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幼国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啊。”
闻言,李世民十分感叹:“刘表糊涂啊,把那么好的荆州白白送给了曹操。”
“是啊,按照常理来说,最起码先打两仗再说,打不过再降也不算迟。
你看人家孙权,年岁不大,兵力又少,可是人家东吴誓死不降,终于,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
“爱卿所言甚是,作为人主的决心和勇气是至关重要的。”
“陛下圣明!”
“那么,有没有废长立幼成功的呢?”
魏征心里疑惑不定,因为他不知道李世民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既然皇上已经问到了,他想了想,道:“也有,典型的代表有刘启、刘彻和刘秀。
汉景帝刘启有一位皇后,名为薄皇后,那是薄太后亲自为他选的,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他不喜欢薄皇后,薄皇后也没有生育孩子;
因此,汉景帝把庶长子刘荣立为太子;
刘荣的母亲栗姬生性妒嫉,又很幼稚;
她以为自己的儿子做了太子,地位是非常巩固的,而且,她也天真地认为自己将来一定能坐上皇后之位;
馆陶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但是,因为馆陶公主给皇帝的后宫之中介绍了许多美女,所以,栗姬很生气。
她便一口拒绝了这门亲事。
这让馆陶公主大为恼火,于是,馆陶公主又把目光投向了皇十子刘彘。
她和王娡联起手来,一起对付栗姬。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的姐姐,她天天在皇上的面前说栗姬的坏话,久而久之,汉景帝对栗姬也不那么喜欢了。
汉景帝经过多次考察,发现刘荣的才能比刘彘的确差了很多。
终于,汉景帝下定决心,把刘荣废掉,当时,朝中有很多的大臣反对,包括周亚夫、窦婴等。
但是,汉景帝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废了刘荣,把他贬为临江王,同时,也把栗姬废了。
刘荣自己也有取死之道,他被贬为临江王之后,并没有收敛,相反,仍然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并且占了宗庙的土地。
为此,汉景帝十分恼怒,令酷吏苍鹰郅都去审理此案,那郅都是什么人,刘荣在狱中,想要刀笔给皇帝上疏,郅都不同意。
于是,刘荣自杀。
换句话说,汉景帝逼死了自己的儿子。
汉景帝为了保证刘彘将来能顺利地继承皇位,把周亚夫也给逼死了。
因为他觉得周亚夫的脾气十分倔强,担心周亚夫将来会对太子不利,所以,就找了个理由把他关进了狱中。
周亚夫不堪忍受那些刀笔小吏的刁难,绝食五日而死。
非但如此,之前,汉景帝还杀了自己的老师晁错。”
李世民听到了这里,也不禁为之动容:“如此说来,汉景帝是一位刻薄寡恩的君主啊。”
“是啊,汉景帝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位理性的君主。
汉武帝也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皇帝。
当初,他与卫子夫十分恩爱,皇长子刘据出生时,汉武帝非常高兴,并且,让手下大臣东方朔和枚乘等作赋相贺。
等到卫子夫人老珠黄了,汉武帝又宠幸了王夫人、李夫人等别的女人。
卫青一死,刘据的地位急转直下;
到了汉武帝晚年,他又爱上了钩弋夫人,生下了刘弗陵。
汉武帝废了刘据,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太子,同时,杀了钩弋夫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立子杀母制’。”
李世民的双眉挑动:“看来,汉景帝和汉武帝这对父子有的一比,一个比一个狠啊。”
第54章 太子运筹帷幄 青雀捷足先登(求追读)
魏征心想你杀兄轼弟,难道还不够狠吗?
