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第212节

  军队作战没到最后一刻,谁都不敢说一定会赢或者一定会输,就让泰儿再去尝试一次吧,三万骑兵朕还能凑得出来。

  就让常何从禁军中调拨一万骑兵交给泰儿。”

  魏征见李世民已经做出了决定,也不好再劝说什么。

  李世民对李泰说:“这样吧,朕封你为平西大都督,你率领三万铁骑,每名军士配备两匹战马,日夜兼程突袭焉耆。”

  李承乾说:“青雀,我那里还有很多的核桃和葡萄干,可以用作军队的干粮,回头你派人到我那边去取,充足供应。”

  “谢皇兄!”

  魏征称赞道:“还是太子考虑问题,深谋远虑啊,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李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高高兴兴地离开了紫宸殿。

  李承乾就说:“父皇,有一件事,儿臣要向你禀报!”

  “什么事,你就说吧!”

  “前些天,儿臣向父皇请示到淮南去挖煤,父皇还记得吗?”李承乾态度恭敬。

  “朕记得,朕不是已经同意了吗?”

  “是的,可是当儿臣派人过去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徐州刺史皇叔李元礼却不让施工。”

  “哦,那他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他敢抗旨不尊吗?”李世民听了,也很愤怒。

  “因为这件事,儿臣亲自到徐州去拜访皇叔。

  皇叔的意思是,希望父皇能给他铸造钱币的权利,而且,他还说徐州以东地区的煤,盐,铁,茶叶,瓷器,丝绸等,都应全部归他所有。”

  李世民一听这话,气得把文案一拍:“乱弹琴!徐州就是当年的彭城,已经相当富庶了,如果说这些东西都归他的话,再给他铸造货币的权力,他想干什么?

  难道他想造反不成吗?”

  李承乾很少看到他父皇如此生气,心头也是一惊:“皇叔说朝廷已经有几个月没给他们发粮饷了。”

  李世民听了之后,摇了摇头,失望地说:“他身为朕的弟弟,却一点也不理解朕的难处。

  这些年,朕什么时候短缺过他的粮饷?

  还不是因为朝廷这两年年年征战,再加上多地闹饥荒、闹蝗灾导致国库空虚吗?

  徐州那样富庶,他是不是真的拿不出那些钱粮出来呢?

  依朕看,他就是养十万兵马,也不是什么问题。

  再说了,朕也不是说,一点粮饷没给他们,已经减轻了他们的赋税,而且,前段时间,朕还给他们送去了十万石的大米,这些难道不是钱粮吗?

  他怎么能说朕没给他发粮饷呢?”

  魏征听了他们所说的话,若有所悟,感叹地说道:“陛下,这件事在微臣看来,也不是一件小事儿。

  你还记得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吗?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联合七王兴兵作乱,差点夺了汉景帝的江山。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这样一来,把诸侯王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小。

  后来诸侯王就没有力量再和朝廷对抗了,可是在微臣看来,陛下对李元礼可能恩宠太过了,让他做徐州刺史,封疆大吏,他手中的权力着实不小啊。

  这些宗室手中有了实力,不想着报效朝廷,却想着与陛下对着干。

  因此,微臣建议要逐渐削弱他的实力,以防尾大不掉。”

  闻言,李承乾神情忧虑:“老师说得极是啊,此次儿臣到徐州去,感受到皇叔的态度十分傲慢,言辞之间似乎对朝廷十分不满。

  对于父皇所下的旨意,他根本就是置之不理。

  而且,他对父皇颇有微词,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怎么能那样做呢?

  另外,他还说出了这样的话,他说淮南挖煤他可以做出让步,将一成的利润上交给国库,一成给儿臣,剩下的八成归他自己所有。”

  “什么?他真的是这么说的吗?”李世民平时很少发火,此时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怒气,“他把朕当做什么,要饭花子吗?”

  魏征再次劝说道:“陛下,微臣以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儿,李元礼是你的弟弟,他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些人,换句话说,可能朝中有他这种想法的,并不止他一个人。

  因此,我们必须把问题搞清楚,李元礼到底是什么想法?

  他是对淮南挖煤有想法,还是对别的事有想法?”

  李世民听了,长出了一口气:“爱卿,你说得对,这样吧,朕命你作为钦差大臣,再到徐州去走一趟,务必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

  “微臣遵旨!”

第141章 公主怒打房遗爱,魏征亲临徐州城

  东宫。

  李承乾回来之时,却发现苏婉正坐在文案里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苏婉那种读书专注的样子让李承乾看了不禁怦然心动。

  苏婉见他回来了,便把手中的书放下,站起身来,起身相迎。

  她亲自为李承乾倒了一杯热茶。

  李承乾接过茶杯,一口气喝干了。

  苏婉略带兴奋地问道:“你说那个姓马的大胡子怎么这么有学问,他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这话说得太对了。”

  李承乾一笑:“怎么,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很赞成吗?”

