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读书是不怕年纪大一些学问下降的,但骑马射箭属于体育,要看体力。
读书人年过四十就会有明显的体力下降,若是加入了射箭考试作为门槛,以后四十岁以上的考生或许还有点希望,但五六十岁的肯定考不过了,那不是绝了天下尚未中举老头儿们的活路么?!
而对于这个问题,赵子称倒是非常强硬,他直接就用赵桓当挡箭牌强行推行,完全不解释。
因为他要的就是尽量削弱宋朝的冗官冗费问题,之前宋朝每年取士授官的规模太大了,哪怕赵子称之前借口“半壁江山沦亡”趁机裁撤了一半的进士录取名额,但他还是觉得不够。
这次加入射箭、可以把久试不中的老头儿提前劝退,也没什么不好。
都特么一把年纪了,不是读书的料还年年复读,有意思么?
而且他早就看清楚了,现在这个时代,久试不中的老头里面,是不可能出刘邦的——刘邦当年当混子当到47岁,那是因为秦朝没科举,有真本事的人只能靠混社会,最多当小吏当到个亭长。
有了科举之后,屡试不第还能闹点大事的,黄巢洪秀全之流,哪有老头?别说屡试不第了,就算是基层编制内起家,李自成之流,也都一样,没有老头的。
时代的土壤已经不会产生刘邦了。考不过试又没武力值的老头,对宋朝的社会已经毫无威胁了,还是让他们早点认清社会现实换条赛道,别做无用功浪费生命了。
当然赵子称觉得,未来可以一棒槌再给个甜枣,多给点梯度待遇。
宋朝之前的科举,跟后来明清相比,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举人”并非终生制的,举人只是一个参加进士考试的门槛资格,而且有年限,本身还不附带做官候补的资格。
所以未来可以给举人们一个排队的资格,还可以让等不及的举人们优先补吏。
而射箭考试可以只在会试里再加强监督,之前乡试和地方考试可以作为选考项目,只是用来让考生们知道自己的水平,不作为筛选淘汰人的硬性指标。
如此一来,要当进士必须会射箭,但如果只考到举人,就不用会射箭,也算是给老头儿读书人们留一个出路,让他们尽快认清现实的同时还有一条疏导通道。
当然,这些都属于后话,现在还不急着拿出来。要等天下读书人稍稍被压抑敲打过一番,不堪其苦后,再慢慢把利好放出来。
得罪人的事儿,在先帝在位时先干完,“利空出尽”。
等他自己登基了,再干“利好回撤”的事情,这样才能把赵子称本人的凝聚力拉到最大。
……
除了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外,赵子称还准备了好几项文治方面的小改革。
包括对地方文官的政绩考核方式的微调、在其中加入一点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时考功的技术手段。
又或者是对宋朝原本“以文制武”执行细节的一些调整,废除了几条特别影响战斗力的内部掣肘。以后枢密院的权限会变得更加抓大放小,在调兵和装备后勤方面加强管理,但是对军队的具体作战管得更少。
赵子称本人就是从这里面一步步爬过来的,他深知宋朝之前的枢密院管理制度,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伤害有多大。完全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割据、而两害相权牺牲了战斗力。
但赵子称也知道,随着大炮的出现,未来的军队会越来越技术化、专业化。在火器出现之前,朝廷中枢指望通过操控装备后勤来控制地方军队,是做不到的。
只要地方有钱了,诸侯/藩镇能自筹军费维持财政,他们拿出钱来就能私造兵器。
但是火器出现之后,军工的技术门槛就大大提高了,至少皇帝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查禁地方上私造火器,一旦发现就以谋反论处,严刑处置。
所以未来的枢密院,可以增设类似于装备部的衙门,但裁撤合并原本干涉具体作战指挥的部门。
或是让被裁撤的部门直接转岗一部分年轻学习能力强的、去新部门做事。而对于上了年纪又没法学习的腐儒,就让他们提前退休腾位置吧。
诸如此类的小内政、官制改革,赵子称一口气折腾了三五项。
时间也不知不觉来到了这年的年底。
而就在赵子称要筹划登基、让皇兄禅位事宜时,一条噩耗,也算是间接帮助了赵子称。
原来是高丽方面传来噩耗,说太上皇因为之前被金人残虐对待、健康状况已经极大恶化了。在高丽调养期间,虽然医官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没能起色。
太上皇自知大限将至,又听说侄儿收复了汴京,激动得不行,非要扶病强行回中原。
朝廷也派出了尽量平稳的海船接驾,但赵佶的身体,在海上颠簸了七八天,抵达登莱之后,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了。
他还派人六百里加急,求着儿子赵桓让他尽量回京,别管他的健康状况了,他只想回归故里。
赵桓跟赵子称商量了一下之后,也是批准了。
