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是怎么想的?说来听听。”
“栗婆准率兵攻打了敦煌,并且屠了咱们一座城,他们的行为简直是惨无人道。
我们的将士和百姓都十分愤恨,我们当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把焉耆给拿下来。
焉耆虽然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他实力再强,难道还能比东突厥还强大吗?”
李世民问道:“假如此时出兵,你有把握打赢这一仗吗?”
李泰心想自己屡次都败给了李承乾,上一次攻打吐谷浑更是丢盔卸甲,此次出使焉耆又被人家打得狼狈而逃,怎么也得给自己找回一点面子。
“父皇,儿臣有把握战胜焉耆!”李泰信心十足。
李承乾就说:“我们切不可轻敌,虽然焉耆的实力比不了当初的东突厥,但是,焉耆和西突厥之间已经联姻了。
那里还有薛延陀、龟兹和吐蕃等,换句话说,我们和焉耆开战,就等于和整个西域开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得慎之又慎。”
魏征说:“陛下,太子说得对呀,我们不能冲动啊。
焉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焉耆背后的西域诸国。
这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我们出兵攻打焉耆的话,不用说西突厥肯定会派兵增援,到那时,我们远途作战,粮草运输极为不便。
我们利在速战,和他们耗不起呀,不如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让将士们得以休整,看看今年的小麦收成怎么样,如果是个丰收年的话那么,粮食的问题就解决了。”
李世民也觉得魏征说得有理,刚打算点头同意,李泰再次说道:“父皇,魏大人所说纯属迂腐之言,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如果照这样拖延下去的话,我们将会贻误战机,到那时,后悔晚矣。
我们当利用将士们和百姓群激愤的心情,突发奇兵攻打焉耆,可获全胜啊。”
李世民倒背着双手在厅堂里来回直溜,然后,停下了脚步伐,看了一眼李泰,问道:“上一次正让你率兵十万去攻打吐谷浑,你轻敌冒进,结果,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此次再让你统兵,你叫朕如何能放心?”
李泰听了,脸上一红,道:“父皇,那一次确实是儿臣大意了,儿臣没有想到吐谷浑那样狡猾,他们联合了吐蕃、西突厥、焉耆和龟兹等西域诸国,一起来攻打咱们唐军。
儿臣不幸中了他们的圈套,才有此败。
如果父皇再次让我领兵的话,儿臣一定会小心谨慎的。
绝对不会再上他们的当。”
李世民说:“当初,朕跟随着你皇爷爷一起从晋阳起兵,几乎每一仗都是以少胜多,那时候隋军多,我们的人马少啊,在每打一仗之前,我们都要进行充分的摸底,然后,制定好对应的策略。
我们攻进了长安之后,众多的割据势力都不服我们大唐,首先起兵的就是薛举,薛仁杲父子。
他们率领三十万大军而来,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一仗我们肯定失败了。
朕知道,如果我们想夺取天下的话,
首先,必须要把薛举、薛仁杲父子打败。
朕经过详细的勘察之后,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最终,打败了他们。
紧跟着,又是刘武周勾结突厥人来和我们大唐作对。
刘武周兵力甚强,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宋金刚,让宋金刚为他去卖命。
最终,朕也把他们打回了老家去。
所以说,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我军的优势,攻打敌人薄弱环节,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尽管如此,也不代表我们没有胜利的希望。”
“儿臣谨记父皇的教诲,阿城也知道我们的军队数量有限此次出兵请付款给我,三万骑兵即可。
你的勇气可嘉,三万骑兵也是大有可为的。
想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齐地田荣作乱,于是项羽便带领手下的军队去齐地平定田荣。
刘邦联合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攻占了彭城。
彭城乃项羽的都城。
项羽的粮草供给都是从彭城发过来的。
项羽大怒,便并挑选了三万骑兵从齐地杀了回来。
结果,项羽的三万骑兵把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溃不成军,从那以后,刘邦才开始重视骑兵。
从军队之中挑选那些精壮之士,组建自己的骑兵,让灌婴加以训练。
正因为刘邦有了自己的骑兵,他才能和项羽周旋下去,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时,李泰为了表示自己对骑兵很有研究,他走到了沙盘的近前。
原来,李世民早有攻打焉耆的打算,便在这天堂中央设置了一个沙盘,模拟焉耆和西域诸国进行多次的模拟和推演,
倘若唐军进军,从哪条路出发,从哪条路撤军等等。
李泰用手指着沙盘上的焉耆说:“员渠臣在这儿,我们长安在这儿,相隔万里。
在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也是从长安出发的。
他们针对匈奴人飘忽不定,居无定所的特点,制定了特别的行军方案,他们经常远途奔袭,给徐州人来一个突然袭击,尤其是霍去病的打法更加灵活,他有时为了绕到匈奴的身后,甚至会奔袭数千里,
不过,那时,汉军每名军士拥有两匹战马。
因此,儿臣的建议是,我们也要向卫青和霍去病学习,轻装简从,三万骑兵,每名军士配备两匹战马,带足了干粮之后,急行军赶赴员渠城,给突骑支来一个措手不及。”
李承乾听了之后,摇头道:“你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要知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形势和当初霍去病攻伐匈奴时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栗婆准既然敢率兵攻伐我们的敦煌,并且,屠了一座城,他就是有恃无恐。
加上我们两次出使焉耆,和突骑支闹得很不愉快,他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防范,至于,你所说的出其不意已经是不存在的了,搞不好我们还会中了人家的陷阱,因此,我反对如此用兵。”
李泰不服气地说:“为什么霍去病可以,我就不可以呢?
