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49节

  汉人边军一共有多少人,已经出了边关在辽东和大兴安岭以北的有多少人……

  诸多的消息全都汇总起来,才好确定这最容易凿穿的一段实际有多少人防守。

  他更是派人去了建州。

  努尔哈赤的名字和事迹,岱青当然知道。

  他不相信,如果汗庭决定搏一搏,建州会甘心接受现在这样的局面,甘心那刚刚打下来的辉发、乌拉成为汉人的辽源军民府。

  是汉人先挑起这次大战的,是他们全线出击,妄图一战彻底打残汗庭。

  既然如此,那就把战火烧得更旺一些!

  “告诉科尔沁,他们如果还是这么愚蠢,那就等着覆灭吧!大汗现在站在最前面,汉人不敢往辽东调动分毫兵力!他们如果不能看出来这是决定存亡的时候,那察哈尔大军不如先退回去,等他们被辽东汉军打残再灭了他们!如果他们还是汉子,就该去绕袭原先的哈达、辉发、乌拉,让建州看到,汉人的长城外面应该联军,可以联军!事成之后,瓜分汉人的辽东!”

  边墙之内传言纷纷,边墙之外信使哨骑不断。

  广袤的大地上,所谓大军又能稳定持续地控制多大的地盘?总能让人穿过防线,窥探情报,传递消息。

  叶赫部、建州、苦苦抵抗的内喀尔喀、犹豫不决的科尔沁……

  岱青当然知道汉人皇帝定然有谋划。

  但天底下的事,哪里能事事尽如人意?

第313章 土鸡瓦狗土默特

  舒柏卿出了大同镇西北面的杀虎口,土默特的骑兵已经在那里迎接。

  气氛不算融洽。

  “可有通译随行?你部头领上前迎接本钦差!”

  过了一会,有个已有老态的人在被一个汉人牵着马走在了前头,后面还紧紧跟着几个护卫。

  舒柏卿其实也有些怵。

  从那烟雨江南到了这西北,官途如何在此一举了。

  所以他也骑在马上,端着架子板着脸。

  就把他当做昔日升堂断案时的小民吧!

  舒柏卿进入了状态,微眯的眼睛里露出些寒芒,不满地看着那头领。

  像是不满他的做派,不满他对大明钦差的怠慢。

  那土默特头领看着他背后的杀虎口上严阵以待的明军,又看了看他的官袍和身后那个抬舆里的圣旨,想了想之后还是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下了马。

  他没有走得很近,远远地说着什么,然后通译转述:“威名上达长生天的成吉思汗后裔土谢图彻辰汗之孙、彻辰汗之子、兀鲁特领主兀鲁把都儿台吉前来迎护大明钦使前往库库和屯!”

  舒柏卿想着来路上做的功课,闻言皱了皱眉。

  随后开口道:“既受册封,该通大明封爵名号。本钦差问你,你就是故顺义王的弟弟、龙虎将军兀鲁把都儿?”

  “回钦差大人,正是。”

  舒柏卿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盯着那通译说道:“你需先跟他说,忠顺夫人既遣他前来迎护,必须懂得规矩。在大明钦使面前,没有什么库库和屯,那是俺答奏请、朝廷赐名的归化城!”

  只见兀鲁把都儿听了那战战兢兢的通译转述之后脸色变了变,最后也不知那通译怎么嘀咕了几句,他又把怒气压了下去。

  而后才听通译转述:“禀报钦差大人,正是龙虎将军兀鲁把都儿奉忠顺夫人之命前来迎护钦差大人前往归化城。”

  舒柏卿这才舒展开表情点了点头,随后先翻身下了马,走上前去一些。

  离那兀鲁把都儿只有五六步远之后,舒柏卿才看着他说道:“隆庆五年,将军受封指挥佥事,万历二十年升龙虎将军。将军本在新平与大明互市,泰昌四年却犯边索赏,这才被革了互市资格。当年你立誓悔过,陛下正观后效。如今忠顺夫人遣将军前来,本钦差正要看你忠谨与否,以便回京奏明陛下。”

