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才是宋世祖 第56节

  与此同时,在东京,陈东等人也都确认,赵子称是真的有种,他居然真的弹劾了朱勔,还因此被人报复了。

  “赵贤弟是真**的有种!居然敢干这种天下人都想干又不敢干的事儿?”陈东直接就给震惊了。

第76章 差点闹成五人墓碑记

  宣和二年,七月十九,苏州,同乐园。

  同乐园乃是朱勔在苏州的府邸,占地数千亩,耗资数百万贯,豪奢甲于江南。

  这一天,原本对朱勔而言,应该是个空虚而又平凡的普通日子。

  作为坐拥千万家财、光是在姑苏县内就有三十万亩上等优质水田、在整个江南拥有上百万亩田地的江南头号巨富,朱勔的日常生活就是那么的空虚,已经没有任何享乐可以让他提起兴致了。

  但就在这天早上,一条由蔡家亲随从汴京捎来的口信,打破了这种枯燥的平静。

  “相公!有蔡相的心腹人来了,说是有重要口信带给相公,已经在正堂上奉茶了。”朱勔的亲随不敢怠慢,得到消息就立刻来通传。

  “哦?快带我去。”朱勔也不吃水果了,一下子从卧榻上翻身而起,还推开了旁边的一众侍女。起身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改口吩咐侍女赶快给他更衣,要穿得郑重一点。

  很快,朱勔就亲自来到正堂上,见到了蔡京的信使。

  “不知蔡相有何吩咐?”朱勔对来人很客气。

  来人并没有书信,就只是口头转达:“朱应奉在苏州经营多年,看来也不是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怎会让人把奏请废应奉局、罢花石纲的折子递上去的?要不是蔡相帮着遮掩,说不定官家此刻已经知道了!”

  朱勔闻言大惊,他最近也确实感受到苏州官场上氛围有些不对劲,有些官员开始对自己阳奉阴违起来,也感受到了最近民情有些汹汹,但他仍然没往那种彻底撕破脸的可能性上想。

  “怎么可能?居然有人敢奏请官家废花石纲?是何人上奏?”

  来使也懒得废话:“就是姑苏知县、赵子称!他还公然在奏疏里宣扬他琢磨出来的‘水泥’秘法,请陛下以后修艮岳和宫观都别用奇石了!还说天下汹汹,江南民不聊生,再征花石纲,恐怕天怒人怨、变生肘腋!”

  “赵子称?!”朱勔听到这个名字,先是愣了好一会儿,不敢相信,这可是他提拔起来的人,至少他自己觉得这是他提拔起来的,“这黑心烂肺的白眼狼!老夫怎么就没看出他来!”

  朱勔想到愤怒之处,直接猛拍桌案,都顾不得手拍得生疼,浑身都气得发抖了。

  朱勔颤抖了一会儿,立刻下令:“让赵霖调一队衙役……算了,直接找团练调厢军,把县衙围了,捉拿赵子称!”

  相比于身在京城、做事谨慎的蔡京。在江南可谓土皇帝的朱勔,则根本不在乎所谓的程序,他要抓一个县令,根本就不用走流程,直接让厢军抓就是了。

  他本来想用衙役,但一想到,知州衙门的衙役也不多,而赵子称手上有县里的衙役,不一定能形成绝对碾压,万一再生波折就不好了,所以他就改口直接让厢军上。

  很快,本州团练董超就带了至少上千人的厢军,直接去围县衙了。

  ……

  “县君不好了!应奉局的人带着厢军围了县衙,说是要追查县君抗旨阻挠花石纲的大不恭之罪!不会是有什么误会吧?县君快出去解释解释才好!”

  很快身在县衙内的赵子称,就听到县吏们慌慌张张连滚带爬地进来报信,衙役班头们慌得连水火棍都拿不稳了。

  赵子称叹了口气,解决朱勔之前,他是真没办法在苏州官场上培植心腹党羽,因为敌我强弱太悬殊了。此前他但凡想跟人推心置腹,跟那些文人说“跟着我一起干,搞掉朱勔之后大家一起大富大贵”,那对方百分之一千会直接选择出卖他的。

