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第114节

  他在临死前,没有想办法保护好戚夫人和刘如意。

  比如说,他颁下一道圣旨,或者赐给戚夫人和刘如意免死金牌,不也行吗?

  但是,刘邦没有这样做,而只是让周昌去做刘如意的国相,让周昌保护刘如意。

  别忘了,周昌不过是个臣子,吕后才是君主,周昌如何能保护得了刘如意呢?

  吕后先派人去调刘如意进京,周昌不让去;

  后来,吕后又下了一道旨意,把周昌给调走了,再派人把刘如意接到京城。

  虽然刘盈想保护刘如意,但是,总是会有疏忽的时候。

  吕后趁着刘盈没注意,用毒酒把刘如意给毒死了。

  当然了,戚夫人也有她自己的责任。

  她不应该贪心,让刘邦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她认为只要刘邦同意了,便可以改变现状了,其实她想错了,刘邦并非一个果断的人。

  刘邦对于外敌十分果断,诛杀异姓王,毫不留情!

  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家事,却优柔寡断!

  他和汉景帝不一样,汉景帝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皇帝。

  另外,戚夫人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吕后的实力,吕后有吕氏家族在帮着她,还有樊哙那样的妹婿也帮着她,甚至连张良也帮她出主意,把商山四皓给请来了,这样,吕后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作为一个女人,吕后诛杀戚夫人的手段确实毒辣了些。

  她把戚夫人杀了,也就杀了,何必把戚夫人折磨成那个样子?又何必让刘盈去观看呢?

  刘盈那时刚继位,才十几岁,什么时候见过如此惨烈的场景呢?

  刘盈之所以夭亡,使得大权旁落,也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刘邦生前就没有把这些事情考虑好,没有协调好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关系。

  吕后的性格也太过于强势了些。

  刘邦对她的感情很深,拿她也没办法。”

  李世民听了之后,微微颔首:“朕现在担心的是,承乾的心地太过善良,性格上似乎有些柔弱。

  朕担心他会像扶苏和刘盈那样,走他们的老路。

  慕容孝隽曾经带领兵马侵扰我们大唐的边境,杀死了大唐许多子民,掠夺了众多的财物。

  此次,他们趁着高阳公主即将大婚之机,混进了长安城。

  恰巧他们被承乾所捉,依照朕的意思,将他们全部诛杀也就算了。

  可是,承乾却苦苦地替他们求情,说什么要把他们送回吐吐谷浑,和吐谷浑再做一次谈判,企图让伏允可汗臣服于大唐,你说他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过简单了?

  他的性格是不是柔弱了些?”

  魏征沉思了半晌,缓缓道:“微臣以为太子考虑问题,很全面,并没有什么过错。

  当初,刘邦和陆贾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刘邦说,老子并不需要那些儒生,不需要那些文人,老子是在马上得天下的。

  陆贾就说,你能马上得天下,难道能马上治天下吗?

  这里就涉及治国理念的问题。

  当初,天下诸侯割据,陛下讨伐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和窦建德等人的时候,必须要采取铁腕措施,将他们斩尽诛绝。

  如今,天下已经平定了,咱们要降服大唐周边诸国,就得恩威并用。

  去年,我们已经灭了东突厥,这就是立威,借着这个威势,所以,太子和越王才能招降党项。

  如果太子通过这次的事情能让吐谷浑彻底降服大唐的话,那么,岂不是要少死很多人吗?

  而且,吐谷浑的内部也分为两种势力,以慕容顺为代表的那股势力是要降服大唐的,只是天柱王那个人非常顽固,一心要与大唐对抗。

  如果太子所采用的策略得当的话,是完全有可能让吐谷浑臣服于我们大唐的。

  所以,微臣认为太子的想法并没有过错,完全可以一试。

  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再兴兵讨伐吐谷浑,那么,到那时吐谷浑也是没理。

  我们就会出师有名。

  所以,太子的性格并非仁弱,他和扶苏、刘盈不一样,这是一种策略。”

  经过魏征的分析,李世民也觉得他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李世民翻阅着手里那本他最爱读的《群书治要》,然后说:“承乾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著书立说这一块有点欠缺。

  泰儿读书甚多,所以,朕让他编撰了《括地志》,而且,《括地志》这本书的前面几卷,朕已经看了,编写得相当不错,内容十分详实。

  承乾在这方面就不行了,如果他能像李泰那样,编纂出一本书出来的话,最起码说明他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解的人。”

  魏征听到这里,微微一笑:“想当年,诸葛亮在隆中时,读书观其大略,意思就是不寻章摘句,不抠字眼,而是抓住了要领。

  晋朝的陶渊明也说,喜读书,不求甚解。

  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

  这才叫会读书,而不是做一个书呆子。

  太子将来是要做皇帝的,他的主要任务是治国,并不是做学问,就像曹操选世子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文章写得特别好的曹植,却选曹丕做自己的继承人呢?

