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他那位六世祖,能以太祖长拳问世,如今天下还流传着“太祖皇帝一条蟠龙棍,打平四百军州”的段子。
赵匡胤的武艺,当然不是五代末、宋初诸将中最强的,但只要到了一定程度,能让天下武人信服,也就够了。
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想明白后,赵子称就更加珍惜眼下习武的机会了。
他丝毫不敢怠慢,不敢嫌累,他肩上已经背负了千钧重担。
整整一上午,他浑身大汗淋漓地挥剑了上千次,又练习了骑术和射箭,连一旁指点的慕容妍都看得心疼,觉得他太拼了。
一个文弱书生,怎么就会突然变得如此好武了呢?赵大哥的坚毅韧劲,还真是非常人可以想象。
好不容易太阳都到头顶了,慕容妍怕他中暑,便吩咐家中婢女备好饭食果品,让他休息一会儿。
而就在此时,两天没见的杨志忽然登门,忽然来慕容家求见。
赵子称休假习武的这几天里,杨志还在跟着应奉局的人办差,他并没有假期,此番应该是有什么案情进展,要来汇报。
赵子称稍稍擦洗了一番,收了收汗,就吩咐慕容府的婢女把人带进来。
杨志很快被带到后花园,见到了赵子称。
而慕容妍因为是在自己家里,今日穿的是女装,暂时就回避了。至今为止,她是女儿身这一点,只有赵子称一个外人知道,对其他江湖朋友,还是要继续隐瞒的。
杨志行过礼后坐定,赵子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招呼他一起喝点。
杨志吨吨吨灌了一壶酒解渴,随后抹抹嘴说道:
“这两天,段明的家已经被抄完了。一共抄出了五十多万贯财物,其中十几万是他自己这些年积蓄的家财,还有四十万贯,就是朱勔这次原本想送去汴京、上下打点的。有给蔡太师等人的孝敬、分润。
钱都追回来了,还能反赚两三成,朱相公那边才有了点好脸色。不过,还有一些其他不值钱但要紧的东西没找到,同党也没抓到。后续这些棘手的事情,朱相公要着落到公子和我等身上了。”
赵子称对此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并不抱怨,只是冷静地引导:“具体说说吧,还有些什么货物没找回来。追查的那些同党,又为何要着落到你我身上。”
第9章 抓大放小
面对赵子称的询问,杨志直接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说了一遍:
“段明昧下的那些钱财,都已经找回来了,如今还没找到的,主要是当时船上另一位货主的货——公子应该还记得,卑职的船上,当时除了朱勔的货,还有福州知州黄裳让捎的一批货。
黄知州自八年前的政和元年,在福州任上额外得了官家的一项差遣,让他校对、编刻道藏。这八年里,他一共校对了五百四十函、近六千卷道经。如今校对已经完成,雕版也雕了一大半,此番黄知州让我们随船捎运的货,便是其中一批样书,约有数千卷。
也不知道那些太湖水贼、拜火食菜的贼徒,怎么会看上这些道家典籍的,朱相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根据段明交代,那些道经在装船之前,就被他偷偷掉包送给跟他合伙的贼徒了。但那些贼徒已不知所踪,如今只能着落在我身上。”
杨志这番话,如果是几天前说,赵子称心中是不会多想的,当时他肯定会觉得,贼人看上的就只是金银财宝。
但如今,随着对形势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知道所有财宝都被段都管拿走了,贼人根本没分到。加上赵子称都结交了慕容家的人、也亲眼目睹了那些精妙武艺,他的思路显然也被打开了。
黄裳,道藏,太湖贼,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实在很难让人不联想到类似于诸如《九阴真经》之类的存在。
当然了,目前为止,赵子称依然相信《九阴真经》多半是不存在的,而且黄裳现在才刚刚校对完道藏,他就算有悟道习武,应该也还没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所以赵子称估计,哪怕黄裳有给皇帝额外送他个人的心得体会、想要讨好君上,估计也就是给一些《万寿道藏修养心得》之类的早期作品。
可能是福建那边的拜火贼徒,有跟黄裳发生过冲突,吃了亏,知道他的厉害,消息在江湖上流传后,才有同行盯上了他,想要一探究竟。
目前为止,赵子称也只能脑补出这样的动机,他实在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释了。
不过,即使是这种程度的脑补,也已经比杨志之类两眼一抹黑瞎撞要好得多,至少赵子称心中是有一个大致的追查努力方向的。
赵子称自己脑补推演了一会儿,杨志也不敢打扰他,赵子称觉得完全想明白之后,这才补充追问:
“那为何找同党的差事,要落到你头上?”
