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重视沈一贯,还是暗示他你要不就快点走?
“有本早奏!”鸿胪寺官眼见冷场,顿时开口提醒。
“咳……”吏部尚书李戴眼见申时行、王锡爵都没开口,先站了出来,“臣李戴,忝任吏部尚书已三年。今益觉神朽体衰,难以久任。盼陛下怜臣老弱,早拟廷推,准臣办好考功及新科进士授职后便得还居故里。”
大家果然心里一咯噔,忍不住瞧向了皇帝。
第107章 反万历化,君勤臣怠
新朝第一件当廷奏议的事是大天官请辞,不合适吧?
但其实这种状态众人都很熟悉。
首辅病遁,天官请辞,泰昌朝的暗流已经有难以遮掩的势头。
每每这样的时刻,请辞之人都极多。
可李戴在朝会上当面请辞而非通过奏疏请辞,分量也着实够重了。
“大天官如今虚岁才六十五,朕也不见卿有体弱之象,何以请辞?”
李戴也不管别的,跪下恳请:“万历二十六年,太上皇帝怒吏部,贬黜诸郎二十二人。时吏部尚书蔡国珍致仕,廷推代者七人,臣居末,本非才高望重。忝任三年,谨守新令,幸无罪过。然此回考功天下,补选缺员,臣才惊觉才干不堪重任,羞愧难当。勉力支撑,更是日益体虚,陛下明鉴,还盼陛下恩准。”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说得这么一无是处,李戴也是破罐子破摔了。
申时行忍不住开了口:“仁夫何必如此自谦?若是考功补员有何难处,直言便是。陛下早有谕旨,朝会上尽可畅所欲言。”
李戴只是摇头:“残躯已不堪重负,还盼陛下垂怜。”
朱常洛看着他,沉默了一会才开口:“卿是说,将廷推纳入日程,吏部仍旧会先把考功补员和新进授职一事办好?”
“是,臣不敢为陛下添忧,只是实在惭愧不已。诸官考功,自有上官、臣僚公评;诸员补任,京官要员自有廷推、部推成例,咸听上裁。在外府佐及州县正、佐官,亦是掣签选任。这些事,臣还是能办好的。”
朱常洛听出来了:我一个都不得罪,一个锅都不背。
王锡爵却挑了挑眉:“大天官莫非是意指内阁阻挠部权?若这些事能办好,此后吏部更有何事难办?”
大家听得暗暗点头:没错,吏部现在不就只是这些事?即便京察,也不是吏部一家承担主持,都察院也会参与的。
怎么看怎么像是希望皇帝出面,让吏部“重铸昔日荣光”。
毕竟后面可能年年都有那勤职奖廉银了,而且今年钞关、市舶司、商税的成败也与吏治有关系。
啥叫诸官考功自有上官、臣僚公评?吏部只是做文书工作呗,考功司形容虚设!
本来议题众多的朝会就这么离奇展开,李戴仍是一副诚心求去的模样,却也不反驳王锡爵。
朱常洛很轻松地把皮球踢回去:“既然是后面的事,何须现在提出来?大天官既然已出班,不如就先议一议辽东抚按人选的事吧。”
李戴这才先站了起来,开始了漫长的发言。
一众文臣不由得愕然。
按旧制,地方巡抚和巡按都属于都察院体系,巡按还明确位于十三道监察御史之列,巡抚则非都察院常职。
一般来说,巡按品级低一点,巡抚则可能从正四品至正二品不等。
巡抚更加位高权重,职责广泛,涉及地方治理之诸多方面,徭役、里甲、钱粮等皆可由巡抚统筹;而奸弊纠正、重案审决、冤刑昭雪、官吏选拔、功赏记录则由巡按专责,巡抚无权干涉。
但他们的选拔,巡按需经吏部审批并需都察院认可。而巡抚,则可直接由吏部决定。
此刻李戴几乎把他那边认为可以担任这辽东巡抚、巡按职位的名单、履历全部念了一遍。其中已经完成考功的,都是京官,地方官里只有北直隶、山西、河北等近一些的地方完成了。
众人在正月十五天没亮的寒风之中听得瑟瑟发抖:你个老不羞,就差当廷拿个竹筒出来准备抽签了是吧?
