表,即刻来府署议事!”
半个时辰后,厅堂济济一堂。百余人尽是九郡三国中颇具实力的世家、豪族代表。
涿县作为刘备势力中枢,这些渴望参与时政、把握商机的贤达自然云集于此。
诸葛亮端坐主位,目光沉稳扫过众人,朗声道:“诸位皆为一方贤达,蜀锦之贵重,想必比亮更清楚——非止华美,更因蜀道艰险、织造不易,向有‘寸锦寸金’之说,于河北向来稀缺难得。”
听闻此言,堂下私语纷起,目光交汇间满是热切与探究。
诸葛亮待厅中议论稍歇,不疾不徐地抛出台面:“然今日,左将军府已得上品蜀锦,约有万匹之数。”
这消息如同一石激浪,厅堂内顿时骚动更甚,代表们彼此交换着震惊与狂喜的眼神。
诸葛亮适时提高声量,压过嘈杂:“诸位稍安!宝物稀少,价高者得本是常理。若待其如寻常货物般上市易手,争抢之下,只怕价贵难当,诸位也未必都能如愿购得所需之数。”
扫视全场,诸葛亮将众人的急切与忧虑尽收眼底,这才推出核心方略:“为求公正有序,更求与诸位长久互惠共荣,左将军府特拟一策:凡欲持续购得蜀锦者,需预存其年购锦总值之钱粮,以为‘质钱’担保!此‘质钱’非购货款,仅为信誉凭证。若他日无意续购,‘质钱’将如数奉还,立契为证!”
厅内骤然一静,许多代表脸上的喜色瞬间被疑虑取代。
短暂的沉默后,一位年长代表终于捻须迟疑道:“军师将军!这‘质钱’数额不小…恕某直言,商路迢迢,战事难料,若…若蜀锦不能按期抵达,我等‘质钱’岂非悬置空中,徒增钱货两失之忧?”
诸葛亮早有所料,闻言嘴角浮起一丝成竹在胸的笑意:“此虑在情在理,亮亦深知。故今日全凭诸位自愿。然!”
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与一丝威压:“左将军府执掌独家商路与珍贵货源,所求者乃是稳定合作。今日若不愿签此互保契约,他日便无权再从左将军府渠道购取蜀锦!诸君或可另寻他途高价求购。然试问当今天下,群雄割据,险路重重,除左将军府之外,更有谁能大量、持续、安稳地将此‘寸锦寸金’自西川千里迢迢送至幽州?机会当前,取舍仅在一念!”
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核心信息无比清晰:货源稀缺,通道独家,主动权牢牢握在左将军府手中。
众人神色震动,陷入沉思。
诸葛亮见状,立刻抛出一枚至关重要的定心丸,将“质钱”的意义升华:“况且!诸位所存‘质钱’一旦入库,左将军即刻用以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广纳流民,解府库之困,安地方民生!此举稳物价,兴市场,更是在为诸君置于涿郡乃至九郡三国的田产根基添砖加瓦!早一日投入,则诸君名下产业早一日受益,更早一步锁定珍贵蜀锦,确保长久厚利!此乃三赢之局,诸君以为如何?”
言下之意:左将军府将“质钱”与自身产业根基、地方繁荣牢牢绑定,点明其本质是无息投入公共建设以反哺豪族自身!
话音方落,一位素以精明果决著称的豪族代表眼神陡然明亮,似已瞬间权衡透彻其中巨大长期利益。
未待众人反应,率先起身抱拳,声音洪亮而充满确信:“妙极!军师高瞻远瞩!此法既保公平,又通财货,促地方、惠吾业、稳货源,确乃长远互惠之道!某家愿签!认购百匹!首批质钱立时可取!为兴地方、得锦利,敢不效前驱之力!”
诸葛亮羽扇轻摇:“中山甄氏,果然慧眼。你既是第一个认购的,亮会在价格上再优惠两成。”
甄氏代表大喜:“谢军师!”
诸葛亮复又看向众人:“除甄氏外,前十认购者,皆可优惠一成。”
此人的带头和精要点拨,如同一剂催化剂,兼之诸葛亮的一成优惠,众人豁然开朗,疑虑冰释大半。
“军师谋国之深,某信服!认五十匹!”
“某也签!八十匹!”
“此法周全,某附议六十匹!”
厅堂之内,顷刻沸腾,蜀锦在河北本就有价无市,除了承担“商路不稳”的风险外,这是稳赚不赔的!
