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186节

  众臣的身后,朱常洛也出了一身汗。

  即便殿中放了冰鉴降温,但那么多人聚了那么久,后来个个情绪激动地引经据典发表意见,当然是很燥热的。

  冰鉴毕竟比不上将来的空调,力壮的太监们手拿大扇也只是略有清凉。

  擦了擦汗之后,朱常洛忍不住说了一声:“痛快!”

  

  田义不算一直看得很懂,但此时只微笑着:“陛下学问精深,只解了申汝默一惑,此后便势如破竹。如此一来,大事成矣。”

  “只算开了个头吧。”朱常洛往后走着,“借势撩拨了一下,回去之后醒过神来,说不得又有不少人后怕。学以致用四个字说来容易,但是到底有多少人其实是不学无术的?又有多少其实只是庸才?”

  怎么可能有顺风顺水的改良?官方显学的任何变动都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

  要不然,同样是发端于理学的心学以前也不会受到那么大的打压。

  但对朱常洛来说,只要他这个天子积极介入到了学问之争,无非是用谁不用谁的导向罢了。

  他们能不能提炼出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堪称定律的东西,朱常洛倒是拭目以待。

  出了一身汗,他冲着凉,也问外面:“大热天的,武举会试和恩科筹办如何?”

  “枢密院和进贤院分别在办,眼下还未尽数抵京,时间暂定在九月,贡院还要办北直隶乡试。”

  “你去礼部一趟吧,这恩科的题,不妨把今日议定的一些东西也放进去。变化,总不能只留在嘴上。其他题仍如往常,但策论可以论一论学问思想嘛。他们应该也担心选出一大批顽固守旧又年轻易激的士子。”

  “臣领旨。”

  田义领命去了,朱常洛面带微笑地站在那。

  身旁一个木阶上,乾清宫的女官拿着水瓢添水到架在高处的水盆里。

  朱常洛已经洗上了淋浴,旁边又有一个女官抿着嘴为他擦着身子。

  “你们说,这样沐浴是不是省水一些?”

  “……是,奴婢们倒不用每回都装满一大盆。”

  朱常洛笑了笑,又低头看了看:“就是不好把地板也挖开,再铺个管子排出去……”

  他脚底下倒是以前的大浴盆,用来盛水。

  既然是上面架着、通过一个木制“花洒”流出的水,从高处而下,多少还是会洒出去一些,也沾湿了她们的衣衫一些。

  朱常洛想着选个角落的小隔间改造一下吧,长久来看会省事很多。

  要不然每次洗澡,确实是很大一盆水,她们不知得提多久。

  冬天还要留意水温。

  淋浴的话,一般来说提个一两桶就够了。

  这自然是前几个月里醉心奇技淫巧的“成果”——皇帝都在学以致用。

  花洒其实已经有了,宫里也用着。

  只不过之前都是手持一个装水的壶,人坐在浴盆里。

  朱常洛他爹的一件吉服上还绣着童子捧花洒的图样。

  但是朱常洛这算是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小浴室,只不过没有自来水,仍需要人提水从梯子上灌到上面的木盆之中。

  并且出于工程量考虑没有搞地漏排水。

  接下来可以试试,其实也不算太费事,紫禁城其实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只不过要安排好管道线路。

  朱常洛洗好之后换上了干爽透气的常服,看了看两个已经略微湿身低着头脸颊微红流汗的女官,也只是笑了笑。

  还有太多人翘首以盼呢,乾清宫的女官换得勤也不好。

  他今天大有收获,眼下换上了干爽衣服,怡然自得地去了后宫。

  如果要改造就不如多改造一些,让大家以后都能多一种选择,大家洗浴时也能让太监宫女们不那么累。

  另外,除了去混堂司的大浴池,其他时候也不便鸳鸯浴什么的。

  朱常洛还没这样放肆过,目前位置都算是节制而“正派”的。

  一到坤宁宫就听到孙茉芯脆生生地学着沈庆宏的说书,进去之后就见到几个月大的朱由检睁着眼睛好奇地看着她。

  “说得不错嘛。”朱常洛抱起儿子,调侃了一句。

  “……奴婢学着给皇后娘娘和殿下解闷的。”

  “学得好,继续学。”朱常洛蹲下来扶着儿子的腰,“能不能走了?走两步……”

  于是又是后宫日常。

  他已经是在这里有了后人的人了。

  泰昌三年的大明已经与他密不可分,日益是他的模样。

第229章 鸠占鹊巢

  消息其实已经不胫而走,毕竟朱常洛是先在百家苑里公开说了万岁山上立圣庙的话,还开出了关于定律的赏格。

  燕朝之后,关于儒学和学问思想的大争辩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京城率先开始。

  或者说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而乡试和恩科在即,京城学子何其多?

  这种热闹的大讨论,朱常洛是乐见其成的。反正燕朝上已经确认了方向,重臣们已经不得不酝酿出那份制旨出来。

  朱常洛还在趁热打铁。

  养心殿内,御书房中极大学士朱赓与詹事府詹事杨时乔、詹事府少詹事兼掌司报局范醇敬、司报局朝报总编黄辉、文辞编校王衡和书板编校董其昌都在这。

  詹事府摇身一变,下面所设已经尽是实在衙署:司报局专理即将刊行的朝报,司经局专理民间书籍送审及书号发放,司传局专门对接司礼监经厂和驿站发行体系。

  今天到皇帝面前议事的只是司报局。

  “这朝报若印发了下去,总不免流入民间。就叫《朝报》,那就仿佛只是朝廷官府与闻。”

  范醇敬说道:“那以《时闻》名之?”

