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75节

  袁谭许诺富贵的嘶喊未绝,其惊恐绝望的头颅便被一刀斩落!

  鲜血喷溅,这位曾雄踞一方的袁氏嫡长子,身躯颓然仆倒,双眼圆睁,凝固在最后一刻的惊愕与不甘。

  城内。

  功曹华彦惊惧的跪倒在曹操面前,口称“请降”,又自称是华歆的堂兄。

  如今的华歆,已经官拜议郎,参司空军事。

  虽然与华彦是同族,但却不是堂兄,华彦这般攀亲认故,也只是想苟存性命。

  郭嘉低声进言道:“据闻袁谭有亲信二人,一人为华彦,为平原功曹,主持平原诸事,一人为孔章,为齐国功曹,主持齐国诸事。华彦、孔章二人又彼此相善,或可令其劝降孔章。”

  华彦耳尖,敏锐的听到了郭嘉的低语,忙磕头发誓道:“小人愿为司空说降孔章!”

  曹操正犹疑间,曹纯入内,将袁谭的首级扔在地上,禀道:“贼子袁谭,已被诛杀!”

  华彦盯着袁谭那死不瞑目的头颅,吓得瘫软在地,随后再次向曹操请命:“请司空许我前往临淄,我定能说降孔章!”

  曹操双目如刀,瞥了一眼惊魂失措的华彦,复又对曹纯道:“带上此人,即刻前往临淄城。”

  曹纯诺应一声,随后如提小鸡仔一般将华彦给拖了出去。

  虽然得了平原又斩了袁谭,但曹操并未因此而开心,只因方才自华彦口中,曹操得到了渤海和河间的最新情报。

  渤海太守徐勋、河间相张陟,献了渤海郡和河间国,刘备又遣麾下大将黄忠和牵招,分驻南皮和乐成。

  刘备还派人给华彦送了信,希望华彦能识时务,也效仿渤海太守徐勋和河间相张陟归献平原,只因曹操追击袁谭太狠,华彦还来不及给刘备回信就已经被堵死在了平原国。

  显然,刘备再次提前应对了曹操扫灭袁谭之计,不仅趁机拿下了人力物力都相对丰饶的渤海和河间,还想染指平原。

  “玄德与孤,倒是想到一处了。”曹操不怒反笑,只是语气却听着瘆人。

如果明天没更新,那我去华西了

  需要去华西复查个喉镜,预约到检查的话就是明天去,没预约到明天就照常更新

第314章 刘备曹操明争暗斗,短暂的和睦时期

  操心头不悦。

  魏郡与平原国,是曹操亲率主力浴血奋战所得;反观刘备,仅凭两封书信、一名使者,便轻易攫取了渤海郡与河间国。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付出与收获的天壤之别,令曹操对刘备窃取二郡一事耿耿于怀。

  若非顾忌方获大捷、不宜动摇军心,曹操几欲拍案怒斥:“刘备何人耶?竟敢如此!”

  然现实不容乐观。

  自黎阳至邺城再至平原,曹操所部连番激战,夏侯渊对战关羽时主力亦是损伤不小。

  虽已控制魏郡、平原国毗邻兖州的黄河北岸要地,但兵马疲惫已极,已无力挥师北上与刘备开战。

  曹操只得强抑心中愤懑。

  当务之急,也不是寻刘备决战,而是抢占河北腹地以及速遣得力官吏接管诸郡。

  沉思良久,曹操提笔写下任命:

  命夏侯惇领魏郡太守,坐镇邺城。

  命吕虔为平原相,屯驻平原。

  命曹仁为巨鹿太守,即刻攻取巨鹿。

  命韩浩为赵国相,率部攻取赵国。

  命李典为安平相,负责攻取安平。

  命董昭行冀州刺史事,治于邺城。

  命程昱行青州刺史事,治于临淄。

  地盘扩张,所需才俊剧增。

  即便留下了董昭、夏侯惇、曹仁、韩浩、李典坐镇冀州,程昱、吕虔坐镇青州,曹操仍感不放心。

  略作思忖,曹操又提笔调满宠赴邺城协理机宜。

  同时,又令曹纯在成功劝降孔章后,留驻临淄,辅佐程昱征讨青州未服之地。

  相较西、南之患,刘备的威胁尤甚。

  曹操必须在青、冀二州留下精兵强将与善治之才,以防备刘备趁虚南下,蚕食诸县。

  因刘备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保护民众北迁,曹仁、韩浩、李典的攻势进展顺利。

  尽管曹操进攻巨鹿、赵国和安平也曾引发部份县乡的百姓向北流亡,但整体而言,选择北逃的毕竟是少数。

  对于盘踞河北的众多士族豪强而言,并非所有人都甘愿放弃世代传承的祖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更倾向于与曹操寻求和解,以实现某种形式的“共治”。

  为避免将这些势力推向刘备一方,曹操也约束了军纪,减少屠戮,转而假借天子名分安抚诸县士民,并向地方豪强大族提供入仕的名额,进行拉拢。

  至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八月,曹操已基本掌控冀州的赵国、安平国、巨鹿郡、魏郡,以及青州的平原国、济南国、乐安国、齐国、北海国、东莱郡。

  加上其原有的河内、河东二郡,黄河沿岸南北的大片疆土至此尽归曹操。

  与此同时,刘备则控制了幽州的涿郡、代郡、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以及冀州的常山国、中山国、河间国、渤海郡,还占据了并州的上党郡。

  仅就青、冀、幽、并四州核心区域来看,刘备的版图与曹操几乎能够平分秋色。

  然而,曹操的势力远不止于河北,还牢牢掌握着豫州、徐州、兖州及淮南等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之地。

  反观刘备,虽拥有九郡三国的广阔疆域,但其中多为边陲苦寒之地,地广人稀。

  即便在组织北迁后新增了十余万人口,治下的总户数仍不足二十万,总人口估计也仅百万左右。

  曹操原有的根基本就拥有二十余万户,攻占青州及冀州魏郡、赵国、安平国、巨鹿郡后,户口又增加了十余万。

  无论从户籍、人口还是实际控制的富庶地区衡量,曹操此时纸面上的综合实力都远超刘备。

  (注:户口及疆域具体数字仅为推测,用以反映势力对比。)

  袁绍势力被曹操与刘备瓜分殆尽后,双方在明面上维持了表面的和睦,各自严守疆界。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却是暗流涌动,杀机四伏。

  曹操甫回许都,便急急上表天子,盛赞刘备在剿灭袁绍中的“功勋”,更以刘备乃“汉室宗亲”为由,奏请天子册封其为卫将军。

  此计用意至毒:一则向袁氏故吏门生暗示,刘备实为朝廷安插北方的“卧底”,袁绍之亡与刘备的“假仁假义”脱不开干系;二则这看似升迁的“卫将军”名号,更是曹操精心设置的陷阱,只要能将刘备诱至许都,莫说卫将军,便是司徒之位曹操也舍得,目的就是将其软禁,剪除羽翼。

  面对曹操的明枪暗箭,刘备断然回击。

  再次高举衣带诏痛斥曹操欺君罔上之罪,申明自己以左将军之尊与大将军袁绍会盟,正是为了勤王除贼,还政天子!

  袁绍卸任州牧、临终举荐田丰、颜良等忠良效力刘备之举,正是最有力的证据。

  为使立场无可辩驳,刘备更当着天子使者的面,拔剑划地起誓:“天日昭昭!若不能荡清君侧,救天子于水火,吾刘备终此一生,绝不受卫将军之衔!誓以左将军之名,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如此血誓,不仅粉碎了曹操的“升迁”图谋,更将曹操钉在国贼位置上,尽显自己忠臣本色。

  一计不成,曹操凶芒再露,双管齐下:

  一面强塞刺史:从朝中精心挑选人选,任命为幽州、并州刺史,意图染指刘备的地盘。

  一面派官纠察:派遣刺奸深入刘备控制的九郡三国,以“督查吏治”为名,实则搜罗构陷之材,打击刘备威信。

  对此,刘备的应对亦是老辣至极:

  一面法理正名:直接亮出朝廷当年任命高干为并州刺史、袁熙为幽州刺史的原始印绶与文书,强调二人“治州有方,吏民咸服”,以此强硬拒绝曹操派来的新人交接!

