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341节

  朱常洛接着对赵世卿他们说道:“道理要跟江南大族讲清楚。田地收成始终有限,粮食虽然必须保证要多产,但江南富余人力财力,从工从商还可盈利更多。北疆各族、朝鲜、将来的西域南洋,都要买大明好物。朝廷为他们开创新的财富机会,他们按律例政令来完税,这才是长久之计,眼界放开阔长远些。”

  “臣等谨记。”

  “去吧。等朕回京之后,明年就该颁旨地方改制了。这东都,将来承继南北货物流通,又要东向琉球、东瀛。江南士绅能看得长远的,就知道该抓住机会。”

  裁撤掉南直隶,但给出一个新的区域中心。

  这就是给江南洗牌。

  朱常洛再回南京就只是略作停留,主要是等诸多东西装船。

  借来的三千万两银子,借这个机会在江南采购的一批物资。

  南巡嘛,一路自然会让运河钞关为御驾让路,运力有所损失。既然如此,船队最好别空着。

  呆在南京的最后一天晚上又是赐宴,这次除了南京诸官,还有受邀来的江南士绅代表和耆老。

  次日临行前,成敬和李成梁都在码头上。

  礼毕之后,朱常洛本拟登船,忽然停下了脚步,转身走向他们二人。

  “保重身体,好好颐养。”朱常洛一一双手握着他们的手掌,“朕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来江南了,你们就肩负重担,不能轻离。”

  成敬的眼眶红了红,对皇帝这意外的举动十分感动。

  “老臣谨遵圣谕!”

  李成梁看着举止随和的皇帝,目光从他的眼睛上离开弯下了腰。

  “陛下一代圣君,臣岂不效死?”

  朱常洛闻言笑了笑:“盼用不上宁国公效死。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宁国公,成守备,江南就继续仰赖二位先镇守大局了。”

  说罢这才转身登船,留下身后再次拜倒山呼万岁的南京臣民。

  

  鞭炮齐鸣之中,御驾扬帆缓缓启程,沿着秦淮河准备入江。

  朱常洛站在外面,向岸上挥了挥手,随后继续凝视着南京城。

  这座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极高的地位,也有说不尽的故事。

  但现在,它代表的是这个大明里守旧的那些力量。

  朱常洛以天子之尊,携无上威望,准备先剥离它对这个大明的一些重要性。

  这一点无人能挡。以大明之大,断不容某个过于庞大而重要的地方势力不断拉扯着她前进的脚步。

  为此,他已经替江南考虑了很多,开辟了各种各样的出路。

  既有朝堂上出仕受拜为相的尊荣,又有坐上新时代工商大船的财富机会,更是直接免除了五府白粮这个压了苏松常嘉湖百姓二百余年的重担。

  他当然是仁君。

  朝鲜那边大杀大抄,潞王和朝鲜文武从那些本土大族手上挖出来的财富堪称惊人。与大明所谓的世家大族不同,也许仅仅曲阜孔家能与之相校。那些朝鲜世家大族,是真正在显位上盘踞了一代又一代,累积的财产实在过于庞大。

  这么一大笔财富,潞王和朝鲜文武从中拿出了六百万,其实确实是准备送给朱常洛的。

  但朱常洛并不需要像个守财奴一样拢着这些钱,而是要花出去。

  历朝历代经营新土,不就是因为苛刻,所终无法得到民心吗?

  释放生产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始终是不二法门。

  所以朱常洛决定回赠他们物资,并且把其中两块蛋糕分别给江南、北疆。

  船入大江,秋风渐寒。

  朱常洛默默地看着北方,两个儿子现在跑了过来。

  “父皇,怎么不回屋里?”

  王微在舱门口那边看二皇子抬头问皇帝。

  “担心爹着凉?”皇帝笑着问二皇子。

  “是啊,母妃说,江上风大。”

  “那你们还不回去?”皇帝继续笑着,“爹没事,在想一些事。”

  “什么事啊?”二皇子脱口而出,然后又捂住了嘴,“应该是国事,我不问了。由材,我们走!”

  说罢拉着三皇子又跑回来。

  王微赶紧迎上去:“当心脚下……”

  她比二皇子大不了几岁,但她现在暂充宫女。

  实则她只是服侍皇帝,因此伸手虚虚护了护,见两位皇子进了船舱、另有内臣和女官带去里面,她就继续站在船舱门口,默默看着皇帝的背影。

  他在想什么事呢?

  义兄陪在那边开了口:“陛下,江上确实风大,娘娘们担心陛下龙体,臣也想请陛下回去。思虑什么事,不必定要在此吧?”

  “有没有觉得比过去冷得更早了些?”朱常洛忽然问。

  刘若愚呆了呆,随后说道:“陛下这么一讲,这里还是江南……”

  “冬天来得是要早了些,回去之后问问博研院钦天监那边,看他们的记录如何。”朱常洛静静望着北面,“要抓紧时间了,从南洋方面也通过海贸备粮。”

  “……臣回头吩咐下去。”

  朱常洛点了点头挪动了脚步:“回去吧。”

  他是因为察觉到江风确实变凉了不少想到这个事的。

  大名鼎鼎的明末小冰河期,气候确实有变冷的征兆。到时候的灾害情况,北面各族的生存压力,都会让大明必须面对这个挑战。

  危机也是机遇,大明得做好准备才行。

  路过王微时,朱常洛看了看她:“脸都吹红了,你们也进来吧。”

  “是。”

  王微之前是冷,现在脸上倒微微一热。

  从扬州跟着皇帝一路去了广州,如今又快回到扬州地界了。

  这一程,她看到了扬州那个小院之外更广阔的天地。

  接下来,她又要往北面去,到北京,到紫禁城,最后到乾清宫。

  她的人生像是刚刚开始,而皇帝当然会是她注定的男人。

  在她刚刚有情窦的年纪,命运里无形的线就把她牵到了天子那一头。

  而一路见闻,如今天底下又有哪个比他更出色的男人呢?

