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在旁边听了,暗自好笑,心想这话也只有魏征敢说,换作第二个人都不敢在他父皇面前说这样的话。
只听魏征揺头晃脑继续说道:“阿史那社尔此次以少胜多,击败了薛延佗部,又俘虏了两百名吐谷浑的军士,这样的战绩还是很不错的,说明阿史那社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将啊,同时,也打出了我们唐军的威风,让那些西域诸国闻风丧胆。
因此,阿史那社尔可以算是功过相抵,请陛下赦免他的罪。
何况他与衡阳公主已经订了亲,也就是说,他已经是大唐的驸马了。
陛下心胸豁达,对于敌营中的人都能原谅,比如薛万彻、尉迟恭,那么,对于自己的妹婿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所谓话是开心锁,听魏征这么一说,李世民叹了一口气:“好吧,就依爱卿所言,朕可以赦免阿史那社尔的罪。
不过,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朕的两千骑兵送还回来,那些都是禁军中的精锐,个个都是宝贝。”
魏征听李世民已经做出了让步,也不好再说什么。
李承乾听了,心里暗自着急,如果阿史那社尔把那两千骑兵送还回来,那么,自己的布局就会受到影响,可是,事到如今,也是无计可施。
李世民说:“伏允着实可恶!他曾经和我们大唐签下盟约,答应年年进贡,并且,保证永不侵犯我们大唐的边境,于是,我们把他的儿子慕容顺送还了回去。
没想到伏允翻脸比翻书还快,他见慕容顺回去了,没有后顾之忧了,便又撕毁盟约,非但不来朝贡,而且,不断地向我们大唐边境用兵。
河西走廊一带,自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就是我们的版图,朕怎么能允许那里长期被吐谷浑占据呢?
只是,大唐刚刚建立不久,年年征战,去年刚把东突厥消灭,朕爱惜百姓和军士,所以,不想再发动战争,可是,伏允把我们的宽容和忍让当作软弱可欺,是可忍,孰不可忍?”
“陛下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天下的苍生,实乃百姓之福啊!”魏征趁机拍了一下李世民的马屁。
李世民脸色稍缓,把目光投向了李承乾:“如果我们要征伐吐谷浑的话,当采用什么策略呢?”
闻言,魏征的双眉紧锁,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十分尖锐,不好回答,李世民打了半辈子的仗,对于用兵打仗,那可是行家。
如果李承乾回答得稍有差错,将会影响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
魏征不禁替李承乾担心了起来。
李承乾略加思索,语气从容:“父皇,儿臣听说三国时期,马超为了替父亲马腾报仇,兴兵讨伐曹操。
马超和韩遂的西凉兵驻守在潼关,与曹操对峙。
双方打了几仗,互有胜败,但是,曹操始终无法战胜马超。
后来,曹操使用了反间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的关系。
等到马超和韩遂闹翻了以后,曹操很容易就把马超击败了。
之前,吐谷浑和东突厥结盟,如今,东突厥已经不存在了,他们便又转而与党项等西域诸国结盟。
党项族的首领拓跋赤辞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更不是省油的灯,如果我们直接发兵攻打吐谷浑的话,那么,党项和西域诸国必定会发兵救援,伤亡必定会很大,而且,胜负难料。
因此,儿臣建议:我们可以先对党项和西域诸国进行招抚,党项人的生存环境并不好,这样一来,肯定会有很多人投降我们大唐,等到吐谷浑完全孤立了,我们再兴大军讨伐,可一战成功。”
李世民听了之后,脸上的阴云尽皆散去,因为他没想到李承乾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分析得有理有据,而且,切实可行。
李世民看了一眼魏征,脸上露出了得意之色:“看来,你行了冠礼之后,的确长大了,朕同意你的建议。
只是,若是要去招抚党项等西域诸国的话,派谁去比较合适呢?”
“儿臣愿意前往。”李承乾主动请缨。
“这——。”李世民犹豫了一下。
李承乾说这话,可把魏征给吓坏了,他赶紧把李承乾拽到了一边,低声道:“殿下,你疯了啊,这事可不是儿戏啊。
当初,黥布造反,汉高祖刘邦打算让太子刘盈统兵迎敌。
有人建议说,如果太子打赢了这一仗,对于巩固太子的地位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太子一旦败了,那可就麻烦大了,严重影响太子在朝中的地位。
吕后想来想去,认为那人说得有理,便不让刘盈出战,最后,刘邦亲自统兵征伐黥布。
吐谷浑和党项的军士十分彪悍,你若亲自前去,凶多吉少,不如不去。”
李承乾听了魏征的话之后,一笑:“孤在这东宫之中,都憋闷坏了,正好趁此机会出去散散心。”
“散心?”魏征抖动着双手,心想你的心态真好,“那里可是龙潭虎穴,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可是,不管魏征怎么劝,李承乾也是不听。
最后,李世民道:“此事容朕三思。”
晚上。
立政殿。
长孙皇后刚把李治哄睡了,李世民从外面走了进来。
长孙皇后发现李世民今天的气色还算不错。
她赶紧起身,把李世民的外衣脱了,挂了起来,又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李世民在桌边坐下,便把今天发生的事对长孙皇后讲述了一遍。
长孙皇后听完之后,脸色也变了:“陛下,你的意思是打算让承乾去招抚党项及西域诸国吗?”
