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又从自己的座位下面拿出一张空白的草稿纸,把他所写的内容重新写了一遍,头也不敢回,递给了长孙冲。
长孙冲接到那个纸条之后,展开一看,喜出望外。
说实话,这个细微的动作已经被长孙皇后看得一清二楚。
“咳,咳!”长孙皇后有意咳嗽了两声,不过,并没有当场指出来。
房遗爱是个武夫,对于这种题目,他也不会。
他心想自己还算是信用的,没让考试就把高阳公主娶回了家只是到目前为止,他们俩还没有同房。
原因是他的狐臭越来越严重了,高阳公主简直受不了他。
李恪引用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阐述了唐取代隋的合法性。
自从秦始皇一统六国以来,中原地区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经过秦末大乱之后,刘邦建立了汉,延续了四百年,此为合。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此为分。
后来,三家归晋,天下又合!
再然后,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天下又分。
隋朝统一了全国,但是,隋炀帝暴虐无道,天下大乱,分崩离析。
最后,由大唐取代了隋。
李承乾作为一名穿越者,他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这一论题。
隋末军阀割据,各方往往都以残害、掠夺百姓为手段,获得大量的钱财,进行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很不得人心。
而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以民为本,与百姓秋毫无犯,得民心者得天下,谁体恤百姓,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谁就是合法的。
李承乾破除了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认为是历史选择了李世民。
李泰担心自己的答案和长孙冲一样,又把自己的答案略加改动。
李世民一一看了他们的试卷。
长孙冲的回答虽然有点老套,但是呢,勉强说得过去。
尤其对于李承乾的答复,他觉得非常新颖,具有超前性。
他感叹不已:“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咱们大唐取代隋朝,正是天下的百姓自己的选择。”
不管怎么样吧,这一次考试,算长孙冲过关了。
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的考试。
第二道题目由长孙皇后出题。
长孙皇后领着他们来到了两个马厩旁,其中一个马厩里面是空的;另外一个马厩里面有二十匹母马和二十匹小马驹。
长孙皇后就问:“冲儿,这二十匹母马和二十匹小马驹是二十对母子,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识别出来哪匹小马驹是哪一匹母马的孩子呢?”
长孙冲一看,这些母马都差不多,二十匹小马驹也没啥区别,那如何能猜得到呢?”
他是一脸的懵逼,低声问李泰:“这题怎么解呀?”
李泰一笑说:“这也不难,你先把二十匹小马驹赶到另外一个马厩里。
等过一个时辰之后,再把它们赶回来,你就知道了。”
“那是为什么呢?”长孙冲更是不解。
“因为到那时,那些小马驹都饿了,你再把他们赶回到这个母马的马厩里,他们就会找自己的娘亲了。”
长孙冲一听,竖大指称赞:“果然是个好办法!”
这么一来,这第二关也算长孙冲过关了。
苏婉就问李承乾:“如果换做是你,你可有办法识别?”
此时,李承乾的耳边响起了模拟器的声音:【可以比对DNA!】
李承乾就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苏婉。
苏婉问:“什么叫DNA?没听说过!”
第三关是由李丽质亲自出题。
她取出了一个球状的物体,在那个球体内有一个孔,从上面通到了下面。
但是,那个孔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歪歪扭扭的,让长孙冲想办法把一根丝线穿过那个球体。
因为那个球体里面的孔不是直的,长孙冲怎么也穿不过去,直把他急得满头大汗。
他低声地问李泰:“大王,你说这线如何能穿得过去呢?”
这时,他发现李泰的手心里有一只大头蚂蚁。
李泰便把那只蚂蚁递给了长孙冲:“你把那根丝线拴在蚂蚁的身上,然后,再把这只蚂蚁放入那个球体的孔中,等到蚂蚁穿过去之后,那么,这根丝线也就穿出去了。”
长孙冲一听,大喜,心想这果然是个好办法啊。
于是,他就按李泰说的那样做了,果然蚂蚁很快就钻了出去,那根丝线自然也穿过了那个球体。
这么一来,长孙冲就等于过了三关。
李世民微微领首:“冲儿果然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李恪却说:“父皇,儿臣有下情回禀。”
“什么事?说吧。”
“我发现长孙冲作弊。”李恪声音洪亮。
这一嗓子可不要紧,直把长孙冲羞得满面通红:“蜀王,你……你胡说。”
“我说的都是事实,三道题目,长孙冲一道也不会,都是李泰教他的。”李恪语气坚定。
“这三道题目都是我自己做的。你哪只眼睛看到我作弊了?”
