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92节

  听完刘晔的分析,张绣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在来的路上早就思考过的问题。

  但对于谋取江夏的事情他不免有些疑惑。

  “江夏太守黄祖乃刘表旧部,文和方才言曰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子扬何以教我?”

  道理我都懂,拿下江夏好处多多,上次黄祖阴了自己的账也没有跟他算,但问题是现在不能去打啊!

  刘晔闻言和贾诩相视一笑,随即回答:“主公可知淮南袁术已于数日前僭(jiàn)称帝号?”

  “知道,正因此事,我才来得这般急。”

  这时张绣忽然反应过来,纵然自己在得到消息以后快马加鞭赶回,但那也花了十来天。

  况且袁术称帝的消息从淮南传到冀州也需要时间,莫非是这段时间又出了什么新情况?

  刘晔没有卖关子,直接告诉了张绣这件事情的新进展:

  “袁术僭号仲氏,命使催往徐州取吕布之女为东宫妃,却闻吕布已将其韩胤解赴许都,为曹操所斩。

  袁术大怒,遂拜张勋为大将军,统领大军二十余万,分七路征徐州。”

  “呃……”

  对于袁术这种行为,张绣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称帝已经是无谋之举,竟然还主动去进攻别人,这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吕布虽然也算好勇无谋之辈,但人家的勇可是天下公认的,你袁术如今失了大义,拿什么去跟人家较量?

  都不用刘晔再说,张绣都已经能够想到袁术的下场了。

  果然,就听刘晔继续说道,“吕布用计策反袁术两路将领韩暹、杨奉,大败张勋、纪灵。

  袁术不敌,退回淮南,吕布趁势在淮北大肆抄掠。”

  张绣:(⊙_⊙;)

  嗯,收回前言,吕布在谋这方面比袁术还是要稍强一些。

  不过这件事情跟江夏并没有关系,张绣也不着急,知道刘晔肯定还有后话。

  只是刘晔接下来说的事情就让张绣更加无语。

  “袁术败回淮南,遣人往江东问孙策借兵报仇。

  岂料孙策怒斥其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遂作书以绝之。

  又逐走丹阳太守袁胤,致信袁术麾下广陵太守吴景、将军孙贲。

  此二人一乃策之母舅,一乃策之兄长,得信后弃袁术投孙策。

  袁术便丧广陵、江东之地,因军中乏粮,便又劫掠陈留,诱杀陈王刘宠与国相骆俊。”

  张绣:╮(─▽─)╭

  袁术这货已经把自己能得罪的人得罪光了,自己还能说什么?

  只能祝他身体健康了。

  “故此曹操点齐马步兵十七万,粮食辎重千余车兴兵南征。

  又发人会合孙策与刘备、吕布三将,共击袁术。”

  张绣:(ノへ ̄、)

  很好,这下连身体健康都省了,直接准备棺材板吧。

  “曹操还使人往我处,欲以粮草换回夏侯惇。”

  听到这里张绣就明白了,曹操明面上是来换人,实际上是安抚。

  不求自己能帮忙,只希望他和袁术作战的时候自己不要搞事就好。

  张绣自然不会搞事,就算真要搞事也不会选在这个时候。

  贾诩和刘晔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袁术如今成了众矢之的,现在就是要趁着这四方混战的机会,看看有无机会谋取江夏。

  当然如今这个计划只是一个雏形,具体怎么实践还要视接下来的具体情况而定。

  “既然如此,把夏侯惇放了,让他好好帮曹操打仗去。”

  反正这货打仗没怎么羸过,放了也问题不大。

  “夏侯惇在几日前已然返回,只是那曹操来使欲与主公一见,故而一直留在宛城。”

  听贾诩这么说,张绣好奇心起,“曹操使者乃是何人?”

  “北海孔文举。”

  贾诩如是说道。

  孔融,字文举,徐州鲁国人,为孔子二十世孙。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

  后因与董卓在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一事意见相左,被遣往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国为相后采限了诸如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等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政策。

  又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了郑玄、彭璆、邴原等贤良,故而颇有政声,被称为“孔北海”。

  建安元年,汉帝迁都许昌,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

  其实这些事情如果不是贾诩说起,张绣并不清楚。

  对于孔融他更多的印象来源于“孔融让梨”这个典故和“建安七子”这个代号。

  前者是幼年启蒙道德故事,后者是义务教育文学常识。

  所以当听到居然是这个孔融来了南阳,还一直不肯离开想要见自己一面的时候,张绣也觉得有些惊讶。

  注意到张绣的表情,贾诩便说道:“主公欲见此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和建安七子的名号现在都还没有传开,张绣便说道:

  “去岁黄祖曾问正平,言曰许都有何人物?