按如今官场上最可能的升迁路径,最有可能升任监察御史的,包含了整个大明的知县、各府推官,这个名单有多大?
朱常洛越听眉头越紧皱。
这么快就已经以罢工、怠工相威胁了?反万历化了是吧?
又或者真要大刀阔斧、全力压制内阁、把诸多大权都还给六部才会有人有忠心和勇气来用事?
王锡爵实在听不下去了:“大天官部议就没拿出个正陪名单吗?哪怕陪者多一点。”
李戴只是冷冷说道:“吏部诸曹郎官缺员亦多,不便部议。吏部诸曹郎官缺员,按例也该由九卿推举,尚书不得自择其属。”
“那仁夫奏请先行推举补了吏部缺员便是。”
“考功未毕,那便主要是从在京六部诸衙中推举了。臣这里也有如今在职可选之名册,陛下容禀……”
众人听得有些绝望,难道便在这件事上一直说到天亮?
你还说自己体虚!寒风之中,你已经站着念名单念了快两刻钟了!
朱常洛耐心地等他念完了,这才长长叹了一口气:“自去岁十二月初一便安排了考功补员一事,到今日一个半月过去了,仍只能先补吏部诸员,而后吏部再部议拿出名单?申阁老,京内京外百官翘首以盼,内阁便没有多催办此事?”
申时行也不含糊,出班就说:“此次缺员众多,补员之后便更有为数过千之改任。吏部确实事繁,臣等也不得不慎。”
朱常洛看着他们。
泰昌元年伊始,安静了一月有余的百官们终于拿出了这个办法。
不明着对抗,但事事按照流程和如今的规矩走,皮球可以推来推去。
若因此京营整训不便推进、开源之策不好落实、考功补任久久未能结束导致地方官耐心渐失,那么斥责重臣不敢用事也毫无益处。
说不定个个都因为在酝酿的改革风暴而盼着离开漩涡中心。
不是谁都想做皇帝信重、要与天下官绅为敌的权臣的。
所以沈一贯病遁了,李戴开口就请辞。
朱常洛也可以直接点选,那自然没问题。
但那就会让一些人没经过正常程序,属于殊恩拔擢。做得好是应当的,稍有差错,便会成为“幸臣”、“佞臣”。
挡了别人的路异常升迁,皇帝越过正规流程任用的人在体制里便大多是异类。
申时行先“体谅”了一下吏部,看到皇帝沉默不语之后又说道:“辽东边镇事重,大天官既已有可选之人,臣便先举荐二人。边镇巡抚,事务艰繁更甚于诸省府。臣奏请迁河南巡抚李汝华巡抚辽东,起复万历十七年进士袁可立巡按辽东。”
朱常洛看向了申时行,这是他表现出来的忠诚和体贴了。
毕竟去年有过让他们也去信请袁可立的事。
现在有臣子先站出来举荐,事情便进入正轨。
申时行能举荐,其他人自然也能推举,无非最后由皇帝点选而已。
朱常洛默默听他们提到一些名字,比如也有人提到了在保定府做推官的熊廷弼,去年旱灾中他表现出色,被北直隶两巡抚之一、从临时暂设的天津巡抚又改为保定巡抚的汪应蛟赞为推官第一。
他记得汪应蛟这个名字,去年夏天里他还上奏抗旱之事,提了两个建议:一是禁绝打旱骨桩的风俗,二罢矿监税使。
现在竟又听到他推崇熊廷弼。
等够资格推举要员的人都发言完了,朱常洛直接点了点头:“能得卿等推举,想来都是贤臣。辽东抚按便从申阁老所荐,科道言官既然向来多由知县、推官升任,兵科都给事中如今正缺员,便先由左、右给事中挨次递补,再补熊廷弼为兵科右给事中,再其余人……”
李戴也傻了眼,现在又换成皇帝一口气念了很久。
第一,他竟然当廷记住了刚才被人推举的那么多人和位置。
第二,他一口气当场拍板补了许多科道言官和吏部郎官。
第三,这是不是做给他这个吏部尚书看的?