杨志也很无奈地摊了摊手:“因为段明的其中两个同党,也就是那两个当时被他伪装成装水手招募、后来动手凿沉船的大汉,只有我和当时船上的其他军汉见过。
段明现在已经被拷打得浑身没有一块好肉了,也不可能放他出去指认,所以这个事情只能着落在我头上。”
赵子称很快想起来了,确实,那天慕容妍救人的时候,花石纲船上大部分人都救起来了,但是段明那两个动手凿船的同党,则是假装溺死没上赵子称那条船。
他们应该是水性极好,哪怕离湖岸好多里地,都能直接游回去,所以能用这招诈死脱身。
段明自己不能这么干,非得留下破绽让人救回去,一方面应该是因为他水性不够好,游泳游不了那么远。另一方面,段明这种人也不能诈死,不然他就成了黑户,之前贪下的钱财也拿不回来了。
当时的段明必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让自己能“顺利活下来”的,所以卖了个破绽给赵子称和慕容妍,只是他没想到,那么小一个破绽,最终还是被人抓住并且反杀了。
而那几个诈死的水贼,只有杨志和他手下那群兵见过,其他人就算看到了也认不出来,这个锅当然要杨志来解决了。
哪怕杨志原本只是个带兵的,不是缉捕的,专业不是很对口,但谁让你是唯一目击证人呢。
赵子称把一切捋顺之后,不由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先找到突破口,把那俩太湖水贼挖出来?
苏州人海茫茫,这怎么找?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回太湖当中某个小岛,继续打家劫舍?
而且水贼普遍来去灵活,太湖周边哪个州县不能靠岸?如果他们逃去了常州、吴兴(湖州)呢?我们还能越境追查?”
赵子称一下子就指出了这事儿的好几个难点,他觉得像这样查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杨志本来也没招,来的路上,他全凭着对赵子称“多谋”的信仰,觉得赵公子肯定有招,才鼓起了信心。
现在听赵子称也这么说,杨志顿时有些气馁。
“那怎么办?”
赵子称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吃饭吃菜,缓解练武练了一早上的疲乏。
一碗饭一条鱼下肚后,他才稍稍理出了些头绪,缓缓说道:“直接查两个没有身份的小贼,是没希望的,那就是大海捞针,因为对方完全不需要抛头露面,想躲多久都可以。
要找,就得找那些非抛头露面不可的突破口,我想了一下,有两个方向。
第一,就是想想看黄知州那批经书,会被转移到哪里,有没有可能被销脏、或是转运。我不相信一群贼人,会真正对道经感兴趣,肯定是道经里另外有什么东西,让他们觊觎。
所以,那几千卷经书里,说不定有一大半对他们而言都是废物。他们是会销脏卖掉,还是藏起来,还是焚烧了?还是干脆沉湖销毁?卖掉的话,虽然能回本些钱财,但是太扎眼了,应该不至于,他们也不差这点钱。
销毁的话,除非是埋了,否则那么大批的东西,也容易留下蛛丝马迹。哪怕当柴烧火,如果有大批书籍焚毁的灰烬,应该也有踪迹。给官家的道经,用的纸张和墨应该都不是凡品。
因此我觉得,这些经书很有可能还是堆在某处,并没有被处理。我们可以查查苏州城内的大书商,让他们找找蛛丝马迹。
另一个方向,就是直接不管那两个小贼,就严查苏州周边的拜火贼徒,抓大放小。只要能抓到,先诈一诈他们,就说已经抓到了那两个小贼,他们是被供出来的。
不过我总觉得,这个案子有点小题大做了。如果贼徒觉得道藏中大部分经书根本无用,我们逼急了他们就销毁,那最终就算把人抓住了,也还得再重新弄一批书送去汴京。
不如现在就通知福州黄裳,让他再印一些送来不就好了?反正是他雕版的,被毁的只是样书,只要雕版还在,再印一批又不费事。”
杨志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他来之前,压根儿没想到“贼人可能只是想要经书当中的一小部分,剩下大部分对他们而言只是废物,可以处理掉”这种可能性。
包括朱勔也没想到,所以才想着直接把书找回来。
不过杨志并没有资格直接向朱勔谏言怎么办案,所以这个还得赵子称亲自去跟朱勔说。
赵子称点出的这几个追查方向,杨志倒是可以先立刻动手操办起来。
杨志很快就带着他手下的军汉,以及朱勔临时拨给他的一批应奉局的差役人手,开始追查。
赵子称用完饭,收拾了一番后,也离开慕容庄园,骑马去应奉局,找朱勔分说。
第10章 抽丝剥茧还是快刀斩乱麻
赵子称交代完杨志后,就收拾出门,骑马直奔应奉局。
应奉局的衙门不是那么好进的,尤其赵子称还没有正式的官身。
不过如今的他,衣着华贵已非数日前可比。在慕容家住了两天,慕容家为了感激他的解围之恩,饮食起居服饰都是按最好的安排。直接给钱谢恩太庸俗了,就在其他方面尽到礼数。