  没有文人会跟着他干一件十死无生的事情,所以赵子称此前只能依赖那些江湖豪杰出身的武人。

  他总不能指望自己身边突然冒出一个虞允文、文天祥那般满身正气、不顾个人荣辱生死的文胆吧。

  拉拢绝对效忠自己的文人心腹,这事儿只能在办成倒朱案后,自己有了绝对的人望,才能施展得开。眼下,也就只能这般凑合了。

  “果然还是来了,不过朱勔倒是比我预想的更有脑子一点,他好歹还装模作样给我套个大不恭的罪名,倒没敢直接拷打问罪。那我就陪他打这个官司便是。”赵子称冷笑一声,丝毫不惧地起身出去。

  朱勔还是知道轻重的,他虽然在江南一手遮天,但也不可能直接不经过朝廷审判手续、就动用私刑,处置朝廷命官。

  北宋末年朝政虽然糜烂,但大宋不杀士大夫、官员犯事必须有审判流程,这些原则好歹还在被坚持。大宋的法治程度,相比于之前的朝代,有一说一也确实是进步了的。

  朱勔能一手遮天,也是要讲基本法的,过去十几年,他用得最熟练的一个罪名,就是“大不恭”,这也是应奉局系统最拿手的口袋罪,什么都能往里装。

  为什么应奉局能定别人大不恭呢?因为应奉局是管征发花石纲的,花石纲从法理上来说是臣民心甘情愿奉献给皇帝的贡品。

  所以阻挠百姓自发贡献的渠道、阻挠百姓对皇帝表达发自肺腑的恭敬爱戴,那就毫无疑问是大不恭罪。

  这次赵子称都上书奏请皇帝罢花石纲、废应奉局了,这还不算“阻断百姓向陛下表达爱戴的渠道”么?

  就算赵子称走的是合法上书言事的流程,朱勔也能再添油加醋一点,说他“早在正式上书之前,就有很多私下诽谤朝政、诽谤百姓对皇帝的爱戴”的言行举动,以这个借口先把他关起来一阵子,慢慢取证,是绝对做得到的。

  很快,赵子称大大方方来到了县衙门口,作为朱勔心腹的团练使董超已经带着上千厢军包围了县衙,一只鸟都飞不出去。

  “赵知县,你诽谤百姓对陛下的爱戴之举、诽谤花石纲,实为大不恭!应奉局依例带你回去查问,你可心服?”董超稍稍有些中气不足、色厉内荏地喝问。

  赵子称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造势的机会,他昂然而立,对着围观众人高声道:“我依朝廷法度、上书言事,如何就不恭了?我为朝廷献上‘水泥’之法,不求任何回报,只为减轻江南百姓负担——你问问满城百姓,这是不是大不恭?”

  厢军围住县衙的时候,已经惊动了苏州城内、最核心城区的大量百姓围观,众人一开始还在窃窃私语,不知道究竟是出了什么热闹。

  听了带兵抓人的团练和县君的对答,很多人才知道了情况。

  “原来县君是为民请命!向朝廷献上了一些可以替代太湖石修园子的技法、希望朝廷停了花石纲!”

  “应奉局是因为这个梁子,要抓县君,说他大不恭!”

  “赵县君真是好官啊!十几年了,苏州哪里出过敢这般仗义执言、请求废花石纲的好官!”

  “不能抓啊!赵县君是好官啊!”

  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县衙前的空场上,和相邻的十字长街上,就拥满了数以千计的百姓,大部分人还跪拜哭泣恳求,让厢军将校不可助纣为虐,千万不能抓赵县君这样的好官。

  董团练也是看得头皮发麻,一时有些后怕,这种情况若是处置不当,激起民变他可就完了。当下他也色厉内荏道:

  “赵子称!你莫非是要煽动百姓作乱么?还不快让这些百姓退下!否则就是你蓄意作乱!”

  “一派胡言!我赵某人是堂堂太祖皇帝六世孙、大宋宗室,普天之下,还有谁比我们赵家人更希望大宋江山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你居然说我一个宗室希望看到百姓作乱,这种话普天之下有人会信么!

  而且我身为宗室,我家有宗正按谱赐爵,你难道还指望对本官滥用私刑、屈打成招不成!”

  董超彻底怂了,连忙解释:“谁说要屈打成招了!只是彻查你的大不恭罪名罢了!应奉局也确实有权初审民间反对贡献、对官家大不恭的罪行!最后定罪,自然会移交有司!你身为宗室,只要配合,自然会被依法度相待!

  你若无作乱之心,就赶快劝散这些闹事百姓,否则到时候真闹出事来,你也回不了头了!”