谁知最后太上皇的车驾缓缓走到曹州时,还是一口气没撑住,驾崩在路上了。赵桓听说父皇崩了,才让秘不发丧、车队加速,又狂奔几天,终于抵达汴京。
赵佶的尸体回到汴京时,大约已是腊月下旬。
看到父皇的死状,生前有多少怨念的赵桓,也突然觉得内心空落落的。
他们父子俩争夺了那么久,最后还不是一场空。
要不是父子内斗,国家哪会被这样互相掣肘着谁都放不开手,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金人打进汴京,把内斗的双方都抓走。
置身事外的堂弟子称夺回天下,或许这就是天命吧。就像义帝和项羽互相撕扯,把对方的正统性都撕烂了,结果便宜了没有前科的新人进场。
后世米国人也是因为建制派两派互相撕咬,把大家的名声都搞臭了,才让从未从政的素人进场成功。
瞻仰了一会儿父皇的遗容后,赵桓觉得自己从未有如此大彻大悟。
他诚心守灵了三天,然后宣布了一道罪己诏,明年初一就禅位给皇太弟、监国秀王、天下兵马大元帅赵子称。
自己退位后,只为一太乙宫主,潜心修道,给父皇守孝三年,反省此前失德失国前罪。
赵桓当皇帝那几年,虽然没做出什么善政,但他最后这道罪己诏,倒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
满朝文武,私下里大多觉得,赵桓这算是保住了晚节。
虽然他才刚要虚岁三十岁——到明年大年初一、也就是1129年,他也才虚岁三十。
古人都是三十而立,而他却要三十退位,传给二十六岁的堂弟了。
赵子称也立刻派人开始暗中筹备大典。
趁着腊月最后这几天,先把三辞三让的礼节流程走起来。
到正月初一,正好登基改元。
一切都很顺利,给赵桓守孝住的太乙宫也很快装修好了,就是从艮岳里一座原先遗留的道观改的。
时间转眼就到了正月初一,赵子称做好全部准备,换上龙袍,准备登基。
第173章 改元图治,秣马北伐
1129年的农历正月初一。
冬季的严寒尚未褪去,汴京城内外一片严寒肃杀之象。
天下人都已知道,皇帝赵桓将在这一天退位,而新君赵子称也会同日登基改元——至少河南河北的百姓是都知道了,偏远地区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传递消息。
理论上,就在黄河北岸的金人肯定也知道,但金国却完全没能力做出任何有效的骚扰,只能这么干看着南朝最高权力的顺利过渡。
事实上,金人也不是没做过尝试,只是一开始就失败了,还折损了一些人马,后来也就不敢冒失了——大约七八天之前,腊月二十二的时候,位于河北滑州的金人留守、巡逻部队,就在当地守将的筹划下,进行过一次试探性的武装骚扰。
想要给赵子称添点堵,顺便也是看看宋军虚实,看看大宋一方有没有因为把精力都花在筹备登基上,而出现边防武备松弛。
而试探的结果,当然是金人的骚扰骑兵队惨败,被狠狠杀了回来。宋军上上下下众志成城,都为了监国秀王的登基大典保持了高昂的士气与严密的戒备。任何想要搞破坏的金人,都被果决地杀了回来。
金人后方又没有给前沿守将足够的后援支持,一切也就不了了之。
或许有人会奇怪:大后方的金人为什么对赵子称登基这样的大事,完全不管不顾、不分出力量来骚扰。
而事实就是:金人自己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刚好处在矛盾最尖锐、完全无暇他顾的阶段。
完颜吴乞买的伤病更重了,早在这年入冬的时候就已经起不来了。
冬季的严酷环境,本就容易导致心脑血管和其他一些疾病高发。金国高层为了夺权,也进入了你死我活的状态。
完颜亶才十一岁,这种多事之秋肯定轮不到他上位。
完颜宗磐很想仗着完颜吴乞买嫡长子的身份继位,还撺掇父皇趁着还能说话把遗诏宣布了。
但完颜吴乞买却一直在犹豫,他知道自己如果强行违背当初“自己百年之后,必须将皇位还给太祖一系”的盟誓,肯定会遭到反噬。
历史上,他最后之所以不得不把皇位给完颜亶,就是因为完颜亶是阿骨打的嫡长孙,而阿骨打的嫡长子已经死了。
只是现在完颜亶的年少,让他有了借口不传给完颜亶,而是继续借口“当国有长君”,另立一个年长的。
而完颜宗磐就劝说父皇:既然如此,何不考虑先传位给他,然后由他再立一个“将来必然将皇位传回给太祖嫡系”的誓约。
换言之,完颜宗磐希望自己上位的正统合法性借口是这样的:不是他完颜宗磐非要当皇帝,只是因为侄儿完颜亶还太小,所以他“权且”帮侄儿当一辈子皇帝。他是叔叔,比完颜亶年长得多,等他将来再驾崩的时候,完颜亶肯定已经成年了,到时候再让他当皇帝。
完颜宗磐甚至不惜设计这样一套制衡办法:只要父皇传位给他,他就可以直接宣布,立完颜亶为皇太子,然后登基。这样就不算太宗一脉违背誓约了,而是“因为迫不得已的现实原因,延迟一代人兑现誓约”。
但问题是其他太祖系庶子又不傻。
大家都很清楚,完颜吴乞买才没干几年,没法把皇权渗透到大金的角角落落,大金还有很多势力在制衡皇帝,所以其他人还能拿当年“太祖临终时太宗所立誓约”说事儿,逼迫他死后还位。
可要是完颜宗磐再上位,完颜宗磐还年轻呢,他一干起码几十年,几十年下来黄花菜都凉了,反对的人肯定都被剪除掉了。到时候谁还记得“太祖子孙”?