  这回,就是舒柏卿自己从京城里带的通译说话了。

  兀鲁把都儿听完惊疑不定:这没见过的汉人官儿对他倒是知道得很多,现在又似乎能决定自己兀鲁特一部在新平的边市能不能重开。

  四年前他确实干过这事,本来只是试探一下,没想到大明皇帝很干脆地停掉了与他兀鲁特的那处新平边市。

  想着三娘子的嘱咐,他弯了弯腰低头道:“我粗鲁,礼数知道得少,钦使不要怪罪。”

  舒柏卿笑了笑:“忠顺夫人既遣将军来,可见是想让将军在我面前多一些好观感。看来,你是颇得她器重的,她也想帮你一帮。”

  兀鲁把都儿的表情却没多少变化,仿佛理所当然一样。

  舒柏卿看在了眼里,心里一动之后就对身后杀虎口的守将及兵卒们说道:“忠顺夫人既遣了人来迎护,那本钦差这就动身了,有劳将士们护送出关!”

  说罢看起来很洒脱地重新上了马,就带了四个人往前:“启程吧。”

  在江南呆的那么长时间里,舒柏卿绝大多数时候是个典型的文人地方官。吟诗作对、琴棋书画,他的风雅特质从不缺。

  草原上的人又不知道他当年在长兴县发疯的事。

  而现在兀鲁把都儿看他镇定自若地缓缓骑行到自己部族精骑之中,不由得想到一点:三娘子很喜欢这种风格……她之前就和那位平虏伯萧如薰时常有书信往来。

  那是一个汉人说的儒将,可是上回他没帮自己说好话,还写信给三娘子说明了原委:互市是以和为贵,动了刀兵就会减一些,若是一直相安无事自可再增一些。

  现在这汉人钦差丝毫不畏惧,自然也是凭恃这个。

  土默特人已经离不开互市了,兀鲁把都儿这三年多的日子不好过。

  他现在甚至觉得这是萧如薰和三娘子商量好的拿捏自己的手段,毕竟当时哥哥的身体就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而他作为扯力克的弟弟,现在同辈之中年龄最大,在汗位争夺之中有极大的话语权。

  卜石兔不敢在这个时候离开归化城、亲自来迎接,素囊那家伙正在大肆拉拢许多人支持她呢。

  最主要的是,三娘子是他亲祖母。论辈分的话,素囊和自己倒是同辈,也是卜石兔的叔祖。

  “如今顺义王的嗣王还没定出来,陛下也让我来问问这事。定下了嗣王,再奏请册封,诸多恩典也好一并赏赐给土默特。”

  他忽然听到通译转述大明钦差的话,原来是他策马上前来了。

  看着那钦差的眼神,兀鲁把都儿心中一动,开口问道:“有赏赐?”

  “可多,可少。”舒柏卿高深莫测地说道,通译也模仿拿捏着腔调。

  兀鲁把都儿想了想,然后也笑了起来:“与汗庭打仗有关系吧?”

  舒柏卿不以为意,林丹巴图尔南下之前,一定会派人来问问右翼的。毕竟名义上,他仍是汗庭之主,统领左右翼诸部。

  于是舒柏卿淡淡地说道:“虽然偶有兵争,多年来顺义王所部与大明大体上还是安宁的。如今你们谨记着以和为贵的道理固然好,但你们也不必以为这是个要挟的好机会。若大明坐视你们争夺嗣王,你们又哪里有精力在这件事上做什么?相反,现在本钦差来了,正是陛下想给顺义王部一个机会,就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聪明的决定了。”

  兀鲁把都儿不由得看了看他。

  这汉官倒是坦率。

  没错,如今汗位之争十分胶着。

  主要是多年来互市的利益太大了,而三娘子掌握着互市印信,她又已经陪伴了三代大汗,自己也有亲儿子一脉。

  按规矩,当然该是卜石兔来做那个位置,但卜石兔也有攻打过大明的“前科”,现在素囊就以这个为借口之一反对他。

  

  另外卜石兔也太年轻了一些,曾祖辈、祖辈、父辈都有需要被安排好的利益,卜石兔又必定会培植属于他的年轻一代班底。

  像兀鲁把都儿这样的人心里都有顾忌。

  所以如果大明只是静静等着,土默特内部可能确实需要花至少两三年才能把这些事情谈好。

  他们确实根本不可能去掺和外面的事。

  “……皇帝陛下想给土默特什么机会?”

