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平为我军中长史,如今正在皖城。”
他想了想,还是把当初黄祖要杀祢衡,却被自己救下的事情说了出来。
“黄祖实乃死公!”
自从孔融跟张绣见面,虽然也有讥讽之语,但总体还是表现的颇为知礼,但此时张绣说黄祖差点杀了祢衡,竟是破口大骂。
张绣和贾诩对望一眼,均是觉得有些好笑。
贾诩更是调侃道,“正平曾曰‘许都除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外别无人物’,未想文举竟对其如此推崇?”
听到贾诩的话,孔融愣了愣,跟着苦笑道,“此确是正平之言。”
他摇了摇头,复又道,“吾视正平为友,其才十倍于我。
昔日吾恐其为曹操所杀,故进言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足发明王之梦。’
曹操方令其往荆州为使,未想竟险些害了正平!”
孔融当时为救祢衡,违心的称呼曹操为明王,已经让他很不爽了。
没想到即便如此,祢衡依旧险些身死。
想到这里,他竟是大哭着向张绣拜倒,“将军救吾友,便如同救我一般!
今后但有所求,融必十倍报之!”
张绣和贾诩见状连忙把他扶了起来。
只是他的这种做法让张绣有些头痛,现在看来贾诩对孔融的评价除了志大才疏,还得加上有情有义,十分耿直才对。
好不容易等孔融控制住情绪,三人又说到袁术因在跟吕布大战之后因为乏粮劫掠陈留国,诱杀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的事。
“吾早知袁公路非忧国忘家者,未料此逆贼竟敢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
相比于董卓和曹操这两个至少还在名义上效忠汉室的,孔融自然是更加痛恨袁术。
一连串骂人的话自他口出冒出,根本都不带重样的。
要不是张绣已经见识过祢衡,还真是要被他惊到了。
等孔融说到“汉贼何其多”的时候,张绣连忙打断了他:
“说起袁术劫掠陈留之事,我此行亦遇见一事:匈奴左贤王使人劫掠陈留蔡氏,被吾所救。”
听到张绣的话,孔融脸色一变,“陈留蔡氏?可是蔡伯喈之女?”
这件事情张绣还没来得及对贾诩说,因此他也来了兴趣,“匈奴人?此事主公可否细说?”
“那是自然。”
有人捧哏,张绣便把自己从水土手中救下蔡琰的事情说了一遍。
因为孔融在场,所以俘虏了水土等人的事情便隐去不谈。
张绣原本是想转移话题,让情绪激动的孔融平复一下心情。
毕竟董卓、曹操、袁术的事情都属于内部矛盾,跟他们相比匈奴人自然更容易让人同仇敌忾。
谁知他刚刚说完,就见孔融又是扑通一声拜倒在地。
张绣还没反应过来,孔融已经对着自己重重磕了一个。
“明公在上,请受融一拜!”
张绣:w(?Д?)w
什么情况这是?
看着孔融泪流满面的模样,张绣当场就惊了。
这可比刚才听到自己救了祢衡的时候还要激动啊,将军不叫了,连“明公”都出来了?
他转向贾诩,却见后者明显也是有些遭不住的样子。
不过注意到张绣询问的目光,贾诩片刻后还是迟疑着开口:
“吾尝闻文举与蔡邕素善,莫非……”
“文和所言甚是!”
孔融听到贾诩的话,面朝他重一点头:
“伯喈卒,有虎贲士貌类于之,融每酒酣,引与同坐,藉此忆故人。”
说到这里,他又朝张绣重重磕了一个,一边哭泣一边说道:
“吾引貌类伯喈之虎贲士同坐,竟连其女为胡人所劫尚不自知,当真枉为人友!
若非明公相助,届时融在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伯喈?”
孔融哭着哭着,突然就翻了个白眼,没了声息。
张绣和贾诩见状都被吓了一跳,张绣连忙俯身查看,发现孔融是因为伤心过度晕了过去,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又是无奈又是好笑,想了想就让赵云背着孔融离开,再找个大夫替他诊治。
等两人离开,张绣这才转向贾诩,对着还没来得及收起惊讶的贾诩问道:
“文和,你怎么看?”