  赵子称扫视了一眼环境,确认今日之事已经闹得够大,应奉局应该也不敢乱来了,肯定会走程序,到时候自己也就能避免吃皮肉之苦。

  自己要是被暂时收监,朱勔下一步对付自己的手段,无非是找其他人分别审问、试图罗织罪名,比如找曾经被赵子称摊派过钱粮的本县富户,向他们诱供,让他们陈述“赵子称此前私下里表示过对花石纲的不满,嘲讽那些自愿向官家贡献的士绅”。

  但这些口供,并不能直接定案,只要走程序,自己就不怕拖。

  这个事情闹得越大,拖得越久,越是悬而未决,自己的名声也就会传得越远。

  当然了,也全亏他是大宋宗室,是在宗正那里按谱挂了号的,朱勔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在自己获罪之前刑讯留伤。如果换个完全没身份背景的,就算这次扛过去了,也难免会吃点皮肉之苦。

  既然心中有了把握,赵子称当然要把一切做扎实,绝不落人话柄。

  只见他当着数千围观的苏州百姓拱手道:“诸位父老乡亲!还请暂回吧,朱勔虽然栽赃陷害于我,但我身为大宋宗室,晾他也不敢滥用私刑。我自会以理服人,与他慢慢周旋!

  我赵某人今日在此发誓,定要让被奸佞蒙蔽的官家看清江南民情,废止花石纲!为官一任,若不能与民兴利,岂不是愧对所领的民脂民膏!”

第77章 历史将证明我无罪

  说句实在话,赵子称刚开始弹劾朱勔、奏请皇帝废除花石纲的时候,他的名声并没有涨多快。

  无论是士林中的名声,还是在普通百姓当中的名声。

  但是当朱勔出手报复他之后,赵子称的名声简直一夜之间井喷式暴涨。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些年来,或多或少对朱勔有意见、暗中蛐蛐他的人也不少了,但没一个闹大的。

  如果不闹大,鬼知道上书者到底有多卖力、还是随便闹着玩的?鬼知道皇帝有没有认真对待这事儿、是不是真的上达天听了?对废除花石纲到底有多大推动效果?

  而朱勔的公然报复,简直就成了赵子称的忠义认证,让他的名字在旬日之内响彻大江南北。

  说明朱勔这条杀千刀的疯狗真的被打疼了!它急了!

  这就好比原本历史上、明末的时候抗清的文武忠臣有很多,并没有哪个特别出名。但乾隆四十二年、某一次搞WZ狱时,乾隆脑子一抽突然下了道旨意:同步查禁《节寰袁公行状》与《岳鄂王精忠祠记》这两篇文献,同时禁止民间祭祀岳飞和袁可立。

  然后袁可立的名声就突然大噪,一度盖过了其他明末抗清的忠义名臣。袁可立的后人也逢人就说“我祖宗跟岳武穆一起被禁了”!

  袁可立本人其实崇祯初年就病死了,他当年抗的只是后金,其成绩也不怎么大。但在乾隆的禁令出来之后,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当时民间反清复明的势力,都不约而同将其上升到了图腾的级别。

  而赵子称今时今日的状态,也是遵循了同样的传播学原理。

  他已经自然而然成了倒朱勔、反花石纲的图腾,他本人到底做了多大贡献,至此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按正常官场渠道,赵子称就算做到知州,也决不能有今日的知名度涨幅。甚至做到一路的安抚使,都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不相信的看官,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后世的大学生,有几个知道自己本市的市长叫什么名字的?又有谁知道省里的领导叫什么名字的?做官做得再大,单论知名度,也是不如成为一次精神图腾的加成来得大的。

  而赵子称作为宗室,他未来要走的赛道本就跟其他官僚体系内的人不同。

  他不追求乱世来临前自己的官职到底有多高,他只在乎自己的知名度有多高——当然了,血统的远近也是很重要的,但血统生下来就定死了,没法努力,只能在名声上努力了。

  ……

  随着赵子称暂时被收押,好几串角度、姿势各不相同的链式反应,就并行发生了。

  首先是在姑苏城内,慕容家为首的一小撮跟赵子称关系甚密的本地豪门望族,几乎第一时间想要营救赵子称。

  “赵大哥怎么会被抓?朱勔这狗贼也太嚣张了。他的应奉局须不是提刑司,怎能管那么宽?就算他要报复,也只能上报朝廷公事公办!不行,姐姐、母亲,我们想办法救赵大哥吧!”

