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96节

  这种事情没必要瞒也不瞒不住,张绣指了指外边,“若是蒯主簿来得再迟些,我便已经离开了。”

  听到张绣要去打袁术,蒯良并不意外。

  “将军,良此行便是为这事而来!”

  他说着自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向前递出,“刘使君欲使将军南下,支援江夏太守黄祖。”

  蒯良的话让张绣顿时觉得这一幕充满了既视感。

  因为去年这个时候,魏延也是这么对他说的。

  接过刘表写给自己的信细细看了一遍,张绣便将之递给身旁的贾诩,转头看向对蒯良,意味深长地说道:

  “黄郡守还真是多灾多难啊!”

  刘表给他的信内容颇为简单,主要是用了荆州刺史和刘表个人的印鉴,用以证实此事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整件事情的详细情况自然还是需要蒯良这个信使来传达。

  即便如此,这封信的内容依旧还是让张绣感觉到了一阵无语。

  因为黄祖又挨打了。

  孙策沿江逆流而上,再攻江夏。

  黄祖闭门不战,并向刘表请援。

  于是刘表第一个就想到了张绣。

  蒯良心中无奈,但依旧面不改色地解释道,“将军有所不知,盖因十数万曹兵围寿春,日费粮食浩大。

  偏生寿春水旱连年,诸郡荒旱、人皆缺食,接济不及。

  故而曹操催军速战,李丰等人只是闭门不出。

  曹操相拒月余,眼见粮食将尽,乃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亦不敷支散。

  孙策本为袁术旧部,今虽与袁术划书绝交,仍不愿攻其旧主。

  其将粮米借于曹操后,便趁三军交战之际引江而上,直取江夏,黄郡守始料不及。

  且孙策今非昔比,麾下能战之将极多,黄郡守麾下却无能战之人,故而才向使君求援。”

  蒯良说得头头是道,张绣听了觉得好笑。

  诚然,他说的都是事实:

  在之前做战术规划的时候,张绣、贾诩、刘晔事先都没想到,到了这种时候,孙策依旧不愿意进攻袁术,而是趁着这个机会再一次跑到了江夏去找黄祖的麻烦。

  不过话说回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孙策原本就是个热血少年,这种做法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况且孙策在脱离袁术以后不再寄人篱下,如今的他可谓羽翼初成、锋芒毕露。

  但问题在这里吗?

  黄祖是什么水平?

  用甘宁的话说他自己就是昏庸的老家伙,手底下还就那么几个人,就连黄茂这种人居然都能成为一城守将。

  他能守吗?守不了,根本没这个能力好吗?

  甘宁倒是能打,可你自己不要啊,非把他推给了自己。

  当然了这些事情没必要跟蒯良说,于是他便转向了贾诩:

  “文和……”

  肩上的鹦鹉怀英迅速开口:“你怎么看?”

  蒯良:(o_O)

  什么情况这是?

  他举目四望,看到周围众人皆是习以为常,只好把心中的疑问压了下去。

  只听贾诩缓缓说道:“主公,此事既确是刘使君之意,诩以为当行之。”

  张绣点了点头,“文和所言甚是。”

  蒯良闻言暗暗松了口气。

  在来的路上他还真担心张绣不会答应。

  虽然包括刘表在内的荆州诸将都认为,张绣先前在去往豫章救援诸葛玄一事上都愿意听从刘表命令,那么此事理应不会拒绝。

  但蒯良却隐隐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116章 吾有上将甘宁

  自宛城一战后,张绣便对南阳进行了一番大力整顿,任用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吏,罢黜了不少尸位素餐之辈。

  又启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南阳风气为之一清。

  但是被罢黜者多是南阳本地世家子弟和刘表昔日任命的旧人。

  如今的南阳虽然在名义上依旧听从荆州的号令行事,一众官吏也表现的很配合,但是蒯良却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细微差别。

  凡荆州之令,必经南阳,方得在南阳各县执行。

  当然了这也不能算错,大汉自上而下分州、郡、县三级,各州命令本就要经过郡才能传达到县。

  但前段时间他去邓县,看到正如火如荼执行的屯田制和求贤令,就多嘴问了一句,老乡你们干的这些事好像和荆州不大一样啊。

  人家就回了他一句话:“不关心,俺们只听郡里的。”

  其他人对此不以为意,但这件事情在蒯良心中就仿佛一根刺,始终让他耿耿于怀。

  如今各县只知南阳而不知荆州,长此以往,就怕……

  直至此刻张绣附和了贾诩的话,他这才安下心来,暗暗思忖难道真的是自己多心了?