  正平答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

  今孔文举既来,我便与之一见,看其是何人物?”

  贾诩闻言便是一笑,“只怕主公要失望,诩观其人,自负才气秉性,然才器粗略,唯志在靖难,能诗善文,尚值一提。”

  张绣:( ̄▽ ̄“)

  你就直说孔融志大才疏呗,还解释这么多干什么?

  等等,兴许是这个成语现在还没有出现?

  张绣并不知道,志大才疏的出处正是《后汉书·孔融传》。

  由此可见贾诩看人的眼光有多么老辣。

  很快,张绣便和孔融见了面。

  因为夏侯惇已经被放走,用来交换夏侯惇的粮草辎重也已经交付,所以孔融这次的公事算是办完了。

  他留在这里,就是想见见张绣这个明明打败了曹操,还逼得他在这种关键时刻不得不妥协的人。

  所以当听贾诩说张绣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返回南阳的时候,他愣是留了下来,一直等到了张绣回来。

  张绣原本以为孔融作为一个文学家,应该是干净儒雅的类型,万万没想到,孔融居然生得十分高大威猛。

  不但身长八尺,而且看上去孔武有力,威风凛凛。

  和他相比自己反倒更像是一员儒将了。

第111章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条壮汉,再联想到他就是建安七子之首,张绣也只能感慨人不可貌相。

  “文举,这位便是诩之主公。”

  贾诩为人处事自不必提。

  哪怕孔融跟祢衡性格类似,贾诩依旧在这段时间跟他打成了一片,这时便亲切地拉着孔融把张绣介绍给了他。

  在张绣为孔融的外貌惊讶的同时,孔融也仔细打量着张绣,一边看一边在心中暗暗点头。

  眼前之人单是外貌就比曹操强出不知多少。

  曹操身高也就六尺七寸,偏偏还要说自己身长七尺。

  兼之细眼长髯,更显阴险狭隘。

  哪有张绣这种身长八尺、五官端正的西北壮汉大气?

  “北海孔文举,见过大汉南阳太守、建忠将军。”

  看到孔融郑重地向自己施了一礼,而且言辞中着实强调了汉臣身份,再联想到贾诩对他的评价,张绣便猜到了他的想法。

  同样回以一礼,张绣微微一笑,开口试探:“少府为大汉公卿,怎替曹操办起事来?”

  “曹操与董卓,皆国贼也!

  将军昔日亦替董卓作战,今又以何问融?”

  好家伙!

  不愧是能被祢衡看上的人,一上来就开嘲讽。

  赵云就在张绣身旁,一听孔融居然侮辱自家师兄,脸色就是一沉。

  张绣自然注意到了赵云突然粗重起来的呼吸,转头一看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子龙稍安勿躁,孔少府所言不无道理。”

  他心中感慨,现在的赵云还是不够成熟,等再过数年,他会比现在更加冷静。

  当然如果换成甘宁,早就一刀劈过去了。

  话说回来,孔融的言辞虽然针锋相对,但也把对曹操的不满公然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贾诩说得一点都不错。

  自己只是稍作试探,对方就这般沉不住气。

  也难怪他后来会被曹操诛杀。

  倒是和原本历史上的祢衡下场差不多。

  不过孔融终究不是祢衡,听到张绣主动承认,怔了怔便又行了一礼道,“将军为人坦诚,融拜服。”

  这件事情就被这样轻轻揭过,于是双方分宾主落座,贾诩在一旁作陪,赵云则是去往屋外。

  三人自是相谈甚欢,当问起孔融为什么会留在南阳等自己的时候,后者便直言,一是想看看能让曹操吃瘪的究竟是什么人。

  二是听说好友祢衡跟了张绣,就想通过自己来打听祢衡的近况。

  见他如此耿直,张绣再一次感慨贾诩看人真准。

首节 上一节 92/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