  最急也最无谋的,应该要数侠义之气爆棚的慕容妍了。她其实也有读过不少书,只是没母亲和姐姐那般读得多、读得全面。毕竟年纪摆在那儿,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心思都花在习武上了,真遇到剧变还是难免慌乱胡为。

  要不是这种容易任侠的脾气,当初也不会救翻了船的杨志、惹上祸端了。

  好在她的冲动很快被姐姐慕容秋劝住了。慕容秋武功不如她、硬拉拉不住,就只好喊母亲一起跟她讲道理:

  “小妹你不要慌!赵大哥没事的!这也是他计策的一部分!他可是宗室,而且事情已经闹大。朱勔就算软禁了他,也只敢文斗搜集其‘大不恭、早就擅作主张试图阻挠花石纲、阻挠百姓向陛下奉献’的罪证,不敢来武的、让他吃皮肉之苦的!

  你怎么救他?若是动武,反而是陷他于不义,让他成了理亏的一方!这种时候,且让他在里面待一两个月,也不会有事的,反而对他有益无害!一两个月之内,蹲得越久,将来的名望越响亮!江东百姓都会因此对他感恩的!”

  慕容妍讲道理讲不过姐姐,想要硬闯离开,武功又不如母亲,最终被母亲制住,避免她关心则乱帮倒忙。过了一会儿之后,才算是冷静下来。

  慕容秋劝住了妹妹,又顺着这思路继续查漏补缺,善意提醒道:

  “眼下我们还是应该担心担心自家,赵大哥暂时入狱,朱勔要是找不到突破口,可能会从其他人身上下手,试图抓赵大哥‘早已对花石纲不满、抗旨独断专行、提前阻挠花石纲’的证据。

  我们还是赶紧出城躲避一下,或是去太湖上的军营里暂住个把月,别暴露了行藏。只要不被朱勔逮到,就是对赵大哥最大的帮忙。”

  段语嫣闻言也深以为然,当下也顾不上田庄粗重,只是带了家中细软赶紧跑路。慕容妍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会儿,最后也想通了,既然这都是赵大哥计划里的一部分,那就不是弃他而去。

  她只是有些伤心,赵大哥为什么不把计划的全盘细节都告诉自己呢,反而还是姐姐知道的更多。虽然有一部分是姐姐自己推测出来的,但肯定还有一部分就是赵大哥告诉她的。

  看来赵大哥还是担心自己的谋略和定力不足,有些事情不能跟自己商量。

  慕容家的人很快就开溜了,走之前,段语嫣还吩咐管家邓岳去通知另外几家最近几个月跟赵子称走得比较近的豪门富户,免得他们被朱勔牵连打击。

  这些豪门富户,有些比较有眼光有见识,得了提醒立刻也都离开苏州暂避。

  但也有个别牵涉不深、恋栈不去、怕走了之后反而被关注、粗重财物蒙受损失,所以怀着侥幸心理没跑。

  这就属于自找的了,后续如果真被朱勔打击了,也怪不到赵子称头上,赵子称已经仁至义尽了。正好通过自然选择、把眼光不好的跟班淘汰掉一批。

  慕容家的人离开苏州城后,没两天工夫,朱勔果然因为在赵子称那儿打不开突破口,开始找其他此前跟赵子称合作过的人撒气。

  但这番操作也果然毫无收获,只是抓了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小鱼小虾,反而导致朱勔积累的民愤越来越多、苏州官民对朱勔越来越仇恨。

  ……

  赵子称被抓后的第七天还是第八天左右,他被抓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汴京——这个速度,明显比正常的消息传递要快得多,可见赵子称也是早就布局了。

  他就等着自己被抓,然后让提前安排好的小弟尽快把消息往汴京传。

  也就是说,在江南本地,第一天只有姑苏县城里的人知道赵子称被朱勔报复了,第三天左右,苏州四县全知道了。第五第六天,按正常的消息传递速度,也就覆盖到赵子称的老家秀州,最多再加上跟苏、秀接壤的杭州、常州。

  按照正常传播速度,第七八天的时候,也就湖州、镇江有人知道苏州那边的新闻,而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汴京都有人知晓了。这个速度,堪称日行三百里的定向扩散,比朝廷送紧急军情的六百里加急,也就慢了一半而已。

  赵子称被抓的消息,是通过一明一暗两个渠道传到京城的。

首节 上一节 56/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