  “是啊,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我感觉我的灵魂都受到了洗涤。

  这老马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不也是不谋而合吗?

  孔子说,富之教之,那意思不也是说先让人们变得富有,然后,再加强他们的教育吗?

  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就拿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得先有一定的资本积累,等咱们有了足够多的钱之后,咱们就可以招兵买马,可以包装自己。

  你还记得战国时期,秦国的异人在赵国为人质,他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嫡子,很不受待见,在赵国过得穷困潦倒。

  后来,吕不韦认为他奇货可居。

  于是,吕不韦拿出大量的金银对他进行包装。

  异人有了钱,才能和赵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贵族结交。

  渐渐地,异人有了显赫的名声。

  再到后来,吕不韦入秦,通过华阳夫人劝说秦安国君把异人立为王位继承人,你看这和老马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是一回事?”

  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道:“你要是这样理解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你说异人如果没有钱,他能当得上秦王吗?”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那应该不太可能。”

  “对呀,所以,咱们得想办法赚钱呐。

  这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呀,指望你父皇的那点俸禄够干啥的呀?都不够塞牙缝的。

  我和你说,这一次,我又给你赚了三十万两银子。”

  “你赚了这么多钱?你是怎么赚的?”

  李承乾感到很震惊。

  苏婉便把去徐州的经过对李承乾讲述了一遍。

  李承乾听了之后,脸色也变了:“什么?你把李茂折磨得半死?”

  “是啊,那小子贼眉鼠眼,没安好心,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好东西,而且,我在徐州城中走访,也听说了一些风言风语。”

  “你都听说了些什么?”李承乾不由地问道。

  “听说,他对他父亲的宠姬赵氏还有非分之想,你说他是个什么玩意儿,像这样的人,我没把他整死,对他已经是客气的了。”苏婉十分气愤。

  李承乾一听,也是懵了。

  因为像这种事情在汉代时常有发生,而且这是掉头之罪呀。

  “秦英又捅娄子了?还杀了人?”

  “那三名侍卫也是活该倒霉,我可没让他杀人,但是,当时的情形恐怕是不杀不行啊。

  如果不把那三个小子给宰了,他们岂不是要把秦英和卢照邻进入刺史府抢劫仓库,放火的事给说了出去?

  所以,这事儿也不能怪秦英,要怪只怪他们命短。”

  李承乾听了之后,叫苦不已:“这样一来,岂不是激化了我们和李元礼之间的矛盾吗?”

  “怕什么?他又不知道这事儿是咱们干的,他有什么证据?

  再说了,就算他知道了,又能把咱怎么样?”苏婉双手抱在胸前,用鼻子哼了一声,“要我说呀,李元礼和李茂父子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他们能说出那样的话,早晚必反呀!

  像这样的人还留着干什么?不如早把他们整死算了!

  要不然,到时候你还被动!”

  闻言,李承乾摇了摇头:“不行,李元礼是孤的皇叔啊,他现在还没有谋反的迹象,孤怎么能杀他呢?”

  “什么叫没有谋反的迹象?

  难道说还要等他竖起造反的大旗率领军队杀到长安来,才叫谋反吗?

  他敢抗旨不遵,就是谋反!

  你这个人总是心慈面软,今天你不杀他,将来反受其害。”

  “这事儿还是等等再说,孤可不希望天下人说孤是一个不念骨肉亲情的人。”李承乾神情凝重。

  苏婉知道他的脾气很倔,既然他现在不肯做出决定,也拿他没办法:“那么,关于淮南挖煤一事,你父皇怎么说?”

  李承乾便把在紫宸殿面见父皇的经过对苏婉讲述了一遍。

  苏婉一听,双眉紧皱:“青雀那小子又掌握了兵权,而且,你父皇还答应给他一万禁军?”

  “是的。”

  “你可知道那禁军中的骑兵都是精锐呀。”苏婉没好气地说。

  “孤知道呀,孤已经说了,现在不适合对焉耆用兵,可是,父皇不听,孤又能有什么办法?”

  苏婉一只手托着下巴,想了想,道:“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呀,李泰之所以请缨与焉耆作战,是想找回自己的脸面。

  他在西域数次受辱,如果他再做不出一点成绩出来的话,他岂不是被你给比了下去?

  所以,他想证明给你父皇看,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听了苏婉所说的话,李承乾的眼神之中闪烁着忧虑:“其实,在孤看来,和焉耆这一战,比以往的任何一战都难打。

  可是,李泰却盲目地乐观了。”

  苏婉有点疑惑不解:“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节 上一节 212/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