你这分明就是担心我立了战功。”
李承乾哈哈一笑道:“父皇,老师,我在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你一定要这样用兵的话,倒是可以效仿当年刘邦和韩信是怎么去攻取齐地的。”
李泰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当时刘邦准备攻伐齐地,他手下有一个谋士叫郦食其,主动请缨愿意出使齐国,劝说齐王来降。
刘邦就答应了,立即派郦食其到齐国去出使。
在此之前,他又让韩信率军攻打齐国,而且,并没有取消韩信进军的命令。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郦食其到了齐国之后,真把齐王给劝降了。
于是,齐王就放松了戒备,把沿路的关卡全部撤销。
韩信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王,便打算撤兵,
可是,他手下的谋士却劝说他不要退兵,那位谋士说,汉王给了你众多的兵马,难道你却不如一个谋士吗?
而且,汉王并没有取消你进攻七国的命令啊。
难道说你要违抗汉王的命令吗?
韩信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命令手下的军队突然袭击齐地。
因为齐王已经投降了汉王,他又怎么会想到韩信会突然来攻打他呢?
所以,猝不及防,便被韩信给打败了。
当然,郦食其的结局也很悲惨,被齐王扔在大锅里煮了。
这段历史,我们也可以效仿,比如说,再派一名使者到焉耆去和他洽谈,如果能让焉耆投降或者是让他放松警惕,然后,我们再派兵攻打,这样的胜算要更大一些。”
魏征听了李承乾的话之后,点头表示同意:“我认为太子说得有理呀。这样做可以麻痹突骑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可是,李泰却不乐意了,道:“大国用兵当堂堂正正,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的阴谋诡计呢?
焉耆侵犯我们大唐的边境,我们唐军乃正义之师,还用得着搞那些吗?
再说了,我们派哪位大臣去出使?
难道说,也要像刘邦那样不顾郦食其的性命吗?
我们怎么能做那样的事呢?
太不地道了呀。
儿臣以为,我们只要三万骑兵开过去,便可以把焉耆杀得片甲不留。
请父皇同意儿臣的请求。”
李承乾再次表示反对:“兵书有云,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不可拘于常理。
还记得当初陈余是怎么兵败被杀的吗?
当初韩信率领三万人马去攻打陈余。
陈余却有二十万的兵马。
等到韩信到了井陉口之时,陈余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向他建议说:
我们当深沟高垒,避其锋芒,韩信远途而来,粮草运输不便,他们肯定想速战速决,
而我们坚守不出,不与他战,时间一长韩信的军队没有了粮草,军心必乱,到那时,我们再率领一支骑兵绕到韩信的后方,前后夹击韩信,可获全胜。
但是,陈余却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陈余说,我们有二十万的人马,就应该和韩信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结果怎么样,韩信背水一战,把陈余的二十万大军杀得尸横遍野,片甲不留,陈余也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眼前的例子呀。
后来,韩信打下了井陉之后,找到了李左车,奉他为老师。
韩信对众人说,如果陈余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的话,那么,我韩信此时已经成了阶下囚。
这段历史,难道不值得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吗?
难道说我们还要走陈余的老路吗?”
李世民听了之后微微颔首:“韩信用兵神出鬼没,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他的用兵之道的确值得你们好好学习。”
李泰听李承乾这么一说,急得脸红脖子粗:“皇兄,你说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难道你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吗?
刚才你已经说了,此一时,彼一时,我们现在的情况和韩信攻打陈余时的情形不一样啊。
我们唐军的精锐骑兵的战斗力比当初韩信军队的战斗力要强上很多,既然韩信以少量的兵力都能打赢陈余的二十万军队,为什么我们就打不赢焉耆的军队呢?
再说了,焉耆哪有那么多的军队?
请父皇不必再犹豫了,拨给儿臣三万骑兵,儿臣必定能把焉耆给拿下来,如果拿不下来,愿立军令状。”
李承乾冷笑了一声:“上一次,你不是已经立过军令状吗?”
“你!”李泰气得用手指着李承乾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皇兄,你是不是有意和我过不去?
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还提它干什么?”
此时,李世民把手一挥:“你们兄弟俩不用再争了,好吧,泰儿,朕就再给你一次机会,这一次你务必要把焉耆给朕拿下来,再要有什么差错,二罪并罚!”
“陛下,你这道旨意下得恐怕不妥呀,”魏征劝说道,“太子所言,才是万全之策。”
李世民神情变得凝重了起来:“一方面焉耆这次事情做得太绝了,他不但攻打了敦煌,还屠了我们一座城;
另一方面,他们不但要杀承乾,而且,还要杀泰儿,这分明就是没把朕放在眼里啊。
朕若不兴兵攻打他们的话,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今后西域诸国还会把我们大唐的使者放在眼里吗?
而且,泰儿所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