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青在滦河与宽河交汇口的北面,有河水作为防线。
汗帐那边的消息传来,他先回复:“告诉大汗,我知道了。要先把消息传到东北面,看那边得多久才能赶过来。不过,在大凌河和漆河一带的柏青部,三日之内一定能赶到。”
看着传令的大汗骑卫回去,岱青皱着眉。
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与大凌河的龙山也只有两百多里了。虽然中间要过漆河,要翻越许多山岭,但如果不惜马力奔袭过去也花不了太多时间。
可汉人既然没有像料想的那样回援,岱青认为林丹巴图尔的决断还是对的。
安答传消息过来,说锦州一带的明军在填补着出了边墙去辽河套的义州兵力。
岱青原本想的就是牢牢控制住漆河谷和大凌河谷,逼大明再开启木马市易。这样,他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将察哈尔的地盘尤其是敖汉部的地盘直接扩大到与大明毗邻。
以大汗为饵甚至借明军除掉他?岱青没有这个想法。
但大汗牵制住了大明足够多的注意力,打乱辽东明军的军心这功劳是他岱青的,辗转千里、奔袭回来保护大汗的功劳也是他岱青的,这就够了。
想了想之后他就对三弟四弟说道:“你们暂且先不动,我亲自去汗帐一趟。派人去告诉柏青部还有插汉河套那边,不管现在合不合适,全部都转场到哈喇河套!”
决心一战的阵势仍然要继续做,但不必去碰古北口和喜峰口这两处硬钉子。
东边明军在辽河套的阵势太大了,岱青现在终于相信:大明这次的目的竟然真的不是漆河谷、大凌河谷。
那样的话,要害就应该是锦州那里了。
断了那里,辽东明军怎么办?
第310章 尔虞我诈
刘綎只管勇往直前。
这是枢密院、李化龙给来的军令。
他兴奋得发抖。
“什么都别管,先杀向开平,再把滦河湾南面扫干净!你们只管跟着本侯爷一路往前杀!”
没什么比这个更快意的了。
他既然出了塞,就是尖刀。
守住原先的开平什么的,交给后面的人。反正从独石堡出来,这滦河源头到这里的一路他都已经扫干净了,前面不远就是原先的开平卫所在。
在这里放牧的,都被他赶到了这里集结。
把河的南面拱手让给他也不行!刘綎得令,可以一路杀到更北面,杀到汗庭驻牧地!
若不能以战养战,随后退回开平,粮草必定已经输运到了,届时给养一番,还能试着把汗庭虏酋留在燕山一带。
“鞑子以为咱们明军仍是老样子,胆小好欺负!现在,你们也帮本侯爷让鞑子看一看,什么叫彰勇侯!兄弟们,大功啊!天大的功!想不想去鞑子那汗庭走一遭,回头再抓个大汗?”
“万胜!万胜!”
一路到这里,西边的套虏毫无动静,他们还纳闷抵抗怎么好像并不强。
原来是鞑子的大汗南下了,收拢了这一带乱糟糟的鞑子去蓟州镇边墙的北面。
对蓟州镇来说,压力当然很大。
但陛下和枢密院没有乱,让他们继续往前。
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汗庭正空虚。
现在就是两边在拼谁先扛不住了。是蓟州镇扛不住汗庭大军的猛攻,还是鞑子担心老巢真的被抄空。
“别都杀干净了,留舌头带路,留人做苦力筑寨造筏过河!”刘綎志得意满,“三日之内,把开平拿下!”
……
“喜峰口外的鞑子走了?”
田乐点了点头,面色凝重。
“眼下却不知道是合兵到了古北口,还是去了别处。”他说着,“虏酋大纛树在滦河南面,哨骑到小十八盘东边看去,营帐多了不少,但不见得就是原先喜峰口外的鞑子。”
朱常洛现在有些希望那望远镜能早些搞出便携实用的,这样子侦查会容易得多。
哨骑往外派得当然不少,但过于深入的折损则没那么必要。
“古北口外有多少鞑子?”
“若只说是鞑子,那已经数不清了,怕是已经有四五万,还越来越多。”田乐说着,“滦河南面是军帐,北面则远远望去像是他们的部民,整个哈喇河套满是他们的人,竟像是阖族老幼要倾力一战了。”
对大明来说,鞑子没有选择主动进攻。但他们的大汗确实有胆气,顶在了最前面,而身后不知多少部族正在利用眼下的时间放牧、供应大军所需的粮食。
眼下倒像是对大明的挑衅了:就在眼皮底下等着入秋马肥,也聚着越来越多的人。
朱常洛思索着,然后说道:“那么至少有三件事要做了。一是加强蓟镇边墙的守卫,二是让朝堂上下和京城百姓莫要慌乱,三是提防他们只是掩护奇兵?”