这种动辄延后几十年执行的誓约,鬼才相信!
所以阿骨打的庶长子完颜宗干和庶四子完颜宗弼,决定彻底联合起来,武力清君侧。
最终,也是在这年的腊月,他们在一个完颜吴乞买病重卧床不起的日子,因为听说完颜宗磐入宫侍奉父皇汤药、隔绝内外消息,完颜宗干和完颜宗弼就觉得完颜宗磐肯定是要假传遗诏动手了。
完颜宗干和完颜宗弼不想坐以待毙,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用本部兵马包围了燕京的皇宫,然后发动突袭以清君侧、诛杀试图隔绝内外的矫诏之贼。
完颜宗磐大惊,也带领皇宫禁卫军拼死抵抗。
总数近三万人的女真嫡系部队,居然就在燕京城内、皇宫内外展开了惨烈的内战搏杀。
最终经过一番残酷的杀戮,死忠于完颜宗磐乃至完颜吴乞买的宫廷禁军,被斩杀达数千人之多。
进攻方的完颜宗干和完颜宗弼能纠集的兵马足有两万多,以众凌寡虽然取得了完胜,但自身折损也有近两千人。
双方加起来,直接战死的女真本族精锐,何止五千之数,还造成了很多伤兵。
再加上完颜宗磐被扣上了矫诏谋反的罪名,其嫡系子孙亲戚也遭到了清算。皇族、贵戚、家人奴婢,累计被杀者又是数千人。
把这些女真本族的被杀人数也算上,跟之前战死的士兵相加,总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人。
也别嫌这个数字大,对于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斗而言,这个数量级规模的死亡,是完全合理的。
而金人内部也经历了如此大的动荡,难怪他们之前无力去管完颜宗翰的死活,也无力在赵子称登基时派兵去给他添堵。
宋金双方,暂且都各管各事吧。
……
金人自顾不暇的同时,赵子称这边,终于到了万事俱备的时候。
前一天除夕的时候,当时还没退位的赵桓,就把他作为皇帝的最后一班岗事务处理完了。
赵桓先把已经停灵多日的父皇正式起灵,准备移到大宋历代皇陵所在的永安军下葬。
永安军就是后世的郑州巩义,位于郑州和洛阳之间。
北宋的时候,以巩义为皇陵所在,这地方是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正中间,也有地势之险、靠近之前汉唐皇帝密集埋葬的北邙山,位于北邙山最东侧的余脉边缘。
北邙山核心地段因为之前历朝历代埋的皇帝太多,快埋满了没地方,宋朝就往东边埋,已经埋到最边缘的余脉了。有时候也让后人不得不感慨。要是宋朝没有灭亡,后续的朝代也一直在河洛建都,千年以后,也不知北邙山上还有什么空地可用。
赵佶起灵之前,赵桓还举行了正式的献俘仪式,把被抓多日的完颜宗翰拉到赵佶灵前,然后洒酒浇奠,当众剐了完颜宗翰,以为当初汴京被破被屠之仇雪恨。
不过宋朝的时候,凌迟之刑还不完善,并没有连剐三天的说法。
为了避免拖过年,刑罚在一天之内就要完成,剐上三百六十刀就够了。
即便如此,公示活剐完颜宗翰的时候,还是引来了无数百姓围观,堪称大宋朝建国以来最热闹的一次凌迟。
虽然汴京城内人口最少的时候,一度跌破了二十万。如今恢复数月、周遭逃亡百姓多有迁移回来,还有朝廷驻军的补充,汴京城内如今总共有三十多万活人。
这三十多万人里,竟有接近三十万来看了这场凌迟,几乎占到全城人口的七八成之多。
可以说除了实在走不动道的老头老太和幼童,还有残疾人士,其他能来的都来了。
甚至还有从周边府县特地赶过来、围观当初攻破京城的金国主帅被活剐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