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166节

  前两月,王愉一封又一封调令送来,让自己率军回去,明摆着是要对付自己。

  高珣道:“那就要看形势如何发展,朝廷扶持高雅之,不堪重用,迟早会扶持你兄弟二人。”

  刘道规反问:“难道朝廷就不怕我们彭城刘氏崛起?刘都督声势更大?”

  高珣望着刘道规,“朝廷现在还管得了这些么?桓玄在荆州厉兵秣马,三番五次索要扬州刺史之位,如果妖贼不能快速平定,便是东西夹击建康的格局。”

  扬州涵盖广陵、京口,以及三吴八郡。

  桓玄这不是要扬州刺史,而是逼司马家交出命根子,是变相的逼司马家退位……

  他当了扬州刺史,京口、广陵就在他的治下。

  此前的扬州刺史不是王导、王敦、庾冰,便是桓温、桓冲、谢安,都是独领一代风骚的人物。

  扬州刺史可以说是权臣的最后一步,谢安主动交出权柄后,扬州刺史由司马道子兼任。

  刘牢之虽是北府都督,但只有都督北府诸军的军事权,而无治权。

  桓玄拿到扬州刺史,以桓家的地位权势,刘牢之必然靠边站。

  离开广陵的这三个月,南面形势越发恶劣了。

  妖贼和桓玄互为奥援,不管他们有没有暗中结盟,在战略上却是互相配合,司马家还不知能挺多长时间。

  “朝廷要怎么弄,那是朝廷的事,眼下我只管打赢这一战!”

第237章 退

  有了水军,便有了制水权,高平、任城、山阳全都在水军的打击范围之内,一扫往日被动挨打的局面。

  半个月后,五十多艘中翼、小翼的斗舰从下邳驶入沛县。

  刘道规带着部曲前去查看。

  短短二十多天,这九百吴兴子弟就初具战斗力,操纵着战船在水面来去如飞。

  不仅操船技术一流,武艺也是不差,弓弩刀矟,样样皆精,身上带着一股江东子弟特有的剽勇,两三丈高,就敢从船舷上一跃而下,钻入水中。

  “这些人不是宗族,便是乡党,一同杀过妖贼,基本不用编制,上阵就能杀敌!”刘钟唇上蓄着短须,言谈举止越来越沉稳。

  “以后这支人马就交给你来带,一定要将水军打造成精锐。”刘道规十分满意。

  “兄长放心,我这段时日也在钻研水战之法。”

  没有人天生就会,刘钟自幼生于京口,水性还算不错。

  而身为将领,在于随机应变,水性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找到可靠的人。

  朝廷水军原本不弱于西府,当年在淝水之战中也大放异彩,可惜司马元显以宗室司马恢之为将,新洲一战,全部葬送,导致了朝廷如今被动局面。

  无力抵抗桓玄,也无法彻底剿灭妖贼。

  只能说司马家气数已尽,自己灭亡。

  “我最多再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候会有一场硬仗。”

  两边不可能这么长久的对峙下去,南边的形势越来越危急。

  刘裕虽然在海盐一定程度上拖住了妖贼的后脚,但妖贼之中也有能人,不断劫掠周边郡县,裹挟青壮,兵力膨胀到十多万人。

  而吴郡之北,便是晋陵郡,距离京口和广陵一步之遥。

  按说这个时候刘牢之应该出手了,但不知为何他一直都窝在山阴按兵不动。

  刘牢之这两年花样百出,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剿灭妖贼,大功一件,无论他将来做什么,这些都将是他抹不去的功绩。

  而他的按兵不动,导致妖贼越来越猖獗,兵灾向晋陵蔓延。

  “小弟求之不得!”刘钟倒是信心十足。

  “这段时日,让兄弟们吃些好的,每天都要吃到肉,粮草、军械我让曹霁从兰陵转运过来,船上全部装上重弩,用最好的破甲箭,再多备些火油,主要用于对付索虏的骑兵和甲士。”

  “小弟觉得人手略有不足,可从琅琊招些人过来,要求不用太高,会操船,会射弩就行。”

  一支水军,需要的水手、桨手以及其他人员。

  九百人的确有些捉襟见肘。

  “我这几派人去琅琊那边招人。”刘道规接受他的意见。

  刘钟拱手道:“小弟觉得,大战最好放在一个半月后之后。”

  “为何?”

  “眼下是五月,一个半月后,正值盛夏,索虏生于苦寒之地,人和牲畜不习淮北水土,战力必定大幅下降,时间多一些,我们的准备也充足一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年的贫寒少年,如今有了几分名将之姿。

  “大善!”

  刘道规满心欢喜,这段时日操心的事太多,又是南面,又是北面,忽略了很多细节。

  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本来想跟水军们来一场篝火夜宴,但泗桥那边王元德派人来禀报,说是对岸出了新状况。

  斥候神神秘秘的样子,刘道规不得不马不停蹄,星夜赶去泗桥。

  赶了一夜的路,连水都喝一口,便与王元德、檀道济几人商议军情。

  王元德道:“索虏王晏昨日秘密派人来,欲投奔我军,联手偷袭慕容绍和慕容隆!”