他呆住了,不少朝堂重臣也都呆住了。
乱哄哄的荐举结束,不等各科、各道言官先议出一个正陪来就直接点选了?
说不上来错处,毕竟缺得不少,皇帝也都是从他们荐举的人里点选的人。
可是……那可是科道言官啊!
多少地方知县、佐官翘首以盼的科道言官啊!
第108章 拔擢新进,甩手开摆
谁能不明白?
这些科道言官缺额背后不知包含了多少人的请托,意味着多少人在朝堂里的话语权将孰重孰轻?
事关多少人此生仕途止步何处?
朱常洛看着他们,心中波澜不惊。
对他来说,研究一下大明官员升迁路径图谱又是什么难事?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官场升迁潜规则。
科道言官就是如今大明官场的升迁关键。
恰好如今这些京官里,科道言官在过去的万历朝是“革职重灾区”,缺员未补也最多。
一开始,六科的言官就很多。
除每科都有的正七品都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外,各科还有数目不等的从七品给事中。
万历九年,除了吏科、工科保留了原本四个普通给事中名额,户科和刑科都由八人减为四人,兵科由十人减少为五人,礼科由六人减少为两人。
都察院那边的御史们,则是随着明朝中后期督抚按渐渐增多,人数也不少。
朱常洛这算是一口气提拔了不少地方知县、府州佐官到了科道言官这个快车道当中。
地方知县、府州佐官的品级虽然都高于给事中,但他们全都眼巴巴地想来做这七品科道官。
国初时,【极重郎署,凡御史,九年称职者始升为主事。】
那个时候六部官员是极显要的职位。
而到了如今,六部郎官的地位境遇已经大不如前了,甚至新科进士选个正六品的六部主事还不如外放知县。
随着大明渐趋保守,朝堂文臣权威越来越大,科道言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关键。在天顺年间、成化早期,给事中、监察御史多从新科进士中选任,那也是每一届阁臣公卿提拔新进、培植门生党羽最好的机会。
但成化年间,宪宗重视地方官员,决定以第三甲进士充任,一开始进士们并不买账。
于是宪宗将知县、推官作为科道官的重要来源,这样一来,很多新科进士又乐于外任推官、知县了。
【自考选法兴,台省二地,非评博中行及外知、推不得入,于是外吏骤重,而就中邑令,尤为人所乐就,盖宦橐之入,可以结交要路,取誉上官。】
因为在大明官场,有两个官职可谓大型升迁中转站。一个是科道言官这个整体,一个是各省按察副使。
做过了按察副使,那么接下来便可做一省布政使司左右参政,下一步就可能是按察使、布政使,正式进入封疆大吏、朝廷要员的序列。布政使的后面三步,通常是都察院副都御使、六部侍郎、尚书。
但在做按察副使之前,通向按察副使的道路就多了。
这么多路里面,正六品的六部主事可以外放到地方做按察佥事,外放前也许还要经过员外郎这一步。又或者一直熬到郎中再外放,那么不论是先去做知府,还是去做布政使司参议,后面大多要经历按察副使这个位置。
地方官里,知县和府县里的佐官慢慢熬,也许能熬到知府这个位置。但知府的升迁,也基本上大多都要经过同样是正四品的按察副使这一步,极少一步到位直接做布政使司参政。
按大明的规矩,三年一考,九年考满必定动一动却大可能平调。如果朝中无人、按部就班,得要多久才熬到按察副使?
这个时候科道言官的优势就出来了:科道言官只用做到都给事中,外放时就可以一步到位做地方布政使司左右参政,又或者转到都察院、太仆寺、太常寺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做到都察院副都御使,而后便可瞄准那些侍郎、尚书职位。
也就是说,科道言官只用在轮转速度极快的有限几个人里竞争,在京城大佬云集的地方获得支持,就能有效越过按察副使这道门槛。
你就说香不香吧。
这就是科道言官虽然品级低、风险大,但人人都想来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