“臭小子,你特么作了弊,你还不承认,看我不抽死你!”李恪也是火爆子脾气,撸胳膊捥袖子,就要来揍长孙冲。
李承乾一看,父皇和母后还在现场呢,李恪这么干,似乎有点失礼。
李承乾赶紧上前把他给拦住了。
李世民把脸一沉,道:“恪儿,你这成何体统?”
“父皇,我这个人眼里揉不得沙子,我看到什么不公平的事儿,我就要说出来。”
“从头到尾,朕都看了,长孙冲还是有进步的。”李恪见他父皇发话了,也不再说什么了,他负气转身离开了现场。
不管怎么说吧,这事就算是长孙冲混过关了。
李世民当场宣布把李丽质许配给长孙冲。
李丽质却哭着跑了回去。
东宫。
这一日,崇文馆顺利地成立了。
这件事对于李承乾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直以来,由于李泰创办了文学馆,手下人才济济,朝中有很多大臣争相归附,好似那就是一种暗示,暗示李世民要改立太子似的。
如今,李承乾成立了崇文馆,规模更大,招揽的人才更多,而且,这些人都是经过李承乾亲自挑选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
另外,由李承乾主编的《资治通鉴李承乾注》,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做了注。
也就是说在司马光原来的内容之上,又增添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补充了很多史料,使得这部史学巨著的内容更加详实。
李承乾忙里忙外,既要忙着撰写新的内容,也要收藏一些图书典籍。
他正在忙碌着,只见李泰来了。
“皇兄,我来向你道喜啊!”李泰不亲假亲,不近假近。
李承乾一看,在他的身后跟着数名随从,抬着一块匾,上写四个大字:“翰墨书香。”
“青雀,那孤可就多谢了。”李承乾说着命人把那块匾高挂了起来。
“你何必如此客气呢?咱们兄弟之间,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吗?”
“你说的也是。”
“你的崇文馆正式成立了,弟由衷地替你感到高兴啊。”
闻言,李承乾心想好小子,到了此时,你还在和孤演戏,你不恨孤一个洞,那就已经不错了,还说这样的话。
不过,虽然李承乾心知肚明,也不便戳穿他:“如果说做学问,孤哪里能比得上你呢?可是,父皇偏偏要孤兴办这崇文馆,孤也是没办法啊,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差使。”
“你太谦虚了,弟已经听说了,你撰写了一本《资治通鉴》,堪比《史记》啊,能拿出来给弟瞧瞧吗?”
李承乾一听,就知道他是心中不服啊。不过,也没关系,好书从来都是不怕人家推敲的。
于是,李承乾便把第一卷取出给他看。
李泰仔细地观看了之后,就是一皱眉。
他平时自认为自己的文笔特别好,可是,当他看完了第一卷,就已经明白这本书比起他编纂的《括地志》丝毫不差,而且,在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他。
因此,他心中很是不平衡,觉得这没道理啊,他心想平时也不见李承乾写过什么文章,怎么一出手竟然会有这样的大手笔呢?
真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啊。
虽然他心里羡慕嫉妒恨,但是,他嘴上不能这么说:“皇兄,真是没想到,你是深藏不露啊,你有这本书,便可以名垂青史了。”
李承乾微微一笑:“孤之所以编纂这本书,就是要让人们以史为鉴,学习前人治国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从而能把我们大唐治理得更好啊。”
“你这本书立意高远,令弟佩服啊。你只要有新卷出炉,你就派人给弟送去一份,可以吗?”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那么,自然是没问题的。”
李泰又把崇文馆里外看了看:“你这里还缺少什么吗?
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你可以派人到我那里去取用,只要是弟那里有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儿。”
“孤在这里就先谢过了,目前来说,还没有。”
李泰一边看着书架上的那些藏书,一边说:“上次,弟在吐谷浑被围困之时,听说你帮了很多的忙啊,要不然,弟还不一定能突围呢。”
“正如你刚才所说,咱们是兄弟,不必说这些。”
“皇兄,以前,弟可能对你有点误会,现在看来,你真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啊。”
李泰发现李承乾这里的藏书也很丰富,甚至比他们文学馆的藏书还要多,他真是弄不明白,平时,也不见李承乾习武,可是,没想到,他的功夫竟然那么高,不但会摔跤,还会射箭,而且,他还发明了太子弩;
从来也没见他做过文章,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写得那么好;
如今,也没见他收藏过什么书,竟然有这么多的书,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啊。
“皇兄,你成立崇文馆,应该需要很多人手吧,要不弟给你推荐几个人才。”
闻言,李承乾心想青雀,你小子又在跟孤玩心眼儿,你是在给孤推荐人才吗?
你分明是想把你的心腹之人安排到崇文馆里来,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在这里说什么,干什么,你随时都会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