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确实是“卿等有何疑虑”几个字,就像那天晚上看到的一样,不是用朱笔写的,是用手指写的。
不像那天那么潦草了,但笔法是皇帝以前御札和朱批的笔法。
朱常洛又转身往北面行了行礼,然后坐了下来,笑容和煦:“坐下来说,都坐下。总要知道列位重臣的疑虑在哪里,父皇才好圣断。”
沈一贯默默起身,缓缓坐下,看着田义回去的背影。
已经跟他说过,但太子现在明知故问,那就是不认同他的说法。
而摆在沈一贯面前的问题是:到底只是太后和太子不认同他的说法,还是皇帝当真不认同他的说法?
这祖孙三代之间,那一天一夜宫禁之中的真实隐秘,他们当夜既然选择了顺水推舟,如今难道要不顾嗣君的颜面、违抗太子恭代听议的圣旨、坚持到皇帝面前当面商议?
现在当然可以说出疑虑在哪,但焉知没有第二份手谕?
“沈阁老?大宗伯?大司寇?”朱常洛谦虚地问出口,“是三位有什么疑虑吗?孤代父皇听着。”
田义绷住嘴角,陈矩一脸理所当然,成敬的眼神很玩味。
原来太子殿下是这样准备的。
而听太子单独地点出他们三人,徐文璧偷偷看了一眼朱常洛,再偷偷去看沈一贯的表情。
有点意思……
第54章 见招拆招
一个手谕,阁臣和九卿中出了三个典型。
是对太子的法统正当性有什么怀疑?
如果没有,那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不妨把话说明白些。
“世用,礼部的疑虑在哪里?”
余继登闻言看了看沈一贯,心中暗骂。
“……太子殿下容禀。”他站了起来弯腰,“其一,禅位之仪,陛下龙体有恙,却是需要御驾亲临的。其二,如今三殿三门尚未重建,大典于何处举行?其三,禅位诏书,陛下因何故禅大位于太子殿下,这措辞臣等不敢擅拟。其四,既尊陛下为太上皇帝,那么加什么尊号为宜?其五……”
余继登倒是滔滔不绝,一连说了十五条“疑虑”。
然后看向了沈一贯:“不知沈阁老还有什么补充?”
“大宗伯老成持重,虑事周全,已尽言难处,殿下明鉴。”
沈一贯对余继登的夸赞和推崇之语落在众人耳中,都知道这才是重点。
是想把余继登拉入内阁,一起与申时行、王锡爵对抗吗?
朱常洛看着萧大亨:既然已尽言难处,只怕萧大亨也不用再为难发言了。
但朱常洛还是问道:“大司寇管刑部,不知还有什么补充?”
“……臣尝兼理兵部,于礼制上自无大宗伯精熟。沈阁老所言极是,臣没什么要补充的了。”
田乐担任兵部尚书不久,现在心里觉得十分有趣。
太子那么问,像是在说你管刑部的,怎么也对大典有疑虑?
萧大亨就回答我能力强,还曾兼理兵部事务。礼制上也略懂,只是没余继登精熟罢了。
他看着太子,不知道太子听不听得出来这三人的诉求:余继登入阁,已经担任刑部尚书六年的萧大亨挪到六部之中排更前面的礼部去。
明年礼部要主持会试的。
之前郑氏里外勾结夺储一案,萧大亨在三法司会审诸多牵连官员时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本以为能够排挤一些异己,没想到宫里的旨意是“恩赦”、“积德”。
这次不能占据个重要位置,兴许后面就会有人从他管的刑名方面找些漏洞攻击他了。
而礼部尚书还主管天下文教,哪家没有子弟要考举上进?
在众人的目光中,朱常洛点了点头:“共十五点疑虑……不知沈阁老、大宗伯和大司寇能不能呈个题本,列明这些疑虑,孤好向父皇面呈圣断?”
听上去是个没主意的太子,田乐则更乐了。
明文题本,这三人会写吗?
张维贤是不懂的,他只见陈矩上前了一步对太子行了礼,用低沉嘶哑的声音说道:“奴婢已经记下了,却不需三位大臣具本呈请圣断。否则抄报六科,恐有重臣不能用事之讥。”
“……是孤考虑不周。”朱常洛诚恳“认错”,然后看向田义,“有这方面的问题?”
田义看着沈一贯和余继登,眼神中有些揶揄,说出口的话却很明白:“此前旨意明白,令礼部遵行。沈阁老,大宗伯,大司寇,有疑虑那是自然之事。然则是不是应当先呈入宫中,妥当与否再请圣裁?这十五条疑虑,都是礼部该把建议先拿了的。既显大典庄重,又考虑到陛下龙体,正该群臣为君父解忧。加哪些尊号,受哪些人朝贺,若是诸事都怕不妥,莫非要让司礼监先办了礼部该办的事?”
张维贤这下子懂了:原来是礼部不肯办事,没用啊!
余继登心头窝火,硬着头皮说道:“只是陛下骤染风疾,朝野颇有议论。禅位大典,更是从无先例,臣不得不谨慎。”
沈一贯听他这么说,心中一沉:坏了。
果然,朱常洛又“疑惑”地看了看陈矩和成敬:“父皇骤染风疾,朝野有什么议论吗?”
“奴婢不曾得报。”陈矩先回了话,然后看向余继登,“大宗伯慎言!诏旨颁行以来,臣民既悲陛下忧病,亦喜国本已定。不知道大宗伯听说的是什么议论?”