  只听张绣又说道,“只是若要我去江夏,这粮草辎重……”

  “……自是由荆州供应。”

  蒯良连忙说道。

  只要张绣肯去江夏救黄祖,这些都是小事。

  刘表和蒯良都太了解黄祖了。

  跟孙策拼命的胆量他没有,但是借跟孙策交战之名唆使张绣去跟孙策拼命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至于张绣,他原本就跟孙策有过节,江夏毕竟又是黄祖的地盘,只要他去了江夏就好办了。

  就在蒯良以为自己此行的使命顺利完成时,就听张绣又说道,“对了,此去江夏,仲业亦当与我同行。”

  “仲业?”

  蒯良一听张绣要把文聘带走,顿时警惕起来。

  “仲业受使君之命,在此替将军镇守荆北,如今将军若要带走仲业,若曹操再来当如何之?”

  张绣微微一笑,“蒯主簿不必担心,吾有上将甘宁,可保南阳安宁。”

  “将军说的可是甘兴霸?”

  张绣在扬州的一连串战绩传来,如今众人皆知他麾下有魏延、甘宁、太史慈三员大将。

  太史慈倒也罢了,毕竟是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挖过来的。

  可魏延和甘宁原本都是荆州将领,如今却跟了张绣,未免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可谁让他们自己不重视呢?

  魏延也好、甘宁也罢,无不如此。

  但也正因为如此,听到张绣想要带走文聘,蒯良就感觉张绣该不会是又想重施故技了吧,下意识就开口拒绝。

  “既是如此,郡守此去江夏,何不继续带甘将军同行?”

  “蒯主簿有所不知,兴霸昔日本在黄祖麾下,如今二者再见,岂不尴尬?

  再者兴霸先前与我赶回南阳时患了足疾,这段时间不便远行,只能让他在南阳静养。

  我麾下除兴霸外亦无可战之将,故而只能带仲业同行。

  此实属无奈之举,望蒯主簿将此事转告刘使君。”

  一旁的贾诩听得暗暗赞许,主公说起瞎话当真是不带眨眼的。

  这么长一段话愣没有一句是真的。

  难怪能被许劭评为“一时之雄”,果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蒯良也猜到张绣此话不尽不实,只是张绣说得冠冕堂皇,他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好的拒绝理由。

  再者他也担心一旦自己真的拒绝,张绣以此为借口不去江夏了怎么办?

  因此思忖半晌,最终还是点头答应,当下自去找文聘说明此事。

  他要提醒文聘坚定立场,务必不能像魏延和甘宁那样。

  等到蒯良离开,张绣与诸将相视片刻,皆是哈哈大笑起来。

  “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张绣对众人说道,“这刘表还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主公此言从何处得来,竟能如此应景?”

  先前一直没有开口的刘晔此时听到张绣这话,忍不住开口问道。

  “我觉得这个时候合适就这么说了。”

  脑子里的成语俗语那么多,张绣也不知道哪些出现在这个时代之前,哪些出现在这个时代之后,自然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倒是刘晔身旁的贾诩笑道,“主公时有惊人之语,子扬日后便会习惯。”

  张绣也点了点头:“不错,习惯就好。”

  此时贾诩收起笑容,对张绣说道,“主公,如今既有刘表相邀,我等便可名正言顺谋取江夏。”

  “谁说不是?本来还想找个理由,不想这人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贾诩又说道,“既是如此,此事便须重新谋划一番。

  只是未免迟则生变,我等还需尽快上路。”

  张绣自然没有异议,转向甘宁和刘晔:“兴霸、子扬,这次南阳就交给你们了。”

  刘晔躬身答应。

  他既激动又担心。

  激动的是自己才加入张绣团队,就得到这么重要的一个任务。

  由此可见张绣对他的信任。

  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对得起张绣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至于会不会因为太过劳累而拖垮身体,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首节 上一节 96/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