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10节

  袁绍眉头紧蹙:“孤既已下令,审配又怎敢违孤军令?”

  辛评又道:“大将军给审配的军令,乃是助左将军讨贼,非助其安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审配素为袁绍不喜,辛评之言更添其烦,袁绍蹙眉问道:“仲治以为,孤当如何?”

  见状,辛评暗喜,献计道:“大将军可令尚公子亲自督办。如此,既可防止审配推诿而令左将军生疑,又能令左将军感念尚公子恩情。日后尚公子若有差遣,左将军必当尽力。”

  听到“尚公子”三个字,袁绍的精神陡然一振。

  虽然还没正式立嗣子,但袁绍早就属意袁尚,在历练三子时,更是将袁尚放到了最富饶的冀州。

  辛评的话,正中袁绍心坎。

  若得刘备支持袁尚,还有何人可撼动?

  想到这,袁绍便让辛评代传口令,让袁尚负责督办二十万石粮入常山国,又特别嘱咐道:“仲治见了显甫后,可替孤转达。用人之道,当以制衡为先,审氏族大兵强,只可用其智与力,而不可对审配深信不疑。”

  昨晚偷牛去了,今天晕乎乎,先去补个觉,下午继续,今天依旧五更

第172章 刘备在河北风生水起,袁尚也要低头

  袁绍虽有意立袁尚为嗣,却对袁尚过度亲近审配感到不满。

  父子二人处事方式迥异:袁绍致力于削弱河北世家豪族,袁尚则极力拉拢河北世家豪族。

  令袁绍偶尔会有“子不类父”的感慨。

  然而,袁绍却不自知,这一局面是由自身造成。

  沮授早前便曾劝谏袁绍:诸子分立乃取祸之道。

  犹如“逐兔分定”:兔子未定时众人竞逐,一旦归属明确众人便罢手。

  确立继承人亦是如此:儿子年岁悬殊则立长,年岁相仿则择贤,若德行难分高下可用占卜定夺。

  但袁绍却坚持要采取诸子分立的策略,以至于变成:只要袁绍在世,其子便会不遗余力地培植私党,即使拉拢对象为袁绍所恶也在所不惜,甚至于袁绍越是厌弃之人,反而越易被诸子招纳。

  这种态势发展至今,演变出明显的对立格局:袁绍要抑制审配,袁尚便拉拢审配;袁绍意图启用刘备却又要制衡刘备,袁熙便许诺刘备得势后可分掌文武;袁绍不喜袁谭,袁谭便收揽不满袁尚的文武为己用;即便高干有自知之明,亦在并州招贤纳士以巩固地位。

  本可凝聚四州之力的袁绍集团,却因挑选继承人的策略不当导致远超曹操的力量分崩离析。

  天下未定,袁绍便在效法帝王玩弄权术,偏偏权术水平低,又菜又爱玩。

  古语有云:君主若喜贤臣,小人亦显刚直;君主若宠佞臣,君子亦趋圆滑。

  袁绍的昏聩不仅未能制衡刘备,反被刘备利用袁熙、辛评、郭图等人,使其势力在袁绍集团内部逐渐壮大。

  相较于袁谭、袁熙、袁尚、高干,刘备更精于识人驭下之道:该施恩时慷慨不吝,该立威时当仁不让。

  尤其是官渡战败后,袁绍威望下降,刘备地位日隆,昔日不受袁绍待见的文武官员,转而投效刘备者不计其数。

  目睹袁绍再度沉湎酒色后,辛评不再打扰,悄然退出大堂。

  刚走出大堂,辛评又遇到了刘夫人。

  辛评一向更倾向于支持袁谭而轻视袁尚,让刘夫人对辛评颇为不满。

  见辛评匆匆见袁绍又匆匆离开,刘夫人心头存疑,目光凌厉地盯着辛评:“辛从事,何以匆匆离去?”

  看着兴师问罪般的刘夫人,辛评强忍内心的不喜,堆着笑容行礼:“启禀夫人,我方才向大将军送去了左将军在常山国的捷报。左将军已收服十余万黑山贼众,并大败屠各、乌桓联军,生擒单于呼厨泉,阵斩乌桓大王阿伏干。”

  刘夫人呼吸瞬间一促,暗暗一惊:刘备去常山国不到一个月,就讨平了黑山贼,还生擒了呼厨泉?

  虽然刘夫人曾想借中山刘氏与刘备之间的渊源来拉拢刘备,但又碍于袁尚对刘备的厌恶而作罢。

  此刻惊闻刘备的战功,刘夫人再生招揽之念。

  “大将军是何意?”刘夫人不动声色的询问。

  辛评据实相告:“大将军命我知会尚公子,督办调拨二十万石粮草入常山国,助左将军安顿降民。大将军又嘱我转告:用人之道贵在制衡,审配家族势大兵强,仅可驱其智勇,不可尽信其人。”

  辛评刻意不向刘夫人隐瞒,旨在明示袁绍对袁尚亲近审配的不满。

  工于心计的刘夫人立刻洞悉其意,为防止辛评从中作梗,主动揽下传话之责:“我正欲见显甫,就不劳辛从事了。今日之事,我会记得辛从事的辛劳。”

  辛评以进为退之计奏效,见刘夫人主动揽事,便顺水推舟,拱手辞去:“如此,便有劳夫人了!”

