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165节

  整场战斗,只有一炷香的功夫。

  敌军来的快退的也快,刘道规的步卒根本来不及合围,反而伤亡两百余众。

  不过对方也伤亡七十多骑,差不多势均力敌。

  石桥上,一将勒马回头,横槊指着刘道规的牙旗,“上党冯跋在此,晋贼何太无礼耶!”

  这人生的气宇轩昂,一没有结小辫,盔甲内的衣领右衽,明显是晋人。

  但正因为他是晋人,反过来骂“晋贼”,让刘道规觉得荒诞。

  这也是很多留在北地晋人的现状,已经不认同的晋室了。

  “大胆!”檀道济领着几十名檀家部曲上前。

  但冯跋只是大笑一声,转身就走,檀道济扑了个空。

  对岸,燕军已经列阵,长矟如刺,弓箭如林,六千七骑兵横列在北面高坡之上,行成高低错落的架势,就等着晋军冲过去。

  慕容隆猥琐归猥琐,排兵布阵水平不差。

  刘道规自然也不可能冲过去,只得鸣金收兵。

  一场试探,互有胜负。如果算上缴获的二十三匹战马,和一百多匹死马,七十五套具装马甲,反而略有收获。

  以前与燕军厮杀时,从未见到他们出动过铁甲骑兵,应该是慕容隆的杀手锏。

  如果在两边决战时,慕容隆忽然掏出这么一支精锐出来,刘道规很有可能吃大亏。

  如今既然看到了,也就有了心理准备。

  本想打击燕军士气,但因为这个名叫冯跋的燕将表现出色,并未实现。

  刘道规只能让刘遵继续去叫阵,但再无之前效果,燕军似乎已经习惯了,按兵不动。

  “既然叫阵无用,不如选拨敢死之士,发动夜袭!”王元德继续献策。

  刘道规扫了一眼对岸的鹿角堑壕和营垒,摇摇头,“慕容隆久经战阵,生性谨慎,行事中规中矩,必然有防备,眼下也还没到那一步。”

  继续熬下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岸燕军至少三万,粮草是一个大问题。

  慕容隆坚壁清野,迁走平民,田地荒芜,粮草都是六百里外的滑台转运过来的。

  而刘道规在后面平阳城中储存了大批粮草,兵力也少,反而拥有一定的优势。

第236章 援

  燕军在泗水一线上布置了七八万兵马,还多是骑兵。

  后勤压力极大,现在是春天,他们没有耕种的迹象,全靠从兖州诸地输送粮食,能撑多久还不一定。

  刘道规当即下令屯田,就在东岸上种上豆菽、莼菜、粟等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摆出一副长期对垒的架势。

  还让曹霁去琅琊、下邳、广陵等地购买粮食。

  淮南之地,自古便是粮仓,即便朝廷不怎么打理,也比战火滔天的北国强上许多。

  而且土地人口掌握在士族豪强手中,从未断过耕种,手上捏着大量粮食。

  曹霁也算兰陵地头蛇,这两年更是风生水起,在淮水两岸有些名声,士族也许看不上他,但豪强一定会给些面子。

  还有琅琊郡,这两年在刘穆之治理下早就恢复了生机,成了淮北的粮仓。

  所以短期内,刘道规根本不用为粮食发愁。

  而只要拖到对面粮草不济,就是反攻之时,到时候刘道规要的不仅仅一个高平郡……

  两岸就这么一天天的耗着。

  一时片刻打不起来,刘道规干脆巡查了周围春耕。

  田间地头插着旗幢,男女老少齐心协力,一起在田间地头上忙碌。

  与前两年什么都靠一双手相比,今年多了耕牛、骡车,农具也都是铁坊新打造出来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重活累活都是青壮干,老弱播种、施肥、修渠、引水。

  八幢能让众人齐心协力,有规划的耕种。

  尤其是那些屯长、什长、伍长,原本就是负伤退下来的低层军官,精明强干,指挥有方。

  泗水之东连绵的水田里面,很快就长满了青苗。

  田垄和水田连成一片,如同排兵布阵一般互相递进,中间的小路只容一车通过,弯弯绕绕,与旱地上桑林相连,桑林又与水塘相连。

  若是不知路径,进去了很难绕出来。

  对敌军有一定的克制作用,骑兵的马蹄踩进水田中,很难拔出,速度优势也就没了,只能成为步卒的靶子。

  “这是何人所为?”刘道规大为惊叹。

  一个屯长连忙回应:“刘县尉!”

