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52节

  只有自己人靠得住。

  当然了,那样一来,黄台吉、穆库什只怕是没活路了。

  但黄台吉是如今的“嫡子”,诸英和代善只怕也会乐见他殒命大明。

  何和礼思索了很久,然后还是吩咐了下去:“先去做好准备,把马喂饱,让南面防备宽甸六堡的人过来一半!”

  这盛夏时节,统门河下游也水声潺潺,入海处的两边波澜壮阔,浪花汹涌。

  努尔哈赤下了马,站在统门河的出海口静静望着东边。

  他已经在这里站了很久,一直在思考。

  这个决定很难做。

  一旦做出来了,就再也不能回头。要么建州女真被灭族,要么大明从此出不了山海关。

  他看着海,也想到了海。

  在山海关畔,大明战舰是给他们看的。

  只是告诉他,将来大明可以很容易经海路攻击朝鲜吗?

  如果能攻朝鲜,当然也能攻辽东。

  除非鞑靼能压得大明无暇东顾,让建州得到足够的时间。

  要想壮大到足以抗衡将来的汗庭和大明,他必须要足够多的能工巧匠。仅仅辽东那边的,恐怕还不够,还需要从朝鲜掳到足够多的阿哈。

  关键问题是,汗庭有那个能耐吗?

  努尔哈赤打败过九族联军,其中就有科尔沁的部族,他怀疑鞑靼人如今的战力。

  但他最忌惮的还是如今的明廷,如今那个皇帝和他的大臣们。

  这一步不能踏错。

  他想起东哥,这样一个一心想着置自己于死地的女人,大明皇帝把她带了回去,是不是也在等一个收拾建州的借口呢?

  至少多年来他努尔哈赤不敢得罪大明,一心整合着内部而已。

  “告诉何和礼。”他终于开了口,“不要乱动!至少先等西面的消息。让龚正陆告诉大明边臣,就说建州愿意出兵去帮大明合围汗庭大军。”

  努尔哈赤看着何和礼派来的人:“我们亲眼看到的局面才是真的。跟他说,先等两个月,等到快入冬。雪下来的时候,就要有个结果了。到时候,我自会回去主持大局!”

  这也许是个绝好的机会,又也许是个巨大的陷阱。

  他想了想之后又说道:“千方百计打听李成梁的消息。这样的大战,大明如果不用他,那就是最大的疏漏!”

  从宣大到辽东,如此大的行动,大明皇帝整训了多年的京营用在了哪里?只是稳守北京城吗?

  努尔哈赤想着那个年轻而霸道的皇帝,心里表示怀疑。

第317章 他的野心人尽皆知

  朝鲜之役时,努尔哈赤说愿意出兵帮助大明,报效皇朝。

  如今,努尔哈赤又说愿意出兵帮助大明,围剿汗庭大军。

  消息到了北京城,朱常洛自然找来了田乐、邢阶。

  “他这是什么意思?”朱常洛直奔主题。

  田乐看向了邢阶。

  “在臣看来,这一回他是试探。”

  “试探大明需不需要帮忙?”

  邢阶摇了摇头:“试探陛下想不想荡平建州。”

  朱常洛低着头想了想,随后还是开口请教:“搢伯详述之。”

  邢阶点了点头:“先从昔年朝鲜之役说起。那时候建州奏请为仆兵入朝征讨倭贼,用意有三。一是表忠心,若大明不允,也总要嘉赏几句。往后贡贸时,能多得些好处。其二,他确实想派兵入朝。虽然当时与海西诸部纷争已起,他不能尽出建州精兵。可正因他已意欲一统女真各部,才更加需要入朝征讨。”

  “为什么?”

  “兵甲,巧匠,奴仆。”邢阶言简意赅。

  朱常洛回过味来。

  在当时的贡贸政策下,铁器等战略物资至少明面上是管控的。

  在建州周围,除了大明之外,也就只有朝鲜是“科技水平”相对高一些的。

  另外,倭寇有口碑不错的倭刀,甚至有一些火绳枪。

  对建州来说,跟着大明一起作战不是单独面对强敌,他真正的目的大概是过去捡好处,只不过要付出一些代价来得到好处。

  “还有吗?”

