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94节

  “主公,此人当真有经天纬地之才?比子扬才德如何?”

  刘晔年龄也不大,但好歹也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况且年少就被许劭评为有佐世之才。

  这诸葛亮如今尚未弱冠,兼之籍籍无名,贾诩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张绣对他如此上心?

  如果不是脱不开身,他真想亲自去荆州一趟,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张绣早就猜到贾诩会这么问,笑了笑,“文和莫要多心,此事我跟你交个底,诸葛亮当有管仲、乐毅之才。”

  贾诩闻言当即倒吸一口冷气。

  刘晔肯定比不上管仲和乐毅。

  便是他自己,也不敢自比管、乐。

  张绣这么说,岂不是说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比自己还要强?

  看到贾诩这副模样,张绣就猜到了他在想什么,又笑道:

  “文和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以我之见,文和与我,胜于管、乐也!”

  贾诩闻言怔了一怔。

  这还是张绣第一次当面说出对自己的看法。

  当初自己从段煨跳槽到张绣这里,张绣便以子侄礼相待,可以说对他非常重视。

  但在他心中却只把投靠张绣作为一个权宜之计。

  甚至于宛城之战前,他的想法都是张绣能守住他就想办法帮张绣搬救兵,如果张绣守不住,他就自行走人,或是干脆降了曹操。

  直至宛城之战以后,贾诩看到了张绣身上的潜力,再加上张绣对他的充分信任和放权,他这才渐渐把张绣当成了自己的主公。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他已是认定了张绣这个人。

  除非是遇到回天乏力的情况,否则他肯定不会再离开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想到自己在张绣心目中有这般重要的地位。

  “主公……”

  不等他开口,张绣便拍着他的手臂说道,“人与人贵在交心,文和大可放心,我必不会让你失望!”

  贾诩闻言不再多说,对着张绣长长拜下。

  等再度抬起头来的时候,目光中则是多了几分坚定。

  又和贾诩谈了一阵公事,张绣便回到宛城家中。

  俏丽的婶娘得到消息,早早就在门口等候。

第113章 这次不走了

  “绣儿!”

  这一次,邹氏没有像上次那样情不自禁地扑过来,只是站在原地唤了一声她对张绣的专属称呼。

  她看向张绣的眼神却隐隐多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张绣并没有发现,即便察觉,以他的阅历也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不过他也能感觉到即便自己和邹氏聚少离多,但两人间的感情却并没有生分,反而是每次都有种“小别胜新婚”的感觉。

  当然了这个比喻肯定不恰当。

  只是张绣虽然不是粗人,但作为一个理工男的他也很难想出一个更加适合的形容方法。

  所以暂时就用这个不恰当的比喻好了。

  “婶婶。”

  张绣应了一声,便和邹氏很有默契的并肩朝屋内走去。

  “此行可顺利?”

  “还算顺利,找到了小师弟,过两天我就带他来拜见婶婶。”

  “如此便好”,邹氏轻轻点头,又对着张绣上下打量一番,又问道,“你……可曾受伤?”

  张绣一听就笑:“瞧婶婶这话说的,我这次是寻人,又不是去打仗,又怎么会受伤?”

  “可我却听人说你们跟匈奴人战过一场?”

  张绣颇为无奈地说道,“甘兴霸那家伙刚回来就四处乱说……”

  “你莫管是谁说,只说有还是没有?”

  迎着邹氏目光坚定的双眼,张绣摇头道,“那哪里算打仗?就跟平常的演训差不多——况且那一战我都没出手就赢了。”

  “当真?”

  “自然是真的,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邹氏心说这话听上去怪怪的,倒像是情侣间赌咒发誓一般。

  倒是她已经习惯张绣就这样时不时的口花花一下,却也不好点出来,只能瞪了张绣一眼。

  美人薄嗔,自有一番风情,看上去颇为养眼。

  两人说着说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屋内。

  和上次一样,由侍女奉上茶水,张绣就向邹氏讲起了这一路以来的经历。

  邹氏单手支着下巴,目光怔怔地瞧着张绣那坚毅的面庞,明明近在咫尺,偏偏张绣说的什么好像都听不清了。

  “你一直看着我干什么?”