只不过,他心里这样想,嘴上不能这么说:“咱们再说说刘秀。
刘秀废了皇长子刘疆,立了四子刘庄为太子,平稳过渡,却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汉光武帝是怎么做到的呢?”李世民问道。
“刘秀在做这件事以前,已经谋划好了,他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他把刘疆的生母皇后郭圣通废掉,改立阴丽华为皇后;
在历史上,前几位君主,在废太子之前,都没有把皇后废掉。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原太子失去靠山,削弱了他的势力,阻力自然变小;
其次,刘秀对诸王进行安抚:
郭圣通还有一个儿子,叫刘辅,刘秀把刘辅封为中山王,并加大他的势力范围,把常山郡并到了中山国;
又把郭圣通封为中山太后,这样一来,郭圣通心里找到了一点平衡,也好过一点儿;
同时,刘秀又把九位皇子都加官晋爵,从公爵进封为王,那些人得了好处,自然都没有意见;
再次,刘疆很聪明。
他见自己的母后被废,便主动上疏辞去太子之位。
这样一来,刘秀还有点不忍心,犹豫了几年之后,才把他废掉,封他为东海王。
刘疆胆小而又低调。
他到了封地之后,在手下人的劝说下,又几次上疏要求退还东海,并且托皇太子坚决辞让。
由于,刘疆有自知之明,坚持退让,所以,得到了刘秀和刘庄的积极响应。”
“如此说来,汉光武帝十分高明。”
“是的,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厚黑的功夫无人能及啊。
刘秀有一个亲哥哥,名叫刘縯,是南阳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性格刚毅、张扬,他联合绿林军,痛击王莽,立下了赫赫战功。
昆阳之战以后,刘玄成了更始帝。
由于刘縯在军中的威望极高,性格强势,刘玄觉得刘縯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因此,决定除掉他。
刘玄便找了一个理由杀死了刘縯。
刘秀在得知这件事以后,心情十分悲痛,晚上睡觉时,把枕头都哭湿了,对刘玄恨之入骨。
但是,他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尚且无法和刘玄对抗,便主动向刘玄请罪,说刘縯的死是罪有应得。
这样一来,刘玄反而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起来,对刘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终于,刘秀等到了发展自身实力的机会,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
最后,他之所以厚葬刘玄,是因为出于政治的考量。”
他们正在谈论之间,李承乾从外面进来了,跪伏于地,口称:“父皇!”
李世民低头看了看他:“起来吧!”
“是,父皇!”
李承乾站起身来之后,又向魏征行了师礼。
魏征也以礼相还。
李世民倒背着手:“你来见朕,所为何事?”
“这里有一封捷报,请父皇过目!”李承乾说着从怀里掏出了那封阿史那社尔派人送回来的书信。
李世民打开书信,从头到尾看了三遍。
李承乾心想这一次阿史那社尔打了胜仗,他父皇定然会很高兴,可是,他想错了,李世民的脸色由晴转阴,变得铁青。
李世民又把那封信递给了魏征。
魏征看过之后,也是一皱眉。
李世民怒道:“是谁让阿史那社尔那么干的?”
“这——,”李承乾听父皇的语气不对,就知道情况不妙,心想这都是杜正伦的馊主意,如果父皇得知了这个消息,心情高兴的话,那么,可以把杜正伦说出来,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些封赏,此时,他见他父皇十分震怒,于是,朗声道,“没有人指使他这么干。”
“是吗?照你这么说,阿史那社尔还挺能干的。”李世民的语气之中充满了讽刺。
“阿史那社尔打仗确实很勇敢。”
“勇敢?依朕看,阿史那社尔着实可恨!简直无法无天!
他要借兵,可以明着来和朕说,可是,他却让衡阳公主来盗走了朕的兵符,私自调走了两千精锐骑兵,这笔账,朕还没有和他算呢。
既然他已经打败了薛延佗部,那么,就应该把我们的两千军士送回来,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他想干什么?
他想拥兵自重吗?
他借了朕的兵,不打算还了吗?”
“父皇不必多想,想必他在前方遇到了什么战事,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否则,他一定会把军队送还回来的。”
“那样是最好!还有,对于吐谷浑,我们要么就不打,要打就要把他们彻底消灭,像他们这样俘虏了两百人,有什么用呢?反而打草惊蛇。
从此,吐谷浑将会对我们大唐加强戒备,如果我们再兴大军前去征讨的话,必定会难上加难,你懂不懂?”
闻言,李承乾心中慌乱,不过,从表面上看,还算镇定:“父皇英明!”
李世民仍然余怒未消。
魏征先是向李承乾使了使眼色,那意思叫他不要乱说话了。
魏征咳嗽了两声:“陛下,依微臣看,阿史那社尔有过错,却也有功。
他让衡阳公主乘陛下醉酒之际盗取兵符,确实有罪。
不过,这事,你也不能全怪他和衡阳公主,陛下本身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嘛。”
嗯?
李世民一听,心想好你个牛鼻子老道,你到底是哪头的?竟然说起朕的不是来了。
“朕哪里错了?”李世民很不服气。
“陛下错在不该喝那么多酒。
若是你没有醉酒,衡阳公主又怎么会有盗取兵符的机会呢?”
“不是,那天朕不是多打了点猎物吗,所以,那些人一个劲儿地敬朕的酒,你让朕有什么办法呢?”
“做臣子的敬你的酒,那是他们的心意,但是,你不一定要喝醉啊。”
“呃——。”李世民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他好了。
“微臣说一句公道的话,关于盗取兵符一事,陛下要占一半的责任,不能全赖在衡阳公主和阿史那社尔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