  “还有一点便是早有侵夺朝鲜之心。”邢阶坦然说道,“那时辽东都司报至朝廷,说努尔哈赤有马兵三四万,步兵四五万,皆精勇惯战。情愿拣选精兵,待严冬兵合,即便渡江征杀倭奴。兵力虽有夸大,但那时他趁朝鲜人心惶惶,从东渡过统门河攻下咸镜道、全罗道等地,只怕也不是不能够。”

  田乐表示同意:“昔年先帝及众臣其实并无不可。虽不会夺朝鲜之地赏之,但他若肯出力,其时东征受挫,用他也行,好处自然不会少。倒是朝鲜惧之如虎,屡派使臣劝阻。”

  “如果不是知道他本就有野心,也不会像如今这么谋划。”朱常洛问邢阶,“搢伯先从朝鲜之役说起,如今这次呢?”

  “一以贯之,他只是把野心压下去了,但却难以根除。”邢阶很肯定地说,“臣昔年入朝讨倭,与朝鲜君臣都熟识。前些年臣心有顾虑,不认为陛下要归化朝鲜是好法子,便是因为朝鲜已自成体统千百年,此事难之又难。但若朝鲜先是几乎被倭贼伐灭,又有叛军四起,再遭女真荼毒,那倒是有了亡国之象,这是良机。”

  朱常洛隐隐把握到他的思路:“只不过女真荼毒,是人为?”

  “不错。”邢阶说道,“努尔哈赤已经出兵朝鲜,建州所余兵力还有多少?大明若要他相助,一则说明辽东兵力不足,二是不体谅他还要守卫建州,三则担忧大明许以西辽河之地、实则许建州予叶赫。若大明许建州瓜分朝鲜是诈,而后则与朝鲜、叶赫部一同剿灭建州呢?”

  “……这倒是一种新见解。”

  “若臣是努尔哈赤,自当谨慎多疑。”邢阶说着,“朝鲜立国已久,大明这样便营造形势断其国祚,努尔哈赤不能不心寒。”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朱常洛,没有再多说下去。

  “你是说,这一点他也不信。”

  “至少不敢全信。况且,今日是朝鲜,他日焉知不会是建州?”邢阶把话题拉了回来,“总之,辽东边军已出近半,自宣大到辽河套处处在战,对建州来说未尝不是好时机。若对朝鲜道明实情,订立盟约,索要到了好处,未尝不会有他与朝鲜联手进逼辽东之事。”

  “那不要他相助,他就能相信朕会说到做到?”

  “他自然还是不敢全信,只不过辽东像是仍旧稳固,他至少仍会克制野心。”邢阶深深地看着皇帝,“相反,若要他出兵相助了,焉知所派精兵不会在恰当时候临阵倒戈,一举打在大明痛处?不要他相助,他也会少这个机会。”

  “朕明白了。”朱常洛点了点头,随后凝重地说道,“林丹深入,大明久久不能打退他,而后有山海关至锦州义州告急。另外,现在努尔哈赤在朝鲜还突然表这个好心,大概是汗庭与他联络上了,说不定随后科尔沁和败走的喀尔喀也会一同南下。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不会全力攻打朝鲜,恐怕会改变策略,保留实力,等待时机。”

  蓟州镇北面目前确实如此,至少要演一演戏。

  依托古北口北面的小十八盘等地利,至少也要尝试一下进攻林丹巴图尔的汗庭本部主力。

  

  这事李化龙在那里亲自负责,把握着分寸。

  而山海关还在紧闭着,从山海关到锦州的傍海道沿线仍在疏散百姓,避免后面的战略损失。

  在计划展开时,明军出边墙之后为了压制辽东关外各族,大明原定的计划是让李成梁露面。一来显示大明这次清扫外患的决心,二来震慑住努尔哈赤,让他必须依照大明的要求去做。

  但现在没露面的李成梁就起不到这个作用了,枢密院希望他继续隐匿在锦州东南面的葫芦套作为奇兵。

  朱常洛看着两人:“朕这种推断对不对?”

  “臣有一计。”田乐开了口。

  “讲!”

  田乐笑了起来:“大明硬夺了哈达、辉发、乌拉三部之地,臣若是努尔哈赤,也一定咽不下这口气。只不过大明势大,不得已而为之。现如今局面如此,大约各方都在等待时机。臣以为,不如从了他所请,让他派人来。”

  朱常洛微微一愣:“那不是会让辽东四面受敌?还给他临阵倒戈的机会?”