贾诩:o( ̄ヘ ̄o#)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第112章 管乐之才
沉浸在悲痛中的孔融从昏迷中清醒,又在南阳逗留了三天,这才返回许都。
其实一开始他想留下来。
随着汉帝迁都许昌,袁绍和曹操已经逐渐成为中原地带最强大的势力。
彼时孔融还是北海相,他的幕僚左丞祖就劝他去投靠两者之一。
孔融却看出这二人虽名为汉臣,却终图汉室,因此不愿意投靠。
左丞祖再三相劝,甚至说了一些出格的话。
孔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脆直接杀了他。
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被汉帝征召回到许都,拜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
孔融入朝堂后,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他便引证定议,深受汉帝重视。
然而他看得清楚,真正把持着朝政的始终是曹操。
孔融心系汉室,只能虚与委蛇。
直到这次出使荆州,见过张绣的孔融终于看到了希望。
听闻许劭对张绣的评语,又得知了张绣义救祢衡和蔡琰的行为。
顿时下定决心,弃暗投明,投靠张绣!
但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后,却被张绣拒绝了。
这让孔融有些无法接受。
“正平才能十倍于吾,吾不及也——然吾亦自认博闻强记,非常人也,将军何以小觑于某?”
听到孔融这话,张绣也有些哭笑不得。
向他毛遂自荐的人不是没有,但像孔融这么直白的还是第一个。
一旁的贾诩便替张绣解释,“非我主不愿纳文举,只是文举留在许昌,亦有大用。”
贾诩好言相劝,告诉孔融,他留在许昌比留在南阳的作用更大。
南阳只是一郡,他的才华难以得到施展。
许昌如今却是整个大汉的国都,各项政策皆出于此。
更不用说还可以就近潜伏在曹操身旁,为张绣起到内应的作用。
一旦时机成熟,就反了他娘的!
被贾诩这么一说,孔融才打消了想要留在南阳的心思。
等到孔融离开,张绣和贾诩都是长长舒了一口气。
“主公可曾想过,有一日竟会拒绝来投之人?”
“的确是没有想过……”
张绣颇为无奈。
贾诩的话半真半假,孔融在许昌的作用的确是比南阳更大。
至于内应什么的,听听就好。
无论是张绣还是贾诩,都没有指望能够依靠几个人就扳倒曹操。
人家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件事情谋划了多久,又岂是只靠几个连权都没有的内应就能解决的?
所以董承等人的衣带诏注定不会成功。
王允除掉董卓的连环计都比他们靠谱,起码当时的吕布是真的能打,手底下也有一支能听他命令的部队。
“即便如此,跟孔文举的联系亦不能断”,张绣对贾诩说道,“可以藉此机会让我们的人潜伏在许昌。”
贾诩捻须一笑,“某正有此意。”
孔融肯定是靠不住的,真正想搞事,还得靠自己人。
这次护送孔融回许昌的人里就被贾诩安插了不少小机灵鬼。
经过一年的培养,贾诩也越发意识到了情报的重要性,一支只属于张绣的谍报队伍已颇具雏形。
这件事情目前为止就只有张绣和贾诩两人知道。
每到这个时候,张绣就觉得自己手下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
想到这里,张绣便问道:“对了,给诸葛亮的信可送出?”
“已然送出,只是他并不愿意来宛城。”
不知道为什么,张绣并不意外,只是问了一句:“却是为何?”
“他称自己年纪尚幼,尚需等叔父决断。”
“这样啊……”
张绣想了想,“派人盯住,回头我就让诸葛玄把他弄过来。”
在经历了赵云的事情以后,张绣的想法也有了改变。
像刘备那种三顾茅庐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了。
反正现在的诸葛亮年纪还小,跟历史上那个可以完全体的孔明不同,干脆直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把他叔父拉到自己阵营。
诸葛亮和赵云的事情都是贾诩一手经办,所以他自然清楚张绣对这两人的重视,此刻忍不住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