  在辛评离开后,刘夫人随即驱车见袁尚,详述刘备大胜及袁绍令其督粮一事。

  “二十万石粮?刘备真敢开口!”在刘夫人面前,袁尚没有隐藏情绪,直言不满。

  刘夫人暗道侥幸:若非我亲至,辛评定借袁尚之怒生事!

  念及此,刘夫人微微加重了语气:“尚儿岂能不明事理?刘备一月之内平定黑山,已省下巨额军费,现仅需二十万石安民之粮,你竟然吝啬不愿?大将军令你督办,实为要你施恩刘备,你怎可不尽心?若让袁谭的人觅得机会在大将军面前谗言构陷,岂不是又令大将军厌恶?”

  袁尚见刘夫人发怒,忙辩解道:“阿母容禀,并非我不愿督办此事,实因冀州连年征战,去岁又官渡大败,储粮已然吃紧。此番刘备讨伐黑山本应取贼粮自给,而今却纳降十余万贼民!彼等贱民生死与刘备何干?他想博取仁名,却耗费大将军之粮,其心可诛!阿母当知,若非昔年陶升临阵反叛于毒,我等都将死于黑山贼之手!”

  在袁尚眼中,黑山贼一日是贼便终生是贼,是贼就不应该有活着的资格,不找黑山贼征粮就不错了,又岂会再要拿粮去养黑山贼。

  见袁尚执着于此,刘夫人语气更厉:“尚儿,你何其愚也!谁让你拿府库中的储粮?此番大将军令刘备征讨黑山,本就由审配负责筹粮。你只需督办即可!”

  袁尚摇头:“审家的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更何况,我正施恩审配,岂能让审配生怨?”

  见袁尚到现在还没搞明白主次,刘夫人气得一脚踢翻袁尚面前的酒案,喝道:“愚儿,你好不知事!大将军本欲让辛评来转达称‘用人之道,当以制衡为先,审氏族大兵强,只可用其智与力,而不可对审配深信不疑’。我本以为你有分寸,故而刚才未言。没想到你竟然真要为了审配而坏大事?你真以为你的嗣子之位坐稳了?别忘了,刘备曾举袁谭为茂才!今日你为了审配而苛刻刘备,明日刘备便会去找袁谭要粮。先前你让袁熙去中山,我还以为你胸有谋略,没想到你竟然愚昧如斯!”

  被刘夫人一阵怒骂,袁尚又羞又惧,不敢再顶嘴,忙道:“阿母休怒,那二十万石粮,我去督办便是!”

  送走了愤怒的刘夫人,袁尚亦是一脚踢向了翻了的酒案。

  袁尚不敢怪刘夫人,转而将怒火冲向辛评,恨恨不已:“辛评老儿,待我得了基业,定叫你好看!”

  2更来啦,求月票

第173章 刘备名扬河北,常山庶民高歌刘青天

  袁尚督办二十万石粮秣入常山的同时,刘备在常山国的推行的屯田亦在稳步铺开。

  二十万石粮听着很多,但刘备有十余万人要安顿,这二十万石粮再加上黑山存粮以及缴获的胡人物资,连首年耕作周期都支撑不了。

  所幸的是:刘备还有袁熙在中山筹粮,以及常山国大族签署的一堆“交割令”。

  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其实都喜欢自“薅”大族的羊毛。

  若不是袁绍还活着,诸葛亮都想将刘巴的直百钱提前铸造出来。

  虽然直百钱让庶民的钱同样变少了,但庶民能有几个钱啊?

  只要豪绅的钱到手了,诸葛亮便有钱施行利民惠民的政策来平诸物价,完成“庶民的钱如数返回,大族的钱五五分账。”的社会财富重新分配。

  大族可怜?

  大族不可怜。

  若非大族兼并过甚,大汉再乱都不至于乱成今日这般。

  真定城中。

  陶升回到国相府,满脸惭愧的向诸葛亮汇报“交割令”的执行情况,提及真定豪族章超时,语气更是忿忿:“军师,那章超老儿狡辩,称既已生擒呼厨泉,何须再聘张燕等黑山渠帅去征讨胡虏?为襄助左将军屯田,他竟大言不惭,称可‘号召真定百姓踊跃服役’便抵了交割之资!”

  陶升自诩见多了吝啬的,没见过比章超更吝啬刁滑的。

  交割令上许诺的粟米小麦、布帛缎锦、金银铜钱、酒肉牛羊,章超是一个不想兑现,哪怕是支持刘备屯田都只愿意号召真定的百姓踊跃服役!

  什么叫服役?

  就是让百姓自备钱粮饮水,给官府打白工!