  刘广之、毛德祖、王元德、王仲德、刘钟身上还挂着从九品的浊官。

  刘道规心中一喜,刘钟这几年成长飞快,已经能独挡一面了,尤其擅长治理。

  兰陵、鲁郡的庶务基本是他与王元德操持。

  有了这些田地,刘道规心中有底了,己方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只要不出错,这场大战的胜负应该没有什么悬念。

  泗桥那边有王元德、檀道济在,慕容隆一直都是龟缩状态,短期内不会出什么问题,刘道规遂下令奴隶和青壮返回平阳城待命。

  既然正面战场上无法突破,那就拼内力拼粮草,拼内部的动员能力和动员效率。

  这种节奏反而更适合刘道规一些。

  正面决战,即便燕军大不如前,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伤亡必然小不了。

  刘道规积累这些家当不容易。

  北伐路上的敌人,绝不止对面的慕容隆慕容绍,还有来自身后的明枪暗箭,南渡的这八十年来,只要是北伐之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必须做长远的打算。

  眼下形势,还是以保存实力为上,然后再以最小代价赢得胜利……

  刚回平阳城,徐长命就带着人前来禀报,“参军,高校尉回来!”

  “哦?现在何处?”

  高珣去年年底派去吴兴招募水军,都已经快五个月了。

  “已至氶城!”

  “来的正是时候,我们去见他!”刘道规从不拖泥带水。

  风风火火赶到氶城,高珣率九百余众出城迎接。

  都是二十左右的青壮,龙精虎猛。

  刘道规还认出几张熟悉的面孔,是当初驾驶火筏冲向妖贼楼船的勇士,“你能来的正好,可助我破贼!”

  “我等性命皆参军所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二十五六的汉子满脸激动之色。

  其他人也跟着道:“参军在吴兴开垦出来的田地,养活了不知多吴兴百姓,我等奉家乡父老之命,前来助参军一臂之力!”

  “诸位有心了!”刘道规心中一暖。

  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这些人就慷慨相助,不惜以死相报。

  比起士族高门的背信弃义和各种尔虞我诈,这些来自底层的人,才是华夏真正的希望。

  唯一有些失望的是这九百人马有些少,只够装一艘楼船,远远不够水军的规模。

  “道则恕罪,这九百三吴子弟,是我精挑细选而来,都上过阵,杀过妖贼的,上山下水,无所不能,且都是受过你恩惠之人,无一人强迫。”高珣脸都瘦变了形,不过也更有精神了,

  “高兄辛苦了,有水军之助,此战必胜!”刘道规心中的那一丝失望尽去,这年头忠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吴兴子弟差不多是自己的部曲。

  “愿为参军死战!”

  众人望向刘道规的眼神中带着尊崇。

  江东子弟,当年在孙武、项羽、孙坚、孙策手上,纵横天下。

  南渡之初,吴兴周玘带着吴兴子弟三定江南,稳住了司马家江山。

  三十年前,沈劲率五百吴兴子弟协防洛阳,多次以少胜多,击退慕容恪的进攻,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情况下,坚守两年之久!

  兵贵精而不贵多,有这九百吴兴子弟,便能掌控泗水。

  泗水贯穿兖徐二州,加上其他水系,水军大有用武之地,能极大抵消燕国骑兵的优势。

  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燕军不知道这九百水军的到来!

  这就像一把藏在鞘中的利剑,关键时候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泗水、桓公渎、颍水等运河多年没有疏浚,很多地方泥沙淤堵,河道变窄变浅,走不了楼船。

  不过,小一些漕船、中翼、小翼斗舰可以畅通无阻。

  刘道规当即派人联络李大目,让他率水军至下邳集结。

  下邳坐落在泗水下游,溯流而上,直通高平、任城、山阳诸郡。

  刘道规当即升刘钟为水军督护,让他带着吴兴子弟赶去适应船只。

  军情紧急,没时间给他们操练,刘道贵一向的原则是以战养战,以战练兵,妖贼肆虐三吴八郡,吴兴子弟早就经过了兵火的淬炼。

  这年头能活下来的,没有一个是懦弱之人。

  众人散去,正事安排妥当,高珣找上刘道规:“还有一事。”

  “何事?”

  “南方妖贼卷土重来,连续攻打句章、海盐、沪渎、浃口诸地,吴郡太守袁崧力战阵亡。”

  “袁太守阵亡了?”刘道规惋惜不已。

  当初在钱塘江与妖贼对垒,袁崧积极筹备粮草,让北府军无后顾之忧,是个忠厚长者,没想到下场凄惨。

  如今看来,妖贼除了自己兄弟二人手上吃过亏,基本战无不胜。

  “袁太守阵亡,岂不是吴郡要失守?”刘道规很快就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

  会稽失守,妖贼最多也就割据一方而已。

  但吴郡连接晋陵郡,往东跨一脚就是京口和广陵……

  不过高珣眼神却怪异起来,“吴郡没有失守,你兄长刘寄奴先是在句章以区区几百人挡住了数万妖贼的进攻,尔后在海盐屡次击败孙恩。”

  妖贼并非乌合之众,这一点从他们的战绩就能看出来。

  刘裕以区区数百人挡住了数万妖贼的进攻,简直如有神助,不过这事也不算太出奇,当初在吴郡,他一人追砍千余众……

  “你兄弟二人现在了不得,一南一北,名震江左,连朝廷都开始重视你们了。”

  “这似乎……不是什么好事吧……”刘道规苦笑。

  闷声才能发大财,一介寒门被朝廷盯上,以士族高门的德性,还不知道以后会有多少明刀暗箭。

首节 上一节 165/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