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868节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年龄小、骨头大。

  在这种情况下,陆逊便帮陆绩支撑起门户。

  先说陆绩,他虽然年纪小,但也不是普通人物。

  在当时的吴县人士中,陆绩和顾邵以博览书传最为知名。

  像陆逊、张敦、卜静、吾粲等人虽然也是名士,但还要往后稍稍。

  两年庐江战争以后,孙策便自袁术处借兵东渡,平定江东。

  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始招纳俊秀,聘求名士。

  已经来到了吴郡的陆逊眼睁睁看着孙氏主宰江东已成定局。

  为了振兴门弟,陆逊思来想去,最终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放下仇恨,跟孙氏合作!

  最终,他在二十一岁那年入孙策幕府,成为孙氏统治集团的幕僚。

  再后来,陆逊便一步一步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逐渐成为了孙氏团队的中坚力量。

  跟陆逊的权变不同,陆康幼子陆绩虽然对于陆逊的选择表示理解,但却并不认同。

  不但如此,他还一直以汉臣自居,鄙视孙氏。

  若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陆绩肯定会遭到贬斥。

  幸好孙策投了张绣。

  众所周知,汉帝刘协已经跟张绣谈好了,而且他是爱国的。

  陆绩当即表示,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爱国。

  这样一来,陆绩便心安理得、顺理成章跟从子陆逊重新站到了一起。

  这一次张绣分兵三路北伐,便将陆逊和陆绩都安排到了东路大军。

  “原来如此。”

  听完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司马懿沉吟片刻,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陆逊的形象。

  这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进退有据之人。

  王对王,将对将。

  自己的对手是庞统,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既然点了陆逊出战,自己便要应战。

  在一番深思熟虑以后,司马懿便决定安排曹魏老将文稷出马,先去会一会这陆逊。

  说是老将,其实文稷也就四十来岁。

  他是谯郡人,擅骑射,本是汉臣。

  因为一直以骑将的身份追随曹操,等到篡汉以后,也就顺势成了魏臣,倒是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这一次他带着儿子文钦一同出征,可以说是曹魏军中上阵父子兵的典型人物。

  司马懿收下战书,约好与汉军在次日开战。

  次日一早,文稷便信心十足的带着儿子文钦来到阵前。

  两阵对圆,文钦御马而出,直接开始叫战:

  “陆逊何在?文钦讨战!”

  虽然不算无礼,倒也谈不上多客气。

  陆逊自然不可能亲自出战,眼看从父陆绩跃跃欲试的模样,就觉得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陆绩眼见陆逊同意,拍马奔出。

  文钦听闻来人是陆逊从父,更不答话,挺枪便刺。

  陆绩横枪一拦,两人便战做一团。

  比起文才,陆绩自然是比陆逊更胜一筹。

  但武功方面却要差上不少,充其量就是一个普通程度的壮汉。

  偏偏文稷之子文钦可不是普通壮汉。

  他在年少时就以名将之子、有才且勇武而闻名。

  如今已经成人,在其父的教导下更胜年少。

  因而十数合一过,陆绩便已呈败象。

  陆逊见状担心从父有失,忙让凌统上前接应。

  凌统早就按捺不住,听到陆逊开口立刻上前,放声高呼:

  “凌统来也!”

  文钦本欲斩杀陆绩,奈何凌统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手,两人一旦交手,他便再也无暇分身。

  陆绩便趁机奔回本阵,长出了一口气才对陆逊说道:

  “曹魏虽已是江河日下,不曾想还有这等勇将。”

  听到了陆绩对文钦的评价,陆逊摇头道,“今汉室虽在,然其精华却为曹魏继承,叔父切不可大意。”

  陆绩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陆逊的说法。

  他倒是没有大意,可是真实水平就是不如人家。

  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一看到凌统来了,自然是撒退就跑。

  他想了想问道:“伯言,此战可有胜算?”

  陆逊还没有回答,一旁的周泰笑道:“不急,跟他耍耍。”

  陆逊没有回话他的目光越过文稷、文钦两父子看向远方。

  那里是司马懿的中军所在位置。

  他心中暗暗盘算着如今的形势:

  正常来说,三路大军当中,他们所在的东路军其实是最难取得战果的一路。

  中路军的张绣对曹操,虽然是以王对帝,看似身份上略逊一筹,但是自汉帝刘协以下到冲在最前线的士卒,没有一个担心的。

  张绣打曹操?

  那还不跟爸爸打儿子似的?

  曹贼克星的绰号可不是吹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东西两路大军那就真是各管各,没耽搁。

  只要任意一路取得战果就可以了。

  由于地理原因,西路军想要取得突破更容易一些。

  主要就是因为张绣已经拿下了汉中和关中。

  特别是关中。

  长安、洛阳被攻下之后,河北地区门户大开,在地势西高东低的情况下又有俯冲优势。

  更不必说带队的还是常胜将军赵子龙,搭配上黄忠、马超之一老一少的虎将。

  又有法正、张松为谋士,张任、吴匡、吴班、吴懿随行。

  纵然曹魏在西线构筑了重重防线,还有程昱这个智计百出之人统兵。

  但对于魏国而言,形势依旧严峻。

  就连魏军自身都在怀疑他们顶不顶得住。

  反观东路军,由于是从南向北进攻,背后还是滔滔长江,在某种程度上还真是背水一战。

  在地利方面自然不如西路军。

  再得如今的司马懿称之为魏国的中流砥柱也一点都不为过。

  他统兵打仗的本事比之程昱自是更胜一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们能够把司马懿的主力拖在徐州一带,让他无暇分身,战略目的便已经达到。

  这也是北伐之前张绣给东路军的任务。

  但是。

  以陆逊对庞统的了解,估摸他不会这么按部就班做事。

  仅仅把司马懿拖在东路战场?

  这一点不难做到。

  但这实在是太没水准了。

  庞统肯定不会满足这样一个战果。

  毕竟东路军虽然不占地利优势,但是麾下的将士比之另外两路可是一点都不弱。

  旁的不说,刘关张三兄弟当年在虎牢关就有过三英战吕布的壮举。

  刘备+关羽+张飞的组合,比之赵云+马超+黄忠的组合自是不如,但是这边可是还有五子良将啊。

  再加上程普、黄盖、周泰、凌统等原江东将领,明面上的实力更胜西路军。

  毕竟原江东要比原西川强得多。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如今将帅一心、粮草足备,庞统又是一个喜欢冒险的性格,怎么可能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自然是想想办法狠狠干他娘的一场。

  直接干翻了他娘的司马懿,拿下徐州、挥师北上,直攻青、幽。

  顺利的话,搞不好还能把辽东也一并打下来。

  尽管陆逊并没有跟庞统沟通过,但他本能的感觉后者就是这样的想法。

  正因如此,他才会选用拈阄这种方式来决定出战的将领。

  同样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让陆逊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对敌方针。

  那就是尽快逼司马懿亲自上场。

  因为只要司马懿还在场下,那么就代表着魏国的东路军就保存着一定实力。

  接下来的数场战斗,陆逊积极稳妥,压茬推进。

  在他的安排下,文稷难受到了极点。

  因为每一次的战斗,都让文稷觉得对面就自己强上那么一点点。

  这样次数一多,顿时就给了文稷一种错觉。

  好像自己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够把陆逊拿下。

首节 上一节 868/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