  一面反戈一击:同时刘备又明面上表朝廷,实则是公告天下,怒斥曹操“打压异己,私行任免,乱我汉家州牧之制!”将祸水引回曹操头上。

  见刘备巧借高干、袁熙作挡箭牌,曹操又祭出釜底抽薪之策:再表天子,称高干、袁熙“功勋卓著”,将二人征调入京为官,“以示天恩浩荡”!

  高干、袁熙自然不能应诏入京。

  抗旨自然不能明说,于是刘备就让两人玩起了“失踪术”:

  高干的部属称“高刺史已亲赴雁门,游说乌桓诸部归化大汉,此乃家国大计,刻不容缓!”

  袁熙的部属称“袁刺史已急往上谷,敦促鲜卑各部效忠朝廷,事关北疆安危,不敢稍离!”

  只要二人顶着刺史官衔在外“奔走国事”,即便朝廷的征召诏书到了,也得以“待其归而宣诏”为名延宕。

  天子使者当然可以亲赴雁门或上谷宣旨,只是那塞外苦寒之地,强敌环伺,使者们敢不敢“深入虎穴”、能不能“巧遇”这两位遁迹的刺史,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出“官差外交”的戏码,也成了曹操一时也难以破解的僵局。

第315章 涿县夜话,诸葛亮的婚事也有了回音

  十月,涿县。

  夜色已深,官署内仅余一室灯火未熄。

  烛火不安地跃动着,在墙壁上投下诸葛亮伏案疾书的影子。

  竹简在案几上层层堆叠,笔毫饱蘸新墨。

  诸葛亮时而凝眉驻笔,目光穿透竹简,仿佛在思虑千里之外;时而又奋笔疾书,沙沙声联绵不绝。

  夜色浓重,诸葛亮浑然不觉,连侍从悄然端上的晚膳也早已凉透。

  笃,笃笃。

  几声轻叩门扉,打破了夜的寂静。

  “请进。”

  诸葛亮头也未抬,目光紧紧锁在摊开的舆图上某处关隘,手中朱笔悬而未落。

  门轴发出轻微的呻吟,一股寒意随之涌入。

  抬眼望去,只见刘备身披玄色外氅,手捧食盒,步履轻缓地走了进来。

  行至案前,刘备一眼便看到了诸葛亮眼下的倦色与微青。

  将食盒轻轻放在案几一角,刘备心头不忍,关切道:“军师,夜色如此深了,万不可再这般耗损心力,身体才是根基啊。”

  闻此言,诸葛亮这才搁下笔,指尖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起身施礼:“亮不知主公深夜亲临,有失远迎,还请恕罪。然而国事悬而未决,重任在肩,亮实不敢有片刻松弛。”

  “军师不必多礼。”刘备虚扶一下,示意坐下,目光扫过旁边原封不动、凉透的饭菜,叹息道:“‘废寝忘食’四字,用在你身上再贴切不过。勤于王事固然当为,但也需爱惜己身,方是长久之计。”

  诸葛亮心头感怀,亦有一丝惭愧,温声应道:“劳主公如此挂念,亮铭感五内。只恐才智微薄,不足以助主公早日匡复汉室伟业,是以不敢松懈分毫。”

  刘备见其心意坚诚,便在诸葛亮对面安然坐下,目光温和中透着了然。

  从案上摊开的舆图瞥过一眼,刘备话锋一转,语气仿佛家常闲聊:“军师之心,我已深知其坚。只是……”

  顿了顿,目光带着探询看向诸葛亮,“人生天地间,非独国事亦有家事。军师如今春秋正盛,不知于家室之事,可有计议?”

  诸葛亮闻言,面上闪过细微疑惑,随即正色,不假思索答道:“汉室未复,天下不宁,亮实无家室之念。此事……亦不曾有过打算。”

  刘备敏锐地捕捉到了诸葛亮眼角稍纵即逝的落寞,心中暗忖印证了此前的听闻。

  唇角微扬,不疾不徐地追问:“哦?军师此言,似言不由衷啊。我近日倒听闻一事,言道军师当年在襄阳时,曾对沔南名士黄承彦之女倾心不已。”

首节 上一节 175/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