“并非朕让他去的,而是他主动要去的。”
“此去党项路途遥远,跋山涉水,风险极大,承乾刚刚行过冠礼,年龄尚幼,经验不足,恐怕难以成事。
朝中有那么多的文武大臣,陛下派谁去不行,何必非得让承乾去呢?”
“皇后言之有理,不过,承乾今日所提的对策,甚合朕的心意。”
长孙皇后起身施礼:“陛下,臣妾为大唐贺,为陛下贺!”
“此话何意?”
“承乾这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聪明,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长大后,在孔颖达、陆德明和魏征等老师的教导之下,用功读书,勤奋学习,如今,学有所成,已经可以帮着你处理一些政务了,而且,总体来说,他所批阅的奏章,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针对复杂的情况,他能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对策,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难道不是社稷之福吗?”
李世民点了点头:“承乾除了没有著书立说之外,其他方面倒是不比泰儿差。”
闻言,长孙皇后一皱眉:“陛下又何必说这样的话呢?
三国时期,孔明刚到东吴,东吴的那些文官便诘难于他,问他有没有写过什么书。
孔明说,有的人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寻章摘句都没有他精,可是,遇到了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像那样的人又有什么用呢?
再说曹操的几个儿子,若论写文章,谁有曹植写得好呢?
一篇《洛神赋》便让他名满天下,可是,曹操在选继承人的时候,为什么不选他,却选曹丕呢?
因为曹操明白一个道理:作为君主,你可以不著书立说,不过,你要知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该如何处理,这才是最主要的,而曹丕在这方面,明显比曹植要强上很多。”
“皇后说得对。”
他们正在说话之间,李泰进来了,趴在地上磕头:“儿臣给父皇、母后请安!”
李世民低头看了看他,笑问道:“你小子是不是又胖了?”
“回父皇的话,儿臣最近确实又长了三十多斤。”
“长了这么多,现在多重了?”
“胯下的马已经驮不动儿臣了。”
“哦,那这样吧,在朕的马厩里还有一匹大宛天马,你且牵了去吧。”
“谢父皇!”
李泰心中十分高兴,因为,他知道天马非常珍贵,当初,汉武帝为了得到天马,不惜发动战争,并且亲自写了好几首赞扬天马的诗。
李世民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这么晚了,你到此有什么事吗?”
“用不了多久,儿臣就要到扬州去了,那么,在京一日,早晚给父皇和母后请安,是应该的;另外,儿臣听说了一件事,特来相问。”
“什么事?”
“儿臣听说,父皇打算让皇兄去招抚党项和西域诸国,不知可有此事?”
李世民一听,心想这小子消息倒是挺灵通:“是啊,是有这么一回事。”
“儿臣认为这件事,儿臣也能办,儿臣请求出使党项和西域诸国。”
李世民笑了,对长孙皇后说:“看到没有,这小子现在出息了。”
长孙皇后看着李泰:“你才十二岁,此去党项并非儿戏,你不能去。”
“不,母后,儿臣已经不小了,想当初甘罗十二岁时,已经做了秦国的上卿。
儿臣以为这件事,不是什么太难的事,请父皇和母后给儿臣一个表现的机会。”李泰态度坚决。
“你不可以去。”
“为什么儿臣不可以去,皇兄就可以去?是不是你们偏心眼儿?”李泰把嘴巴撅起老高。
“你这孩子,怎么好坏话听不出来呢?”长孙皇后听他说这话,也很生气。
李世民一看,就和稀泥:“既然你执意要去,你就多带点侍卫,出使党项去吧。”
“谢父皇成全。”
得到了父皇的旨意,这一下,李泰更高兴了,心想只要自己在边疆建立了功勋,就更有希望争夺太子之位了。
第55章 苏婉:殿下,如果你要出使党项,必须带上我
东宫。
李承乾终于把弩和箭的图纸画好,让苏瑰拿去找工匠日夜打造。
干完了一件事,李承乾觉得心情舒畅多了。
他心里开始思考着一些关于党项的事,党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他心念所动之处,只见模拟器的屏幕上显示:
【党项人属于羌人系,早先的时候居住在青海湖一带。】
“后来呢?”
【强悍的鲜卑人慕容氏不远万里,从东北来到了这里,他们占了青海湖,此时的鲜卑英雄辈出,党项人不是人家的对手,没办法,一部分党项人留下来臣服于吐谷浑,另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河曲之地;】
“河曲之地?”
【是的,这里属于黄河地区,虽然位置比起青海湖更为偏僻,但是,水草丰美,适合放牧;】
【在党项人中,拓跋部最为强大,逐渐成为党项人的领导者;】
【然而,没想到的是吐蕃崛起了,吐蕃属于高原系,他们没有经济基础,人口也不多,也没什么文明,更没有什么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但是,吐蕃就是这样不讲道理地强大了起来,他们也来争夺党项的地盘;】
【党项人就这样在吐谷浑和吐蕃的夹缝中生存;】
“党项和吐谷浑是什么关系呢?”
【伏允可汗有一个女儿名叫光化公主,嫁给了拓跋赤辞,他们两家结了亲;】
“原来如此。”
李承乾总算是对党项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心想这个民族也很了不起啊。
此时,苏婉从殿门外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