  “啊,快把茶壶给我,我去添水。”

  张绣:“……”

  总感觉自己刚刚似乎是白说了?

  他摇摇头,叹了口气:“这段时间一直四处奔波,这下子总算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下了。”

  正在添水的邹氏闻言一怔,“你……这次不走了吗?”

  “嗯,暂时不走了”,张绣说着就伸了个懒腰,“这段时间就好好陪陪婶婶。”

  “陪着我干什么?”

  邹氏皱起眉头,“我张家儿郎当以事业为重,怎可为了家中小事耽误国家大事?”

  国家大事?

  张绣愣了愣,转念一想自己平日里忙的仿佛还真是国家大事。

  “婶婶有所不知,经营宛城、发展民生亦是国家大事。”

  “我又何尝不知?”

  邹氏嗔道,“只是这些事你往日不都是让文和先生他们去操办吗?”

  “确是如此。”

  张绣双手一摊,“但我既然来了宛城,有些事情也需亲自了解——否则这个南阳太守也未免太不称职了。”

  邹氏这才想起张绣现在还是本郡太守,留在南阳一段时间的确是没有问题,这才轻轻点头道:

  “既是如此,我便放心了——对了,今日想吃些什么?”

  “只要是婶婶做的,我都爱吃。”

  邹氏闻言笑了笑,轻轻拢了拢额前一缕秀发,“那你便在此稍等片刻。”

  说着便站起身来向后厨走去。

  就连她自己都没有注意,自己的步伐和前几日相比都轻快许多。

  邹氏的厨艺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引得张绣胃口大开、食指大动。

  看到张绣风卷残云的模样,邹氏觉得比自己吃饱还要开心。

  两人边吃边聊,说得皆是一些琐碎小事,但气氛却出奇得好。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张绣一直都在宛城等待时机。

  原本是打算向对邹氏说的那样尽一尽自己这个南阳太守的职责,然而当他想要干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居然无事可做。

  他不在这段时间,贾诩和其他人把宛城以及整个南阳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前段时间又加上了刘晔这个生力军,这就形成了一套即便是他不在也能正常运转的工作模式。

  关键是效率还挺高。

  感觉就是他这个一把手在不在都问题不大。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生态环境。

  州牧、太守、县长虽然皆为一方主官,但绝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去处理治下的事情。

  层级越高,需要面对的事情就越宏观。

  一开始因为时间原因,张绣只是对整个地区的发展指了一个大方向,然后再把像贾诩这样的人才放到适合他们的位置上,给予信任,充分放权。

  接下来贾诩和由他亲自挑选的一批中下层官吏们就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他们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去芜存菁,剔除了还不适应这个社会生产力的那部分内容,结合本地区、本部门优势加以改进。

  先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随后才逐渐向周边地区铺开。

  结果张绣发现他们干得非常不错。

  自己要做的只是依靠领先千年的见识和先知先觉的优势指明方向、发掘人才、充分信任就好。

  比起自己想象中的还要简单。

  然而张绣并不知道,知人善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无一不是同时代杰出的英才。

  张绣这个人也许有许多缺点,但他作为一个穿越者最大的优点就是对自身有着清晰的认识。

  既然知道这些人能干好这些事情,交给他们不就得了?

  什么都不懂还非要亲自上阵,只能把事情搞砸。

  所以张绣见此情况,索性继续维持现状。

  只是抽空去了宛城周边的几个县城,跟各县长官见面,调研了屯田制和求贤令的执行情况。

  偶尔与军中将领较量武艺,让众人见识了北地枪王的实力。

  对于张绣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贾诩都是颇有微词,认为他应该做一些正常郡守应该干的业务工作。

  然而贾诩没有想到,恰恰是张绣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反而让他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攀升。

第114章 北地枭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节 上一节 94/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