“臣等以为,那虏酋是打定主意咱们就算想逼他退守汗庭也不管。深入草原大漠,他尽可先传令回去让族民暂避锋芒,反正彰勇侯所率大军入冬以前是要退回来的。那边更靠北,入冬得早,反倒他们能在燕山里一直呆下去,入冬了反倒于大明不利。冰天雪地,如何出边墙到群山间追剿?”
朱常洛听出了些弦外之音:“你的意思,鞑子想让咱们想通这里面的利害?要么不让刘綎徒劳、早些回来,要么就出边墙,不给他们继续把马力养肥壮的机会?”
“虏酋做出了收编这喀喇沁残部、把汗帐都长期立在这边的模样,像是要凭借地利经年累月袭扰边墙。若那幼主当真能让喀喇沁残部臣服,那从宣府到辽东,往后可就是常年累月你来我往。”田乐说着这种发展,然后笑了笑,“当然,若这次不能打消他这念头,才会如此。”
“枢密院已有计较?”
田乐点了点头:“明军不能久驻边墙之外,他们有这样的念头已经一百多年了。这回他们变了策略,臣等以为便是因为这种念头。只要防着他们大营里实则并没有明面上看去的那多兵卒,另遣了奇兵去偷袭别处,他们呆在燕山里对大明而言有利无弊。”
朱常洛想了想:“就这么对峙,边军固然渐渐懈怠,鞑子也会渐渐懈怠。大明有彰勇侯率军前出,有辽东正在攻伐辽河套,鞑子不会就这么虚造声势。这支奇兵,一定存在!”
“臣等也是这么想的,就不知是去断彰勇侯后路重夺开平,还是往东援战辽东。”
“哪边可能性更大一些?”
“往东。”田乐说道,“奇兵就无法太多,不然哨骑总能摸到一些动向。彰勇侯那边兵力不少,他们可败不起。往东则有必救者三:老哈河退路必救,辽东鞑子败势必救,鞑子大军军需必救。”
朱常洛缓缓地点着头。
林丹巴图尔既然敢来,当然也会料想到大明想俘获甚至杀死他,所以避免被合围是必须的。
目前,他们经过老哈河及其他路线退回到大兴安岭以南的道路还是通畅的。
辽东鞑子被辽东边军几乎倾巢而出驱逐,汗庭若还想要收服他们,这个败势必须得到缓解,逼迫辽东边军退兵。
这么做还有一个理由:既然汗庭大军深入到了燕山之中,做着与大明长期拉锯的姿态,大军在这里怎么可能凭借群山之中的区区几个河谷、河套长期养活?
在右翼不会支援、刘綎带着大军去袭扰他们岭北四部的情况下,察哈尔岭南四部和喀尔喀、科尔沁就成了极为重要的军需物资保障。
蓟州镇毕竟就是原地固守,顺天府也绝不会缺物资。
是汗庭大军南下深入,他们必须保障物资供给通畅。
他和田乐对视着,忽然说道:“是不是……原先计划的,他们可能想打断傍海道的事极有可能发生?”
田乐表示肯定,随后说道:“想让他们留到快入冬了退走不易,恐怕宁远侯还不便及时援守……陛下,要为大军合围留下时间,这分寸有些难了……”
“你是说,辽东面对这支奇兵,最好先败后胜,让他们懈怠?”
“诈败的话,官军倒是能做到,但恐怕得做真一点……最好傍海道真的断了一段。还有时机,不可太快,也不能太晚。这些倒是能谋划,可臣等担心百官和士绅……”
“还有官兵和傍海道百姓性命。”朱常洛脸色有些凝重,“官绅物议枢密院倒不必分心,自有朕担待。但是不是必须如此,到时能否可控,枢密院得商议清楚。如果要诈败,那不能瞒着,这必须是整个辽东诸将心里都有数的事。要不然,辽东必乱!”