  章超的算盘珠子都快滚脸上了!

  简直跟传闻中章超拿着肉脯在锅边刷一圈便说是给长工开荤一般离奇!

  “陶相不必动怒,章超实乃‘善人’哪。”诸葛亮面无波澜,只将一纸文书递给陶升:“适有良吏密禀,真定章氏罪证确凿:一曰度田不实,隐匿田亩,偷逃国税;二曰武断乡曲,倚强凌弱,横行乡里;三曰通行饮食,暗结匪类,阴蓄私兵;四曰废格相令,公然抗命,藐视朝廷法度。条条款款,桩桩件件,皆乃‘十恶’之属,罪在不赦!陶相可速点吏兵,立将章氏全族上下悉数拘拿归案,其田亩、屋宅、浮财、窖藏,一律清点查封,籍没充公。此事关乎国法尊严,限日落之前办结,不得有误!”

  诸葛亮的用温柔的语气为章超罗列出来的罪名,真要放大了说,真定的大族有一个算一个,都逃不了。

  陶升闻言,惊得倒吸一口凉气,眼珠子瞪得溜圆:“军师!这…这是否处置太过?”

  诸葛亮眼皮微抬,目光锐利如电扫过陶升,声音陡然转寒:“过甚?亮让你缉拿人犯、查抄家产,可曾下令诛戮一人性命?律法昭昭,明刑弼教,罚赃罚产以儆效尤,何谈过甚?此乃法内之仁!速速去办,你若力有未逮,或心有踌躇,常山国的国相不是不能换人。”

  陶升平日里常看到诸葛亮的温文尔雅,误以为诸葛亮是专精于儒家思想,然而诸葛亮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法家行动派。

  昔日在发现刘璋荒废政事而令西川法令不彰特权横行后,诸葛亮直接采纳了严刑峻法来整治西川。

  可见一斑。

  章超自以为在真定是地头蛇且又欺刘备以仁义行事,便想赖掉交割令上的物资。

  对诸葛亮而言,章超的行为犹如瞌睡来了送枕头,正愁没人来立典型,章超自个儿就送上门了。

  见诸葛亮面有冷意,陶升顿感背脊一凉。

  以刘备如今的威势,要换常山相也只需给袁绍通个气。

  袁尚都老老实实的督办二十万石粮来常山国了,陶升又怎敢不听命?

  陶升的行动很迅速。

  真定吏兵在陶升亲自督率下,行动迅疾如风,一日之内便将煊赫一时的章氏连根拔起,阖族下狱,积年累月盘踞的土地、华宅、财物尽数抄入官库。

  定罪的由头虽与刘备讨要物资无关,只言国法纲纪,可常山的大族们哪有蠢人?

  章超为省那交割令上的“小钱”而遭“巨变”的传闻不胫而走,直如惊雷炸响在所有还在观望、拖延的大族头顶。

  一霎时,原本还在观望拖延的豪族们争先恐后,将交割物资火速奉上。

  刘备解决了常山国的贼祸和胡祸,大族们又都自愿签署了交割令,在道义上刘备是没半点偏差的。

  想赖刘备的账,章超全族便是前车之鉴,甚至于连找人疏通关系的机会都没有!

  经此一事,诸葛亮趁势借刘备左将军府与常山国相府联名,颁布了一系列整肃吏治、均平赋税、禁绝私斗、鼓励农耕的政令,严令诸县一体遵行。

  一时间,常山官吏凛然,豪强屏息,国中气象为之一新。

  与此同时。

  刘备则是在这段时间,深入屯田前线,一面让呼厨泉带着胡人下苦力开荒,一面亲自带着黑山庶民垦田。

  由于刘备将黑山军民的强壮者都打发去并州了,剩下的羸弱者大抵都是老弱妇孺。

  而开荒垦田第一步便是砍伐除杂:砍掉荒地上的树木、灌木,割除高草,再将较大的树干用于搭建简易棚屋或当燃料,其余草木晒干后焚烧,这便是刀耕火种的核心步骤。

  这些苦力活儿肯定是不能交给黑山中的老弱妇孺的,拿屠各和乌桓当消耗品用最合适。

  既然敢南下入侵,输了自然就得受罚。

  不用被砍头,而仅仅只是劳动改造,已经是刘备的仁慈了。

  与此相对的,刘备对黑山庶民又极为照顾,衣食住行能解决的都尽量解决,更是兑现了承诺派人授课,让有求学之心的少年能读书识字。

  前后一个月,刘备在十万黑山庶民中的威信与日俱增。

  更有童谣高唱:刘公来常山,荒野化青田。胡虏服苦役,万民笑开颜。罚恶抄章产,济民分粮钱。单于抡锄草,常山见青天!

  刘备在常山国搞出来的动静太大,尤其是高歌的童谣更让刘备声名大振,消息很快便也传到了许都曹操耳中。

  3更来啦

第174章 郭嘉以刘备为患,曹操欲请袁绍赴死

首节 上一节 110/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