赵子称那身粗葛布的旧衣服早就扔了,换上了最顶级的苏绣,还配上了几块古玉的环佩,腰悬一柄宝剑,胯下是神骏的好马。
加上他长相俊朗挺拔,气度中也自有一分贵胄的淡然从容,所以拿出腰牌晃了一下,应奉局的门子和衙役便没敢阻拦。
众人还议论纷纷,苏州城内何时出现了这么一位神秘的翩翩浊世佳公子。
个别积年老吏还会感慨,说三十年前曾经也见过姑苏城有一位在江湖上大有名声的公子,风度翩翩,举手投足自有一份贵气,还武功高强,只是后来不知如何就销声匿迹了。今日这位新出现的神秘公子,倒有几分更胜当年了。
见到朱勔之后,朱勔看着赵子称的新造型,心中也是微微一震。
没想到这个前几天还穿着寒酸陈旧的宗室子弟,竟然那么快就变了样子。
朱勔是天子宠臣,也见过不少皇亲国戚。
他下意识就把赵子称跟他见过的那些皇子比较了一下,竟忽然发现:好像陛下那几个成年皇子,风采都不如这么一个已经居于乡野、离开中枢五六代的落魄旁支,更加沉着大气。
那种自信但不浮夸,傲骨但不傲气的感觉,很难用言语说清楚。
“此番来,又有何事要禀报?”朱勔也放下了架子,说话语气挺和蔼。
赵子称拱手道:“听说相公在追查黄知州失落的道藏经书,学生以为,查固然要查,但也应该立刻通知黄知州,再加急印一批现货送来,反正他有雕版,多印一批也不费事。”
朱勔皱了皱眉头:“加印虽然不费事,但传出去也不好听,让黄老儿知道这批东西失落了,将来如果他和陛下说起,陛下也觉得我不会办差。
关键福建多山道路不便,往返一趟,还要印刷、备货,加起来起码个把月,重新起运的时间又要耽误。我原本打算半个月后就重新起运这批花石纲,不能让陛下久等。”
朱勔捞回那座假山后,本想尽快再次起运。但他检查时又发现假山在沉船的过程中、有些磕碰损坏,怕皇帝看到后不喜。
于是就只能让应奉局的工匠把断面做旧,这样到时候就可以告诉皇帝“此石本来就这个造型”。
原本工匠评估之后,做旧大约需要半个月。而等黄裳再印一批书来,就得额外再多等半个月。
朱勔不想多等这些时日,怕皇帝等久了会查问。
但赵子称把刚才和杨志分析过的那些话跟他说了一遍,强调贼人可能不需要全部的经书、只需要其中一部分,剩下的经书可能已经被破坏了,所以还不如早点找黄裳再要一些保险。
至于查拜火贼徒的事儿,可以并行推进。好饭不怕晚,大不了最后把除贼的事情,和押运花石纲、道藏的事情,一起上报。皇帝如果知道应奉局趁着押运的同时,搂草打兔子解决了一些贼徒,应该也会宽慰的。
朱勔听了之后,觉得确实有道理,全盘接受了赵子称的意见。
“没想到你不但心思敏捷、见微知著,难得还有这样的大局观。一切就依你之言好了,查案需要任何配合,你也尽管调遣他们便是。如果需要抓拜火贼徒,应奉局的差役不够,就调厢军,董超的兵你也可以调遣。”
朱勔既然同意了赵子称并案处理,自然也要给他更大的权限,这没什么好说的。
……
赵子称得到了更大的权限后,也很快绕过姑苏县和苏州知州,只靠应奉局和杨志、厢军的人,查访起来。
他办事非常雷厉风行,仅仅一个下午,就做了不少处置。
他先从应奉局找了一堆专业技术人员、小吏,梳理了一下情况,调整努力方向。
姑苏城内的大书商,首先被大致摸底了一下,都说近日没有发现可疑的大笔书籍买卖。
城防的巡逻官兵、守门的官兵,也没发现近日有大批书籍出城——宋朝的时候,苏州这样的商业重镇,商税查得还是很严的。
货物进出城,装了什么东西,都要向官府报备。苏、杭、明州都是有市舶司的地方,商税配套也特别完善,非其他地区可比。
同时,赵子称又让人找来几本和黄裳道经同款的进贡图书,做了一些实验。
随后他就发现,黄裳那边进贡御用的书,都是用福建竹纸印的,比普通的印书纸张更坚韧,也难以焚烧,尤其为了防火,还专门在造纸时加入了明矾。
印刷用的墨也不是普通的水性墨,而是加入了松香,这样字迹更坚固,但焚烧起来有一股极为刺鼻的臭味,很容易暴露——后世农村地区的看官,有用松香给猪头褪过毛的,应该都知道,那玩意儿加热起来气味有多明显,隔了几道院都能闻到。
一言以蔽之,这种特供御制的书要想烧掉,不但特别难烧,还特别容易暴露。
而后,赵子称又让杨志派人去了解姑苏城内的百姓,“厨余垃圾”都是怎么处置的,想看看有没有额外漏洞。随后他就发现:
苏州在北宋时,已经是天下有数的繁华都市了,管理水平也就仅次于汴京等极个别顶级大都市。城里所有的居民垃圾,都是要堆放到指定地点,最后由官府的“倾脚头”负责清运,把其中适合堆肥料的拿去肥田。
包括百姓烧柴草木炭做饭留下的垃圾,也都是这么清运。如果有气味特别刺鼻、大规模烧松香的迹象,也很容易留下痕迹。
这一遍摸排完之后,赵子称基本也做出了判断:虽然拿到了经书的人,有可能会把不要的经书烧掉,但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
因为那些贼徒,未必会觉得把东西藏在家里有多大危险。贸然烧或者运出城扔掉,反而风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