第311章 谣言纷纷
在顺天府范围内,百姓之间传言的对蓟州镇边墙外鞑子数目是汗庭大军过了五万,由虏酋汗主亲自率领,扬名多年的小歹青为大将。
到了山东临清,传言变成了从宣大到辽东的鞑子诸部联军倾巢而出,总计是近二十万众。除了辽东官军在与李成梁齐名的宁虏伯麻贵率领下颇有胜绩,蓟州镇则在虏酋汗主率领的主力大军面前不敢妄动分毫。现在,彰勇侯奉旨深入漠北抄灭鞑子老巢,想凭此让鞑子主力回援以解蓟州镇之危。
而在淮扬、江南,这边就议论得更凶了。
“这般行事就是瞎胡闹!”
无锡的东林书院内,学子们当然会议论。
顾宪成去京城面圣过,他还记得皇帝说的那句话:讲学就好好讲学,讲学问,讲道理,讲做人。怎么做官,朝廷有进贤院,有通政学苑。
现在,东林书院内还是在议论朝政。
所谓这般行事,当然是指从宣大到辽东,先抓了朵颜各家回大明斩首,强行把女真三部夺回来设了军民府,又从宣大、辽东两翼兵分两路大剿鞑虏。唯独蓟州镇只是固守,明眼人现在也看得出来这是胃口太大了。
但是谁如此行事?还不是皇帝,和朝堂诸公。
这又是怎么做官的问题,学子们本不该议论。
“天下悠悠之口。”高攀龙冷冷地说了这么几个字,并没点破太多。
顾宪成眉头微皱,目光遥望了一下西边。
“《学用》朝报上,边情可不像那些谣传。”顾宪成想了想,“还是驱散了吧,都回学堂里去。太常宰已让太常寺在朝报上刊了明年乡试纲目,书院前年乡试颇有建树,去年会试却是一败涂地。”
高攀龙仍旧只是表情冷淡,看了顾宪成一眼:“新纲目便像如今这战局一般,急功近利。名曰学以致用,实则好高骛远!朝报是御书房刊印出来的,边镇军情怎么会如实刊载?泾阳公,金銮殿回来,你噤若寒蝉多年,江南不知多少人讥你我已失了昔年风骨!”
“……”
顾宪成也不反驳,转身往后走。
议论的人多了,当然会法不责众,但不见得不会办一些人以儆效尤。
边情如何重要吗?皇帝表现出这么大的胃口,不遇到大败是不会放弃的。
不管如何,战局进行到如今这种局面,它的胜败已经会决定大明后面的命运了:关于学问的,关于新政的,关于衙署和许多人官位的……
而在江南议论纷纷的这时,平夷伯故去,焉知皇帝不会对江南更加紧张?
陈璘去世,在这个泰昌八年的盛夏。
他不仅是长江水师提督,他还是前军左都督。
南京城里,平夷伯府如今正在治丧。
老迈的成敬出现在平夷伯府,代表皇帝吊唁,在灵堂后面却与魏国公徐弘基一同面色冷峻。
“魏国公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眼下江南正要你勇决行事!”
成敬盯着他:“我奏请陛下允你先暂署前军左都督,一并暂署操江提督。魏国公该知道,我这是犯了大忌!我敢如此,便是信陛下,你也必须信陛下!”
徐弘基额头上有汗。天气当然很热,但他后背凉飕飕的。
“……成公公,前军大权尽在我手,北疆战事吃紧,南京城里还有这么多王爷……”
“你怕什么?这事,我与李副枢商议过!陛下遣李副枢兼任前军右都督,便是考虑到了平夷伯年事已高。”成敬断然说道,“南京军权不只在你一人,还有我,有李副枢。眼下,你只需外松内紧,至少先和前军诸将通好气。若是举棋不定,有任何异动,那便视若谋逆!”
李汶同样年纪很大了,他自然已经提前做了些安排。
但战事进展传到了这江南之后,已经谣传纷纷。
有说刘綎深入塞外之后正在苦战的,有说鞑子凭马速让辽东大军在边墙外疲于奔命的,还有说锦州、山海关空虚,朵颜哀兵正在猛攻的,更有说女真各部虽迫于形势一时屈服了、现在却伺机而动准备叛攻辽东的。
总之就是,北疆岌岌可危。
李汶知道一定有很多人翘首以盼,非常希望官军吃一次大败仗甚至输得更惨。
草原上都是狼,一旦大明露出败象,他们怎么可能不群起而攻?
现在边墙之外敌军数以万计是真实的,贼不走空,若破了边墙岂会不大掠一番?
当然,没有人敢说什么靖康之变,但有没有人盼着有靖康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