  朱常洛摇着头:“此事非同小可,卿等都要深刻领悟这朝报用意。下达地方的,往往只是政令。地方官不在朝堂,不明一些政令是如何考量的。这朝报,对朝廷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剖解政令考量,其次是将朝廷赏罚明示地方。对地方来说,见字如面,总不会觉得在地方就离朝堂太远。此外诸多政令考量,各地施政得失、赏罚,于他们而言也是学而习之,知而用之。”

  朱赓听明白了:“陛下之意,莫不如点明宗旨,叫《学用》?”

  要不然为什么他是御书房中极大学士呢?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

  叫这个名字,看上去只是一份很普通的学问刊物,但适用面反倒更广,导向也更加明确:朝廷主张——不,陛下旨意就是希望天下人学以致用。

  不拘普通学子还是官员。

  首先要学,其次要用。

  朱常洛点着头:“甚好。”

  他当然可以自己就拍板定下名字,但这也是一种办事方法。

  如果连这朝报的编辑团队都不能深刻领悟宗旨,以后报上出问题的地方只会更多。

  而目前,朱常洛花在御书房里的时间其实很多。

  翰林院过去确实太清闲了,对朝廷来说似乎作用不大,但不代表朱常洛会鄙视翰林院。相反,目前为止进入翰林院的规则还没变,能进入翰林院的,至少都是顶级做题家。

  其中有天资卓绝的,也有十分刻苦的。

  文字工作经验十分足的朱常洛自有用好他们的法子,现在就是他十分熟悉的节奏。

  这其中,还有不得不重新回到翰林院的董其昌。既然他书画都好,那么就先做个美编吧。

  “届时专制大纸刊印之,像是驿站这种人来人往所在,两张制,正反两面,贴上之后便能广而告之。”

  杨时乔对于一月一期的工作量表示担忧,其实主要是印刷和发行的工作量。

  “有驿站在,如何定期送往地方不必忧虑。倒是一个县州至少就要送去那么几份,经厂每月都要印上过万份,确实不易。”朱常洛对他的担忧表示赞许,“朕已经从内帑拨了专银,眼前先是经厂招揽更多大匠人手,将来则势必改良这快印法子。”

  “陛下所虑甚周……”

  朝廷“官报”的筹备会就这么细致地开着,朱常洛为他们讲解着现在可以刊印哪些内容:新的政令、官员变动、学问讨论、地方优秀案例……

  里面可以玩的文章当然很多,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始。

  而就在这时,刘若愚神情忐忑地到了门口,看了看全神贯注的皇帝不知要不要立刻禀报。

  倒是朱赓等人先注意到了他,神态微有变动之后,朱常洛看过去:“什么事?”

  “陛下,刚刚入京的题本,楚藩旁支朱华赿劾奏楚王乃是私生,非楚先王血脉。通政使司不敢怠慢,既送去了礼部,又送到了宗人府。申太常和侯宗令都请圣裁,王公公亲自送了题本到养心殿来。”

  众人一愣,都看向朱常洛。

  “拿来吧。”

  朱常洛眼神一凝,拿到手上慢慢看了起来。

  这东西一来,倒是激活了他的一些模糊记忆。好像确实有个楚宗案,只不过在朱常洛的模糊记忆里是以党争为主的。

  现在是楚藩的一个辅国将军朱华趆劾奏,说如今楚王朱华奎并非前代楚王朱英的亲生儿子,而是王府太妃之兄王如言和他侍妾所生的私生子。这是外姓乱宗,本不应该袭爵。

  朱常洛看完之后想了想,随后道:“还有数月时间,明年正式刊印之前,先试编试印几期。有了稿样刊,再细细琢磨。”

  朱赓站起来领着众人告退,心里琢磨着皇帝只怕要拿这事做文章。

  宗藩里本支旁支闹事的从来不少,围绕王爵袭替的纷争更是经常有。

  当然,楚王被怀疑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这么多年楚藩的事情也很多。

  上一代楚王朱英本该与王位无缘的,因为有嘉靖二十四年的楚藩宫变。

  事情的结果反正是当时的嫡子、楚藩世子朱英耀弑杀了他父亲楚王朱显榕,最后朱英耀也被斩首焚尸,这楚王之位才落到朱英头上。

  而朱英从嘉靖二十九年袭爵之后,一直到隆庆五年去世时都没有生出儿子。

  偏偏在去世之前,如今的楚王朱华奎出生了。

  在隆庆五年一直到万历八年正式袭封楚王的这段时间内,朱华奎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幼子,楚藩事务都是由旁支打理的。

  想一想朱英在王位上二十年都没有儿子,偏偏死之前留了个种,这个种又是天下有数的富藩之一,也不由得不让人怀疑朱华奎的血脉。

  他们还不知道朱华趆的劾奏里已经指名道姓,说了朱华奎生父生母的身份。

  朱常洛想了一阵之后,就让刘若愚去宣申时行、朱国祚、侯拱辰来,想了想之后又说道:“还有枢密使。”

  刘若愚心中一凛,不敢怠慢。

  此时此刻,事情其实已经是公开的,毕竟走的是题本。

  朱常洛并不知道原先是沈一贯还在首辅位置,通政使司一度把这个题本压了下来,因为似乎还有楚王向沈一贯行贿过。

  但现在中枢衙署大改,沈一贯也已经离开了朝堂,这个题本上的内容暂时已经让一些重臣和经手的通政使司官吏知道了。

  申时行、朱国祚其实都等着,听到宣召很快就动了身。

  有名有姓,于情于理都是要查一查的。

  但在皇帝巩固厉行优免成果、天下士绅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怨气在的当下,对楚藩的这件事,怎么查就很关键了。

首节 上一节 186/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