  “这是对忠顺夫人说的话,对嗣王说的话。”舒柏卿看着他,“将军以为,谁该为嗣王?”

  兀鲁把都儿毕竟已经一把年纪了,想了想就反问道:“皇帝陛下认为谁该是顺义王?”

  “谁是顺义王,大明都可以接受。”舒柏卿缓缓提醒他,“但这个顺义王,最好能在这个位置上坐更长时间,以便把握大明想给土默特的机会。”

  兀鲁把都儿深深地看了一眼他:“大明不计较卜石兔之前的冒犯?”

  “他吃过苦头,自会更懂得以和为贵的道理。”舒柏卿对他和善地笑了起来,“将军不也是这样吗?”

  点到为止,但兀鲁把都儿隐隐把握住了大明的倾向,自然也会占得先机。

  于是一路无话。

  舒柏卿毕竟是个文臣,不能像武将一样长久骑马,也快不了。

  但归化城距离杀虎口其实并不算太远,百余里罢了。

  到了大黑河南岸,舒柏卿就看到了这归化城。

  这座城最早是在嘉靖二十五年就开始兴建雏形。俺答是一个豪雄,他是鞑靼人人中的异类。在这肥沃的丰州滩,他是最早极为看重汉人农民、工匠的。在丰州滩兴办农业、筑城定居,这种景象在其余鞑靼部族里很难看到。

  从大板升,到模仿北京城格局兴建的库库和屯青色之城,再到大明赐名归化,这座城如今规模已经极大。

  外围罗城周长二十余里,城外看得到牧场,也看得到农田,还有不少作坊。

  城内有内城,其中九重长朝殿是土默特顺义王的王宫,城中高耸的佛塔现在更是远远望去就多达数座。

  舒柏卿看到这种景象感慨不已,怪不得皇帝说他们只要开始定居了,就回不去了。

  确实,迁徙放牧哪有这样舒服?

  大明钦使到来,土默特权贵们到了归化城外迎接。

  这就是如今的情形:虽然摩擦还很多,但总体上,土默特正如受封的王爵名称那样,其实是顺的。

  只要边市没停,土默特就是草原各族许多必需物资的中转中心。什么都不缺,利益丰厚,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大打特打?

  隆庆合议后,没有哪一次打起来不是以敲竹杠为目的的。

  俺答英雄一世,不知喜不喜欢如今土默特这模样。

  舒柏卿想起皇帝在他临行前的评价:土默特,土鸡瓦狗耳。

  但在三娘子面前,他看到这个传奇的女人之后,先吟诗一首感慨了一下这归化城风光和她的功绩,三娘子喜笑颜开。

  她就吃这一套!

第314章 权力核心的女人

  威震草原的土默特部,如今的核心权力却与两个女人有关,她们贯穿了俺答死后的土默特部权力争夺。

  一个自然是三娘子。

  三娘子是个能骑射、曾随俺答征战的女人,但她也是一个向往稳定生活,倾慕大明文化的女人。

  在大明,有许多关于三娘子的轶事在官绅之中流传,就连舒柏卿在江南都听说过。

  比如说曾任宣府巡抚、宣大总督的吴兑。

  他是绍兴人嘛。

  听说俺答还没死时,互市大权就在三娘子手上,而且他常常亲自到大明进行贡贸。

  当时俺答的长子就和她有不少矛盾,于是三娘子竟在入贡时留宿在吴兑军中,向吴兑诉说苦闷。

  舒柏卿听说的轶事里,三娘子出入吴兑卧室,喜欢的东西,吴兑送了不少,比如八宝冠、百凤云衣、红骨朵云裙;而三娘子会跳舞给他看,善盘旋舞膝下以示昵……

  据说吴兑回绍兴后一本正经地说他那时都五十多岁了,是出于互市大局,也可怜她的处境,与她只是情同父女。

  他的同乡、大才子徐渭也曾应吴兑之邀到宣府,还为三娘子写了六首诗。

首节 上一节 249/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