  “王晏?”刘道规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人。

  “此人是东胡人,徙居冀州,极有声望,淝水之战后河北大乱,此人聚集鲜卑、乌桓、匈奴、丁零各族流民三十余万,定居馆陶,后被慕容绍招降,归于后燕,助慕容垂扫平河北,然则慕容垂建国称帝后,只封了他魏郡太守,安远将军。”

  当初慕容垂康台略马,麾下兵马不过三四万,没地盘,没人口,强敌林立,邺城久攻不下。

  王晏这种从龙之功,不说封王,至少也要封公,再加一方刺史。

  魏郡太守和安远将军,实在拿不出手。

  不过这也符合慕容家的一贯作风,从前燕开始,权力便一直集中在宗室手上,肥水不流外人田。

  所以这些年,燕国叛乱不断。

  刘遵兴奋道:“这是好事,王晏若是叛乱,上面就能坐收渔利,拿下整个兖州!”

  刘道规却没有他那么乐观,“哪有那么简单?”

  时代已经变了,这八十年来,胡人更凶残狡诈,当年翟辽投奔滕恬之站稳脚跟后,毫不迟疑狠狠捅了滕恬之一刀,吞并其部众,占据滑台,席卷大半个兖州。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北面靠种族,南面靠宗族。

  刘道规只是一个鲁郡太守,王晏这种级别的人,要投降也应该投降徐州刺史王愉或者青州刺史辟闾浑。

  檀道济道:“莫非是诈降?”

  “不能因为一句话,我们就信了,圣人有言,察其言,观其行,你要投降先看他的举动,我们再做决定。”

  刘道规也无法确定对方的意图。

  “报——”斥候在帐外高声喊道:“索虏粮草不济,库褥官盛部一千帐返回滑台。”

  刘道规眼睛一亮,“这才是真正的好消息!对峙了这么长时间,索虏早就该缺粮了。”

  王元德道:“如此看来,王晏投奔我军,应该也是真?”

  “小心驶得万年船,再等等!”

  形势朝着对刘道规有利的一方发展,这个时候根本不用着急。

  王晏反不反都无所谓。

  檀道济道:“王晏若是真心投奔,自己就会反!我军只需见机行事即可。”

  刘道规投以赞许的眼神,“不错!越是到了这种时候越是不能掉以轻心,这段时日加强戒备,斥候和细作哨探的区域扩大。”

  “领命!”众将一齐拱手。

  库褥官盛的退走只是一个开头,没两日,又有几个部落离去。

  斥候打探到这些部族中很多人缺衣少食,还患了病。

  而从北方南下的商贾传回来消息,燕国正在囤积粮草,召集大军和青壮,准备大举对魏国用兵,更没有多余的粮草送到泗水前线。

  在燕国眼中,泗水几郡只是鸡肋而已,慕容垂从来没对此地上过心,也没用心治理过。

  之所以囤积重兵,不过是虚张声势,威慑晋室而已。

  燕国的矛头始终朝着北方,拓跋魏才是他们的腹心之患。

  魏国龙兴之地代郡,就悬在燕国头顶上。

  拓跋珪这些年南征北战,同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吞并独孤部、贺兰部、铁弗诸部,统一漠南,驱逐柔然、高车、契丹,仅鹿浑海一战,就大破高车袁纥部,俘获人口二十余万,牲畜百万!

  麾下上马控弦之士多达十万。

  一山不容二虎,慕容垂若是不攻拓跋珪,用不上几年,拓跋珪一定会南下。

  而几年后,拓跋珪正值盛年,慕容垂都七十多了,在不在都是问题。

  慕容垂这一辈子南征北战,国内却没怎么好好打理,各种问题已初见端倪……

  高平郡。

  百余骑兵风尘仆仆自北面而来,进入城中。

  “陛下诏令,高阳王率本部精锐人马北上,从征拓跋小儿!”

  慕容隆接到诏令后,有些发愣。

  眼下还在与北府军对峙,麾下精锐人马若是北上,只怕高平郡没了。

  但慕容垂的诏令违抗不得,军情紧急,慕容隆也知道北面的拓跋珪才是大患。

  如果慕容垂忽然驾崩,燕国必定大乱,到时候连出兵一战的机会都没有。

  燕国这些年之所以南征北战,并不完全是因为慕容垂穷兵黩武,而是通过大战解决外部威胁,同时维持内部的稳定。

  “你这一走,泗水怎么办?”慕容宙脸色一沉。

  诏令上没有他的名字,自从大野泽战败后,他在燕国的地位一落千丈。

  泗水一片,全靠慕容隆主持大局。

  “只能交给你与平幼,实在不行,退回滑台,让平幼顶在前面!只需守住东平、濮阳一线即可,待我军灭了拓跋小儿,再挥师南下!”

  慕容隆心不在焉,此时此刻他更关注的是燕国朝堂。

  灭亡西燕刚刚一年,便立即挥师北上,明显是太子慕容宝和慕容麟试图建立威信,进而染指兵权。

  “然此次出兵并非陛下,而是太子、赵王等人……”

  没有慕容垂,慕容宙心中没底气。

  “不是还有范阳王和我么?兖州可有可无,本就是晋人土地,河北才是我们的故地,不容有失,如今秦主新立,晋国内乱,正是出手灭魏良机,这一战乃是国运,当全力以赴,拿下魏国,天下大势可定也,几座泗水小城,无足轻重,得之不足守,失之不足惜!”

  慕容隆早就预感高平守不住,所以才将百姓迁至滑台。

首节 上一节 166/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