  “他临不了阵,倒不了戈。”田乐说着,“就让他的人去锦州协守。到了锦州之后,大战将起时把他们调去让宁远侯节制。另外,可宣旨南京,就说宁远侯早已奉旨南下,改任前军左都督。”

第318章 生出个未来

  邢阶也愣住了,过了一会感叹道:“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江南无须忧虑。反倒是,若边军之外另有人自海上或其余门路暗通外敌,这迷魂阵就布得远了。”

  李成梁许久没在京城露面过了,这件事留意的人必定不少。

  但若说皇帝在大战之时早已布下了这个暗手,让他南下了,这实在很合理。

  而努尔哈赤派的援兵若到了李成梁面前,还愁李成梁不能死死地压制住他们?

  最主要的是……邢阶看着田乐:“希智想诱建州和朝鲜叛攻大明?”

  “那就真的师出有名了。”田乐看着皇帝,“北疆风云顿起,建州虽一时伏低做小,但努尔哈赤绝不甘心就这般受大明驱策。陛下想用他,也要他肯才行。若是对鞑靼一战干净利落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因形势改了方略,努尔哈赤只怕不愿错失良机。如今还遣人奏请相助大明,足见他已不专心经略朝鲜东面。”

  朱常洛紧皱眉头:“关键是,从九连城、宽甸六堡到抚顺关,还有辽源军民府,怎么防住他们铤而走险?”

  一种战线要继续扩大的感觉,这有点危险。

  “要害只在宽甸六堡和辽源军民府。”田乐说道,“建州兵只擅野战,不擅攻城。宽甸六堡边民甚多,不便先行疏退至堡内。辽源军民府也没有边墙保卫。除这两处之外,辽东南面有鸭绿江,东面有边墙,不必过虑。”

  “除非对鞑靼这边能够今年内结束大战,明年后年又不用与之持续拉锯。”朱常洛看着田乐,“先稳住建州为好。”

  “他若是始终觉得这是良机,那正该削弱他部分兵力。他若仍旧忌惮大明,则自然不会受优势。但臣以为,如今局面下,他若在朝鲜已经有不少斩获,恐怕仍会让朝鲜割地议和,再告以实情,盼以朝鲜为前驱。像原先议定那般先肆虐朝鲜,再被大明驱至西面,令朝鲜畏之而再由群臣奏请内附,臣也认为并不容易。”

  “……倒是朕有些想当然了?”

  “不敢。形势变化罢了,大明若以雷霆之威扫荡鞑靼,建州自受震慑。如今汗庭之主兵逼北京城,明军久久不能退敌,他自然会想起新仇旧恨。赫图阿拉一带他经营多年,三部之地是女真故土,他何尝甘愿退到更东边?”

  说到底,两个人都判断努尔哈赤会在现在的局势下改变想法。

  那么接下来的商议,则是要更精打细算地布防了。

  山海关到锦州之间的狭长傍海道是为了用一个战术性失败来换取留住汗庭大军的时间,但辽源军民府和宽甸六堡却不能有异样举动,还得顶住可能的第一波来自建州或朝鲜的攻击。

  商议来商议去,莫过于继续增援,令希望立功的英国公张维贤再率一万京营出山海关。

  那是做给有些人看的,而已经抵达辽东的那一万京营,则经海上先去东面,李成梁等着带领张维贤带来的一万京营罢了。

  同时,天枢营悉数撤回来,一半呆在宽甸六堡,一半呆在辽源军民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动向,还有调动不及时的情况下能够拖延时间。

  这样的背景下,西北面总算有好消息传来,土默特愿意抓住这个机会。

  但他们建议的法子是他们去“援助”汗庭,老实说,君臣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是做了两套方案:关键时刻,谁赢他们就帮谁。

  于是,对鞑靼汗庭的一战更不容有失。

  ……

  沈一贯再次见到了成敬,他苦笑,成敬意味深长地笑。

  “沈总参,请吧。”

  “……成公公,何不让老臣颐养天年?”

  “太傅说笑了,陛下这是信重太傅。”

  “……”沈一贯抬头看着这南京紫禁城原先的午门。

  第一件事就是来和诸王见个面,礼数自然应当,但这安排可就耐人寻味了。

  他想起刚才在守备厅里的商议,心中更加古怪。

  “蜀王、楚王、肃王……敢信吗?”

  “天恩浩荡,为何不信?”

首节 上一节 252/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