第410章 凛冬将至

  整个泰昌九年、泰昌十年,皇帝似乎都只有年头年尾才在京城。

  但令人意味深长的是,这两年里京城都没出什么乱子。

  这固然是因为皇帝威望正隆,凭大战和殊恩连连得以进封受赏的军方紧紧簇拥着皇权,也有皇帝肯放权、肯拜相的原因。

  但所有人都知道,明年皇帝不会再出巡了。

  他又不是喜欢出去玩乐。泰昌九年去通辽,泰昌十年去南京广州,都有明确而重大的目的。

  叶向高当然担心他这个宰执第一年的成果不能让皇帝满意。

  这一年,他在北京执政,很少受到来自皇权的制约。既设了这个宰执,皇帝给了这个位置充分的尊重和权力。现在要迎御驾回京,便是他要“述职”的时刻。

  但是先“述职”、或者说“夸功”的,是枢密院和理藩院。

  方从哲虽然伴驾南巡,但军事和外交一体两面,朝鲜局势稳定下来、前来请封这个功劳注定在他身上。

  努尔哈赤的次子和第三子被擒来献俘御前,朝鲜使臣一同在北京城外迎驾,皇帝刚刚回到他忠诚的都城就有此等盛事,当然也出于叶向高的刻意安排。

  毕竟执政院及其余衙门对东北持续剿逆、官军再度入朝助潞王堪平外敌内乱也有后勤保障方面的功劳。

  时已腊月,天寒地冻。

  御驾是走陆路到北京城南郊的,船队留在了临清。

  走出马车,朱常洛把身上的大氅紧了紧,神情愈发严峻。

  这自然让叶向高心里有些打鼓。

  “恐怕都等了许久。天冷,从简,速速回城吧。”

  于是朱常洛只听了刘綎和沈有容简单汇报战果,分别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勉励几句,又和陶崇道、金景瑞等朝鲜使臣先见了见,然后就径直入城。

  代善和阿拜等这些女真俘虏,那便并不看,只是先带下去关押着。

  路上吩咐牛应元和田乐:“治安院和枢密院再分别遣些人,到后面接应宁国公。在临清时从船上再装车,一路上分兵护驾又要护送那笔银子。年关将近,消息自是瞒不住,虽然京畿不至于有这等胆大妄为之辈,但还是稳妥些。既替换漕营让他们回去忙漕务,也帮护驾军尽早把那些银子押运抵京。”

  田乐连忙说道:“旨意到后,人已经派出去了。为免惊驾,走的不是直道。臣已遣人去呈禀,不料陛下忽然下旨改道速归,路上应当是错过了御驾。”

  “原来如此。”朱常洛点了点头,“王安遣人报来,母后急病,这才改道兼程回来。”

  叶向高闻言心里松了松,赶紧说道:“太后娘娘急病?陛下纯孝,臣等惭愧,尚不知晓此事……”

  “这是朕的家事,卿等专心政务便好。宫里是通过都知监传递的消息,朕有过严令,后宫事不得随意宣扬,你们不必紧张。”

  说罢加快了脚步。

  朱常洛的生母王氏今年虚岁四十六,论年龄自然算不得很大。

  但她这先是做着卑微宫女,生下朱常洛之后又备受冷落、惊惶度日。朱常洛提前登基之后虽然享受了这十年尊荣,但她前半生受过的苦毕竟还是让她的健康状况落下了一些病根。

  这些年里大多是小病,而这一次急病让王安迅速报到行驾之中,情况当然有点严重。

  “今年入冬确实早了些,临清以北的运河竟又提早数日开始冻上。为防船队继续北上一耗民力破冰二损船只,这才在临清改为陆路。”朱常洛走到前方准备着的大辂跟前后,又转身对叶向高说,“气候转冷,执政院得提前做好准备了,备灾备荒。”

  “陛下思虑长远,臣记下了。”

  朱常洛点了点头:“有什么事,明天之后再说吧。”

  大辂以更快的速度入城,叶向高等人站在那里望着北面。

  “陛下不愿以后宫事牵扰朝堂,然我等臣子骤闻太后娘娘急病,焉能置若罔闻?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叶向高先开了口。

  “太医院置于执政院下医养院之中,叶相不曾听闻?”

  听到汪应蛟这个总御台谏大臣这么问,叶向高略显委屈:“诸位也知道,设诸相之后,我便奏请太医院中另设御医所,由司礼监择圣手,并博研院供奉一同侯用。御医所的事,我如何方便过问?”

  其他人就不说话了。

  皇帝对于医道也很重视。尤其是那望远镜制出来之后,皇帝又下令研制更好的器具,说是医道之中也要借助好工具格其道理。

  另一方面,皇帝放权了,如今八相若合在一起,相权不可谓不重。而太医院若都归执政院管,其间总有些敏感事。谁没个病?若将来落个什么嫌疑,如今一房七院如何自处?

  碰到这么个胸襟广阔的圣君,他们实在不愿意将来因为一点小问题成为这相权被收回的借口。

  于是借着精研医道顺便服务天家的理由,拜相之后叶向高就与他们商议一起奏请了设御医所的事。

  皇帝当然明白他们的用心,于是就答应了。

首节 上一节 341/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