第317章 诸葛亮大赚特赚,欲铸新钱平诸物价
这批蜀锦单匹采购成本高达八百钱,加上沿途运输中转的均耗四百钱,总成本约为一千二百钱。诸葛亮以均价三千钱售予世家豪族,单匹毛利也有一千八百钱。
根据苏双、张世平与马超、张鲁的协议,刘备和张鲁各分三成利润,马超分四成,据此计算,刘备单匹获利五百四十钱。
此次交易的一万匹蜀锦,便为刘备带来了五百四十万钱的收益。
这一万匹蜀锦就让刘备赚了五百四十万钱。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额外收取了众世家豪族的质钱。
这批质钱在无新增认购的情况下,就等于让刘备凭空收入一千八百万钱;若后续有新增认购,质钱总额还将增加。
不考虑私铸钱引起的通胀,一石粮食的通常价格为一百到一百五十钱,战乱时会飙升至二百到四百钱,这万匹蜀锦刘备分得的五百四十万钱纯利,再加上一千八百万钱的质钱,折算下来足以购置十万石粮食!
这对于钱粮匮乏的刘备而言,无疑是笔巨大的意外之财。
而且,这只是初期交易的一万匹,后续蜀锦还将源源不断地为刘备带来新的纯利。
此番成功,也离不开代表甄氏的甄义巧妙配合。
方才第一个响应诸葛亮的,正是被诸葛亮特意安插在人群中的“托儿”:甄宓的族兄甄义。
甄氏作为中山豪族,深谙依附强大势力的道理。
当初将甄宓嫁给袁熙,本意是攀附袁家四世三公的门楣,不料袁氏势力迅速败亡。
如今袁熙仅挂名刺史虚职,躲在中山国别居,沉溺酒色,不问世事。
这让甄氏深感无奈。
倘若袁熙安心在刘备麾下效力,凭借旧识情份和甄氏的钱粮支持,将来至少也能做个实权刺史,这对甄氏无疑是最有利的局面。
眼见袁熙靠不住,而族中成年男丁稀少,家主甄尧于是选择了亲近刘备。
若非刘备尚无子嗣,甄尧甚至想让侄女与之联姻。
但甄尧心思活络。
刘备虽无子,却有两个女儿。
而甄尧早逝的长兄甄豫、次兄甄俨皆有嫡子,分别是甄像和甄畅,年龄与刘备之女相仿。
甄尧便将两个侄儿送至涿县官学就读,只因刘备的女儿也在那里念书。
甄尧的盘算很明确:联姻要从娃娃抓起,先培养感情。
无论哪个侄儿赢得刘备女儿的青睐,凭借甄氏的钱粮和地位,料想刘备也不会拒绝这门亲事。
待众人散去,甄义特意留到最后,一是感谢诸葛亮给予的两成让利,二是私下向诸葛亮透露了一个机密消息:“昨日收到家主来信,称熙公子近日正频频向家族索要巨额钱粮,其举动似有不安分的迹象。”
虽然袁熙为甄氏之婿,但并不意味着甄氏就得为袁熙豁尽一切,况且甄氏的女婿也不止袁熙一个。
若袁熙安分守己,甄氏自会以礼相待;若袁熙欲生事端,甄氏亦不能容忍袁熙为家族招惹祸患。
因此,甄尧一面虚与委蛇稳住袁熙,一面急递密信至涿县甄义,令其寻机向诸葛亮禀报此事,并请示应对之策。
袁绍四子中,长子袁谭已殁于平原之战,次子袁熙沉迷酒色,三子袁尚密谋复起,四子袁买现于官学就读。
刘备亦将二女安排入官学,目的与甄尧所为暗合:既令女儿识文习礼,亦期许能与袁买结下情谊。
若女儿中有人能与袁买情投意合,则刘、袁两家便可凭此联姻之谊增进关系。
此举对刘备任用麾下袁氏门生故吏亦是有利。
至于袁熙与袁尚:袁熙性弱柔懦,难成气候,刘备不甚在意;袁尚则胆大妄为,不安于室,令刘备深为忧虑,亦属诸葛亮重点防范之列。
如今,连袁熙亦是显露不安分之兆,此事也令诸葛亮颇感意外:以袁熙平素性情,若无人煽惑,断无可能屡屡向甄氏索要巨额钱粮。
见甄义面有忧色,诸葛亮当即承诺道:“左将军素以仁德为怀,一人犯错,罪在其人。此后袁熙无论作何祸端,只要甄氏置身事外,左将军绝不会因此迁怒于甄氏。”
甄义闻此保证,暗舒一口气,郑重立誓:“甄氏今后,唯愿与左将军同进同退,绝无二心。”
诸葛亮微微颔首:“甄氏心意,亮亦会如实转达左将军。”
甄义暗喜,拱手告退:“如此,某便不叨扰了。”
目送甄义背影远去,诸葛亮眉宇间肃然之色愈深,眼中寒芒闪动。
思虑片刻,诸葛亮立即提笔修书,令书童王基遣可靠信使飞驰送往中山卢奴,务将此密信亲手交予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