  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陛下不必苛求这一点,会写文章的人不一定会治国,会治国的人也不一定非得文章写得多么好呀。”

  闻言,李世民心想这牛鼻子老道说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说什么都有理,不过,他说的好像也有几分道理。

  恰巧此时,李承乾来了,跪伏在地上,口称:“父皇!”

  李世民低头看了看他:“起来吧!”

  “诺!”李承乾站起身来,又向魏征行了师礼,态度恭敬。

  魏征也以礼相还。

  “朕问你,最近在做些什么?”

  “启禀父皇,儿臣正在撰写一部书。”李承乾神态自若。

  “哦,你也在著书立说。”

  “是的,最近儿臣读了《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有感而发,所以,打算自己写一本。”

  李世民微微颔首:“你的这个想法倒是不错,那么,你写的叫什么书!”

  “儿臣撰写的书叫《资治通鉴》。”

  “是吗?这个书名倒是不错,写了多少了?”

  “已经写了十卷,这是前面的两卷。”李承乾说着从怀里掏出两卷书来。

  “拿给朕看。”

  李承乾把那两卷书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打开第一卷观看,读了开头,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资治通鉴》开篇从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写起,说的是关于三家分晋的那段历史,以及关于礼法的问题。

  李世民越读越觉得好,爱不释手。

  他把第一卷看完了之后,递给了魏征。

  魏征打开观看,也是频频点头。

  魏征笑道:“刚刚陛下还在和微臣探讨太子没有著书立说的问题,没想到你这是闷头干大事啊。

  据微臣来看,这部书已经可以和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了,无论是文笔,还是见解都堪上乘。”

  李承乾心想虽然这部书的是司马光所编纂的,但是,其中也掺杂了自己许多的观点在里面:“老师谬赞了。”

  李世民称赞道:“这本书的确很好,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智伯的实力那么雄厚,为什么晋最终会灭亡,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

  如果不是那样的话,秦国怎么能够一统天下呢?

  晋国就在秦国的东边。

  晋国若是强大的话,秦国是无法东向的。

  晋国的实力原本是最强的,所处的位置也是天下之腹,晋国原本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却由于智伯的狂妄、贪婪,不会使用人才,也不识人等原因,最终,导致晋国的灭亡。

  这里面谈到了礼法的问题,天下的形势就是这样,做君主的要遵守君主的礼节,做臣子,要遵守做臣子的礼仪。

  周天子首先破坏了礼法的规矩,这也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啊!”

  李承乾再次施礼:“父皇所言极是。

  因此,儿臣认为之所以后来天下会大乱,其根源就在于三家分晋。

  如果周天子自己遵守礼的制度,那么天下的秩序便不会乱;

  如果晋没有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那么,就不会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也就没有秦一统六国这些事了。

  有那么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刘邦原是一泗水亭长,手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经过七年的奋斗,最终,刘邦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一切的根源,难道不是因为三家分晋所致吗?

  因此,儿臣以为编撰这部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清历史,可以学习前人治国的经验,吸取那些失败的教训,从而能使得大唐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李世民今日心情高兴:“承乾,你说得很好,那么,你在东宫那边是不是要成立一个馆,你可以招纳一些士人,帮着你一起撰写此书。”

  闻言,李承乾当即跪伏于地,口中说道:“父皇,儿臣打算成立崇文馆,其目的就是为了保管东宫的图书、典籍,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经学,同时,搜集各种史料,更加详实地编撰《资治通鉴》。”

  “好,朕准奏!你这边成立崇文馆,所需的经费,回头朕拨给你。”

  “谢父皇!”

  “你还有别的要求吗?”

  “没有了。”

  “还有一件事,朕要和你商量一下。”

  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口中所说的是什么事。

  “请父皇示下!”

  “你已经行了冠礼,按照规矩,应当给你选一名太子妃了,你母后的意思是要让秘书丞苏亶的长女苏婉做你的太子妃,你可愿意?”

  “这——,儿臣以为,儿臣的年龄还小,现在正是求学的黄金时间,而且,目前正在编撰《资治通鉴》这部书,每天还要批阅奏章,这事儿能不能再缓一缓?”

  李世民听了,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是太子,没有太子妃怎么能行呢?

  朕也听说了苏婉姑娘非常贤淑,知书达理,聪明过人,饱读诗书,她不是能背出《韩非子》那本书吗?

  这样的记忆力谁能做得到呢?

  她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才女了,而且苏亶为人低调、谦恭,从来不显山露水,对朝廷也是忠心耿耿,因此,这件事我和你的母后商量过了,一致认为苏婉是太子妃的不二人选。

  这件事,最近你们就把亲定了吧。”

  李承乾见他父皇说得那么肯定,也不必再推辞了。

首节 上一节 114/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