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75节

  看客们自然意见不一。

  “已经都围住了,放回去作甚?这不是放虎归山吗?依我看,全赶到海里喂鱼去!”

  “陛下英明神武,你能想到的陛下想不到?”

  “哼!什么虎,我看是病猫扮的!你们听说了吗?边将其实老大不乐意了!那么多鞑子首级,得是多少军功!”

  “这么说是怕功多难赏?也不至于啊……”

  “什么不至于!这么长时间,从宣大到辽东,得花多少银子?我听说陛下一口气从鞑子那边要了这么多地来,就是只能用地来赏……”

  寻常百姓和士子们在各种场合高谈阔论,进贤院则紧锣密鼓地筹办着大典。

  献捷太庙、祭告天地社稷这是最基本的,另外御驾凯旋回京,这个迎接回紫禁城里的过程也要极尽隆重吧?

  丁点大刚刚懂事些的皇长子也成了主角之一。

  “你父皇在外奔波了这么久,多辛苦!他如此操劳,这越发稳固的江山社稷将来还不是要交到你……们手上?不可喊累!”

  皇后郭兰芝面前,不只有朱由检,还有朱由柱。

  两兄弟都穿得隆重,要勤加练习,毕竟要一同出城迎接他们的父亲。老三虽然也快三岁了,但还太小。

  皇太子没正式册立,所以郭兰芝不能把话说得很满。

  看着儿子,她满眼殷切:“就算天冷,也不能失仪!祝词定要背熟,开口不能颤,也不能哆嗦!你再背一遍给母后听。”

  “是!频闻塞外捷报传,吾皇擒贼复开边。四海蛮夷皆胆寒,九州万方齐叩拜……”

  长长的一篇感慨,辞句不工整,但托辞是皇长子亲作。

  当然有人润笔,所以要拿捏着分寸。儿子膜拜老子,皇长子聪慧大气,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宫里在做的准备不止如此,还有后宫的整饬打扫。

  去年皇帝出京巡视带了慎嫔,回来后她果然有了身孕,今年诞下了皇四子。

  今年皇帝再去蓟州镇、去锦州,可没有带后宫任何人。

  如今大胜归来,志得意满之余恐怕极为龙精虎猛,后宫自然在为承受雨露恩泽翘首以盼。

  这其中就有叶赫那拉氏,而且她是奉懿旨准备好。

  李太后的懿旨。

  捷报传入宫之后,李太后喜不自胜。

  此前虽然情势危急,但如今大败鞑子,拓地万里,这自然是大兴之兆!

  因此,她现在越发相信这冥冥之中的命数。

  皇帝是天命所归,故有菩萨托梦示警。这叶赫那拉氏自小就得了个“得之或兴天下或亡天下”的卜辞,现如今皇帝还只得了她一半就有如此功业,那当然得更进一步。

  没错,皇帝仍只是给了她一个名分,却不曾临幸她。

  “你好生告诉你兄长,叶赫部可不能再学那朵颜三卫!墙头草一般的,皇帝捉来就杀了!一心做大明藩屏,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叶赫部也享不尽的繁荣昌盛!”

  李太后又叮嘱着她,打量了一下之后说道:“毕竟是上了年纪,好好调养一下。斋戒沐浴,焚香礼佛。待皇帝回宫,用心伺候。”

  “是……”

  东哥现在也十分期待和震撼。

  努尔哈赤那狗贼竟然反了,听说官军已经出关进剿建州女真。

  她期待能听到努尔哈赤身死的消息。

  而现在这个期待既然寄托在了大明身上,皇帝当然就是她应该感激和报答的人。

  另外,对于能够这样战胜远比叶赫部强大的鞑靼汗庭的皇帝,她当然是敬畏、钦佩的。

  深宫里的她感受不到外间的暗流,在她的感知当中,大明似乎平平静静地就做到了这件事。

  外朝重臣之中,萧大亨、叶向高、李廷机和沈鲤则加紧整理着自己体系内的政务。

  阔别已久的朝会必定会召开,还有更小范围的会议。

  皇帝这一年的重心都放在军务上,民政方面这是一次集中的汇报。

  真要说起来,这一年才算是他们有了成色足够的宰相实权的一年。

  因为来往沟通不像之前那么及时,皇帝当然给了他们更大的处置权。

  给了权,如果交成绩的时候让皇帝感觉不够好,那么到底是不该给这么大的处置权,还是给的人不靠谱?

  现在四个人在奉天殿的明间里碰了头。

  “不消说,筹备个一两年,等建州女真和朝鲜女真的事也顺了,新政就该该推行了。”萧大亨看着沈鲤和李廷机,“你我三人都是年岁已高,陛下是用我们做恶人的,好让后继者免却一些攻讦和麻烦。”

  “萧督政这恶人怎么做?”沈鲤问了问。

  “我嘛,自然就是督赋税,该交的一点都不能少。犒赏要钱,新边要筑城筑堡,去开平、大宁、辽河套的路桥,迁民实边,新设官衙官员……”萧大亨摇着头,“还有征讨建州、朝鲜。天下官绅富商大户说我萧扒皮就萧扒皮,总之朝廷要钱,要粮。”

  “官绅富商大户……”沈鲤听出了他话里的用意。

  “都是明白人。如今厉行优免,地方允了多存留之后,相互勾结仍然巧借名目没厉行到位的有;士绅监察,依旧投献诡寄的隐田隐丁也有。施政院和户部不交一笔明账,没有岁入远超过去想象的一年,如何能让人觉得大明财计弊病颇多,如何改成陛下想要的那模样?”