“只是议论大典仪制将如何拟定罢了。禅位并登基,开国以来尚属首例。礼部处众望之中,谨慎不已。”沈一贯连忙解围,“田公公所言也极有道理,殿下,臣等本当排除万难,为君父解忧。只是申、王二公尚未抵京,臣与大宗伯也深恐所拟不当。申、王二公辅国多年,臣也想等他们来后一同商议,如此也不至有专断之非议。”
“专断非议?”朱常洛又“疑惑”了,“不是父皇圣断吗?”
“殿下明鉴,自是陛下圣断。然赵阁老已致仕还乡,内阁暂只臣一人。诸事票拟,若只是臣一己之见,终究难免专断攻讦。”
他解释这专断不是决定权的专断,而是建议权的专断。
但话被他说到这里,其实意图已经相当明显了:如果想让大典的准备进度快一些,那就最好在申时行、王锡爵二人抵京前再补一人入阁,那样的话沈一贯就没有专断之嫌了。
“原来如此。”
朱常洛“恍然大悟”,脸有愁容:“那该怎么办好?申阁老、王阁老年迈,路途遥远,抵京恐怕要到十月了。沈阁老,若只是专断之嫌,今日众臣都在这,不如就一起商议,联名题请吧?如此一来,总该没了专断之嫌吧?”
沈一贯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这样提议。
礼部专管的事情让其他人也掺和进来?
“殿下,这不合规制……”沈一贯连忙开口。
“是吗?”朱常洛扮演着并不太懂的形象,犹豫了一下看向田义,“大宗伯说尚无先例,如今父皇和皇祖母又盼着孤早些登基,让国事不因父皇龙体有恙而耽搁,父皇也能安心养病。要不,去父皇和皇祖母那边面呈一下,看是不是能特例特办,今天就把这些疑虑都商议妥了?”
田义绷着嘴角弯腰行礼:“臣这就去。”
从文华殿到慈宁宫,来回一趟要不了多少时间。
文华殿内,这段时间里也并不沉默。
谦虚好学的太子殿下趁这段时间向他们亲切地请教着国事,是一派勉力接过重担却又储备不足的模样。
沈一贯心不在焉,只是随口应答。
殿下,当皇帝其实不用了解得这么细,还有群臣呢。
可是刚才又是他们“不想在大典安排上背责任”。
再说了,嗣君了解国事又有什么问题?
沈一贯时不时地打量着朱常洛,心里琢磨他这有些憨的模样到底是不是装的?
几轮应对下来,恐怕当真要“奉旨”直接当场商议了。
他至少不傻,转眼想到了堵他“专断之嫌”这个理由的法子。
果然,过不了多久田义就回来了。
“陛下准殿下之请。圣母皇太后懿旨:陛下龙体有恙难以视事,亟待静养。国事纷繁,宜早行大典。公卿俱在,就当是廷议,早些把诸事都安排好吧!”
“……臣等谨遵懿旨。”
局面改变,朱常洛表示很欣慰:“那就开始吧。”
而这个时候,余继登则有些扭捏地从朝服大袖里拿出了三个折本:“臣虽有不少疑虑,但总不能因犹疑便不任事。这仪注及诏书,臣已先行拟了个草本。既然要廷议,不如便请殿下以此为根基,诸位也都看看妥不妥。”
朱常洛“喜上眉梢”:“甚好!”
陈矩很明显地对余继登露出了一个不满表情。
要不要脸?
第55章 熬老头,哄萌新
情形很明显。
这老登!
明明已经准备了,就是不拿出来。
现在不得不当场廷议,这才拿出来想掌握主动权。
这草稿很厚,现在也来不及抄录许多份分给每个人看,田义自然是先呈给朱常洛看。
仪注上的内容十分详细,从流程安排,到具体的陈设布置所用各种器物多少,再到相应赞词和群臣、观礼宾客站位,朱常洛得看很久。
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沈一贯和余继登、萧大亨显得很有耐心。
朱常洛有点意识到了:这也是在观察他的阅读能力底子吧?
仪注还好,禅位和诏书里的用词和语句,那可并不容易看懂、明白其中的一些特别含义。
朱常洛又体会到沈一贯设计这一次当面呈禀的另一层用意:还未正式登基,嗣君已经召见他们这些重臣这么长时间。
在外朝其他臣子看来,他们的地位稳固,新君登基后大概率不会对这些公卿重臣大动干戈。
申时行和王锡爵到岗后的朝堂格局会怎么变化还不知道,但这些人还是有共同利益的。
如果朱常洛自己提不出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意见,沈一贯三人之外的人也不见得会在某些方面提出反对。
徐文璧他们不必指望,吉祥物罢了。
一边看一边想,朱常洛心里渐渐笑了起来:来这一套?我可太习惯文山会海了。
众臣当面,皇太子殿下抬起了头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你们都知道,孤进学得晚。且容孤先慢慢看,田义,奉茶。”
对付这一套,朱常洛只用使出极为朴实无华的一招:熬老头。
摆出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太子和嗣君身份,朱常洛先自己看了一遍,然后让田义再逐字逐句念一遍。
念完之后,再让与会众人逐一发表看法。
必须发言。
都是官居高位的,有没有自己的意见?
没有意见,可能是沈一贯的应声虫,可能是没什么才干。
大不了朱常洛还可以装作不懂某些辞句的意思,当面随机抽取一位幸运重臣请教学问。
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拖到了中午,廷议才进行到每个人都对大典流程各发表了一轮自己的看法。
“……已是正午了啊。暂休吧,让光禄寺准备些午膳过来。”
朱常洛极为“体恤”,站了起来:“既有草稿,孤也去向父皇和皇祖母面呈一下。趁这时间,再让文书房誊抄出十三份来吧,未时再继续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