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144节

  刘牢之思索一阵后道:“还没有到那一步,司马元显都不急,我何必急于一时?”

  何无忌实在有些郁闷,留给北府军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桓玄一统荆襄,扫清了西府内部所有的阻力,休养个一两年之后,实力只会比现在更强。

  而北府军还是老样子,兵权不集中,诸将各有心思。

  西府军被桓玄整合,又有最强大的水军,还占据上游,将来兵戎相见,胜负已然分晓……

  不过何无忌也知道,刘牢之父子两代都是谢家故旧,靠着谢玄的提拔才爬上来,好不容易当上了北府都督,自然不敢赌,不愿失去到手的一切。

  而且刘牢之也并没有这种雄才大略。

  这时候刘裕拱手道:“征虏军府请求补充兵力,请都督定夺。”

  刘牢之笑道:“是桓弘上的文牒还是阿规?”

  虽然当初没有采纳刘道规的谏言,不过回头一想,反而觉得刘道规是在为他着想,都是彭城刘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宗族一体,两晋的规则便是如此,刘牢之连自己的宗族之人都不用,其他人更用不了。

  “阿规派人送来的。”刘裕没有任何隐瞒。

  刘牢之要的也是这个,眼神重新落在锦缎上,挥挥手,“这等小事,你让他看着办即可。”

第209章 变通

  京口与建康一样,办任何事情都奇慢无比。

  只隔着一条江的事,却拖了二十多天才下来。

  不过事情好歹办下来了,有刘牢之的军令,桓弘不敢阻拦,其他人也无话可说,而且他们现在还在为盐渎被劫之事争斗,没这个心思插手军务。

  刘道规一不做二不休,亲至射阳陂,选拔勇武之士。

  军户青壮,还有闻讯赶来的流民,将近六千余众。

  成为征虏中兵,便能分到十亩田地,这种诱惑对于流民和军户而言,简直是致命的。

  这年头,有土地的才算是民,没有土地便是“流”和“氓”。

  寒门想成为士族,士族想成为高门,而军户和流民都想成为庶族……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想跨越阶层。

  刘道规专挑相貌忠厚、仇大苦深、衣衫褴褛之人,最好身上有伤疤,手上有过人命,瘦一点弱一点无所谓,只要不缺胳膊少腿就行。

  当即就选出七百余众,站在一起,凭空生出一股煞气。

  征虏中兵五千四百名额,前后两部一千三百余众,这七百余众显然不够。

  刘道规索性将上一次参与劫掠盐渎的人全部转入中兵,又挑选了一些身材健壮弓马娴熟之人,凑够两千人,方才作罢。

  不是不愿意多选,而是钱粮到了极限。

  三千三百人,就是三千三百张嘴,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刘道规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粮来。

  指望桓弘和刘牢之调拨粮草也不现实。

  更何况还要为他们分田,发武器装备……

  各种琐事千头万绪。

  广陵周围人满为患,田地都在豪强和北府诸将手中,刘道规动不了他们,只能将田分在鲁郡和兰陵。

  田分下来之后,便是组建编制。

  还是以部曲和虎贲为骨干,每五十人设一督队。

  原有前后左右四部,扩充为校,每校八百人。

  赵伦之、周铮、徐长命、苟忠四人为四部校尉,檀道济、孟干之、李大目等人升为部司马,其他曲侯、官长、队头等军官也全都由部曲担任,

  最下层的火长、列长则从前后两部老卒中挑选。

  还是老规矩,所有人都由刘道规亲自面试后再任命。

  忙完这一切,才将他们的名字抄录两份文牒,一份送给桓弘,一份送至京口。

  反正上面有人,也不怕桓弘不答应。

  眼下正好是寒冬,刘道规也不客气,让士卒们在风雪之中训练。

  不过这些困难,对于流民和军户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这些人的忍耐力极强,不畏风雪严寒,也习惯了艰难险阻。

  只要每日保证两餐饭食,他们就没有任何怨言。

  刘道规巡视了一番,大部分人都会些弓刀,擅长搏杀之术,唯一欠缺的就是阵列,以及旗号、金鼓、号角。

  这些东西急不得,只能通过训练,让他们逐渐熟练。

  忙忙碌碌,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刘道规的钱粮也如雨点一般洒下去,不仅从盐渎获得钱粮消耗一空,还从兰陵转运了两次粮食。

  士卒在冬天训练,跟征战差不多,对粮草消耗极大。

  刘道规若不是有些家底,还真扛不住。

  汉魏士卒的训练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秋季集训十五天,夏季有都试集训,都是五天一练,通常是训练五天,休息五天。

  绝没到刘道规两日一练的强度。

  幸亏有李大目的海鱼供应,士卒们肚中能存些油水,方才适应下来。

  两三多月训练,让征虏中军初具其形,唯一欠缺就是一场实战,身上少了那么一股杀气和剽悍劲儿。

  “这边就交给你了,照这个强度继续练,粮食不用担心,京口那边会供应一些。”

  新年伊始,按计划,刘道规准备北上鲁郡。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江左形势越来越紧张,粮食变得越来越贵。

  刘道规对鲁郡和兰陵的春耕极其重视。

  刘怀肃却有些惊讶,“京口竟然愿意供应粮草?”