  “那这次就要以官吏为重点了。”沈鲤眼神一凝,“当真可以?”

  “御台不是一直盼着吗?之前不行,现在可以了。”萧大亨笑了笑,“陛下统御有方,官军忠勇善战。如今陛下可是杀尽漠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啊!”

  叶向高闻言表情一僵。

  这是把陛下比太祖了。太祖皇帝原诗是: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太祖是从江南开始往北驱逐鞑虏开国创业的,杀的是江南百万兵,也是江南曾经支持张士诚、陈友谅的不知多少士族大家。

  但如今相同的都是武功、威望。

  萧大亨又看着李廷机:“大考、京察,都准备着吧。将来那么多位置,按陛下的性情自然都是能者上,出身却不会过于注重。能改过自新的,北疆是个好地方。罪大恶极的,挖了烂萝卜还得带出些泥来,干脆都发配实边。”

  

  在这紫禁城的中心,他们讨论的内容不知会酝酿成何等腥风血雨。

  但这确实出于现实需求。

  得胜归来的皇帝,本就盼着用这场大胜震慑天下。

  说穿了还是在内部继续改革的同时,不要出现紧迫的外忧。

  现在能有这等大胜,一举两得。

  以回京之后听闻国战之时两京诸省民政“乱象”为由,谁敢再抱侥幸?他已经有了太祖“苛待天下士绅”的基础威望和武德,但他毕竟赏罚分明、宽仁圣明。

  所以他委任的重臣们要给他创造这个条件。

  沈鲤沉默片刻,随后断然说道:“好!那老夫这便做好准备。今年自夏粮初收开始,就不知有多少人大肆宣扬什么乱世将至,囤粮居奇。淮扬百姓都被鼓噪得南逃江南,更不知有多少地方大族广蓄小民,说什么结寨自保以防万一。”

  这些事情是存在的,只不过在战局走向清晰之前,胜果没摘下之前,不好在内部也搞得更加紧张。

  如今,秋天已经过了。

  叶向高担心地说道:“虽说是杞人忧天了,但终究只能算是人心思危,不好做罪状。”

  “罪状?”沈鲤冷笑一声,“鉴察院手里多的是!只不过之前陛下压着,既不愿鉴察院乱了朝纲,也不愿引得官绅人人自危。但官风士风,没有一次腥风血雨可改不过来!萧督政说是时候了,叶中书担忧什么?”

  “……御书房只专职上传下达,那我就不多言了。”

  “李太宰,就以选任北疆新官为由,明年大考、京察!学籍监察,也以储才恩擢为由,开一次恩察!”

  叶向高低着头不说话。

  这恩……不好消受啊。

  他们各自做着准备,御驾则终于接近北京城。

  十二月十八,寒风凛冽,但永定门外气氛炽热。

  皇帝凯旋,自然该走正南,进了永定门后祭告天地山川。

  朱常洛出现在臣民面前,在山呼万岁之中又听了两个能自己走路的儿子的祝贺。

  他看着阔别数月的北京城,也看着像模像样的两个儿子,心里头高兴。

  他没再坐专门安排来的大辂,而是一边牵着一个。

  “走!让百姓们都看看,朕和朕的儿子们都生机勃发!”

  这是长长的一段路,朱常洛自然能走,朱由检也会咬着牙坚持走,朱由柱则恐怕走不了太久。

  天气也冷。

  所以祭告了天地山川之后,就变成了只是朱常洛牵着朱由检走,二柱子坐到车里去了。

  “累不累?”朱常洛问了一句。

  “不累!”朱由检记着母后的叮嘱,体态端正,任由冷风吹拂他稚嫩的脸庞。

  但父皇的手很暖和。

  “那就好。”朱常洛遥遥望着正阳门的城门楼,悠悠说道,“父皇打下了更大的疆域,你将来要比父皇更难。记住今天他们对父皇的颂拜,你将来,要立志得到更大更衷心的尊崇!”

  年幼的朱由检偏头仰望着直视前方的父亲,随后重重点了点头:“儿子记住了!”

  他们身后,跟随进城的大臣们自然都跟着走。

  好在皇帝走得并不快。

  像是想多享受一下臣民的拥戴和欢呼,又像是体贴一些老臣年迈。

  但这长长的一段路上,许多人也走出了一些感觉。

  恐怕……太老迈的臣子,将来不适合跟随一路了。

  而皇帝刻意这么做,恐怕是做给天下臣民看的:大明之主还年轻,后继也有人。

  如今功业,不过如日初升罢了。

第343章 换了人间

  回到乾清宫里坐下之后,尤其舒坦。

  此前数月的心神耗费,刚才一路的躯体疲惫,到此刻坐定于乾清宫就彻底进入了放松状态。

  已经去慈宁宫、仁寿宫见过她们,远游而归,报了平安就好,后面多的是团圆时间。

  现在是他和他的妃嫔、儿女们的团圆时间。

  只有嫔以上的来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则都在。

  老大也累了一路,这时仍带着弟弟妹妹们一同叩拜。

  其中,老四朱由杈和三女儿朱润芷都是不满一周岁,被他一左一右地抱一抱。

  孩子多了之后,取名渐渐随意。

  老朱家既然有这方面的祖制,朱常洛也懒得去破坏。他的儿子该是由字辈,最后一个字该木字旁。

  老大朱由检是特殊,老二朱由柱有点恶趣味,老三朱由材则是因为张居正的孙女学问素养颇高,到了老四……今年离京前忧心战事,随口就说了:老四叫杈,老五叫枝,老六叫梢……

  女儿们嘛,都是中间润字,而后草字头的字,也有许多可选。

首节 上一节 275/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