  “咱们壮大起来,对刘都督有益无害,补充征虏中兵是北府下的令,粮草当然也要找他们。”刘道规在广陵逐渐崛起,刘牢之只要不傻,就知道应该大力支持。

  刘牢之这一支子嗣不昌,只有刘敬宣一个儿子,刘敬宣也颇有谦谦君子之风,不怎么好女色,目前也生下一个儿子,还是幼年。

  无论他权势有多大,当多大的官,都需要用人。

  恰好刘裕和刘道规声名鹊起,打断骨头连着筋,刘牢之不可能舍近求远。

  一个门第的崛起,绝不是一家一户就能完成的。

  无论刘牢之愿不愿意,刘裕和刘道规都将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刘怀肃道:“唉,若是太平时日,刘都督四平八稳,倒也无可厚非。”

  刘道规笑道:“若是太平时日,只怕北府都督的位置轮不到他。”

  刘怀肃一愣,“这……倒也是。”

  “盐渎那边如何了?”刘道规现在又穷的两眼发红。

  钱虽然不值钱了,但盐依旧值钱,送至中原或者邺城一带,能换回不少粮食和牲畜。

  刘怀肃道:“咱们的钱粮都投在新军上,每个月的例钱都有些捉襟见肘,没有余钱投入盐渎。”

  从古至今,只要想做大事就绕不开一个“钱”字……

  盐渎不是琅琊,一百多座盐场,想要恢复起来,需要天文数目的钱。

  刘道规现在摊子铺的有些大,一时之间实在拿不出来。

  不过自己拿不出来,别人却能拿出来……

  “给那些私盐贩子放出消息,以后五五分账,盐场交给他们经营、管理,我们退到幕后,每个月拿五成利!”

  刘道规只能退而求其次。

  “如此一来,咱们岂不是亏大了?”刘怀肃心有不甘。

  “无法变成真金白银才是真的亏,与其烂在手里,还不如放出去,那些私盐贩子各有部众,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咱们与他们利益捆绑,以后江左的黑白两道,就都是咱们说了算,即便日后朝廷有人追查下来,也查不到咱们身上,这些私盐贩子就会跳出来与他们斗,何乐而不为?”

第210章 乌合

  人要量力而行,盐渎太大,刘道规很难吞下,弄不好还会像刘毅一样撑的翻白眼,最后还是拱手让人。

  “你总是奇谋不断,想他人不敢想,为他人不敢为……”刘怀慎被说服了。

  “这年头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哪里还有我们的出头之日?”刘道规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从一无所有到一郡太守,其间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足为外人道也。

  穷则变,变则通,天下至理。

  “我这就派人去联络他们,盐场被毁后,他们的日子非常难,不怕他们不上钩。”

  刘怀肃留在射阳陂,刘道规返回广陵,准备北上。

  年都过了,没有时间回家一趟。

  不过母亲还是托人送来了几件亲手缝制的皮裘,刘道规、刘遵、刘钟、刘广之、刘镇、刘怀慎都有份。

  曹思霏也有一套。

  就连她肚中的孩子也准备了全套,都是男童所用。

  刘家一直没生出孙子,母亲一直耿耿于怀。

  一同从京口来的,还有沈月菡、沈月薇两姐妹,刘道规心中苦笑,母亲的心思,刘道规岂能不知?

  这对姐妹在刘家住了几个月,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服侍刘道规起居,晚上也一起暖床,大被同眠……

  日久生情这四个字果然没错,相处一段时日,感情突飞猛进。

  算上玉奴她们三女,刘道规也妻妾成群了。

  享了几天齐人之福,正准备北上鲁郡,京口那边送来的消息宛如一道惊雷劈下,弄得广陵城人心惶惶。

  蛰伏了大半年的天师道妖贼卷土重来。

  孙恩率部众攻克浃口(今镇海口),入余姚,破上虞,长驱直入,兵锋直指会稽郡腹心——山阴。

  这一次妖贼来势汹汹,不下五万之众。

  一时间,江左风声鹤唳。

  刘道规这时候肯定走不了,无奈只能让刘广之、曹霁、王元德、刘钟主持春耕事宜,若有难处,可向刘穆之求援。

  刘穆之现在也算半个自己人了。

  收复泗水之南后,兰陵、琅琊、东海三郡威胁大减,慕容垂也根本看不上这些边境之地,盯着慕容永,燕军分成三支,对西燕磨刀霍霍。

  刘穆之鉴于当下形势,连北面作为缓冲区的东莞郡都耕种起来。

  十日之后,东南再次传回消息,孙恩五万大军被刘宣之五千人马轻松击退,退回上虞。

首节 上一节 144/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