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一些在暗中带节奏的跳梁小丑,抓不到人也就罢了,值得这般重视吗?
他却浑然忘记了这是自己先发脾气的。
片刻过后,他重重一拍桌子道:
“无论如何,如今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听到曹操这般自信满满的发言,所有人皆是齐声高呼:“陛下高见,万岁万岁万万岁!”
“哪有人能真的万岁?”
长安城,张绣正在教育自己的儿女,“自古便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言,万岁什么的,听听就好,千万莫要当真。”
在张绣和一众妻妾的共同努力下,他已经有了六个儿女,勉强算是追上了曹贼一半的水准。
他个人算是比较满意了,但是在他的妻妾看来,这才哪到哪啊?
有一个的想要二胎,有二胎的想生三胎。
得亏穿越改造加强了张绣的体魄,否则他早就被掏空了。
如今他能够满足一众妻妾,绝对是天赋异禀。
甚至于有不少将领旁敲侧击,想要从他这里讨要一些秘方什么的。
主要还是因为左慈房中术的名气越来越大,张绣又跟左慈关系交好,难免会让想歪。
纵然张绣解释自己是天生奇葩也没有用。
众人根本不相信他。
毕竟“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这句话在这个时代就已经有了。
对此张绣也是无可奈何。
总不能让他们也去穿越一回吧。
子女一多,难免要涉及教育的问题。
张绣对于这方面还是很上心的,以前一直没有时间,如今好不容易闲了下来,除了搞增幅之外,时间几乎是全部都用来陪家里人了。
这也让张睿、张绵、张厚等一众子女非常开心。
对于还没有到叛逆期的小孩子来说,他们还是非常愿意家长有空陪着自己的。
听着张绣的话,几个小朋友都是似懂非懂。
长子张睿是个擅于思考的少年,闻言便追问道:
“父王的意思是,朝臣每日对国家所言,皆是虚情假意、无中生友?”
“倒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张绣不是《覆汉》主角他老妈,并没有暴露自己的打算,至少目前没有。
“我儿可以这般想,称国家万岁,乃是臣子对于君子身体健康的一种美好祝福和希望。
哪怕明知这祝福不能实现,亦是这般说了。
便如同前段时间你们对太师父祝寿时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般。”
原来如北。
张绣这么一说,几个儿女就都明白了。
陪着几个孩子又待了一会儿,大桥、小桥二姐妹便并肩走了进来。
张睿见状,甚至都不用两姐妹开口,直接就领着一群孩子离开了。
他知道,又到了父亲和两位姨娘的交流时刻。
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会跟包括自己的母亲甄宓在内的各位姨娘交流。
他们每次都要说一些小孩子还不方便听的话。
并且像这样的交流都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被赶了几次以后,张睿就学乖了。
如今早已经不用大人动嘴就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
反正听父亲讲故事很有意思,但是长安城好玩的地方同样也不少。
等到一众儿女离开,张绣看着媚眼如丝的大桥和小桥姐妹,不禁挑了挑眉:
“今日是你姊妹二人一起上?”
“原本尚香妹妹也要来的,只是妾身觉得大王身体要紧,便让她下次再来”
“Emmmmm……”
听着大桥善意的解释,张绣觉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自己这是被看扁了啊!
于是双眉一扬:“去,把她叫来!”
大桥不禁一怔:“大王?”
“哼,大桥、小桥、孙尚香,纵然你三人齐上,我张某又有何惧!”
张绣豪气甘云的话音刚落,孙尚香那如同黄鹂般清脆的笑声已经自江东二桥身后响了起来:
“妾身早就说过,大王愈战愈勇,汝等偏不依!”
张绣:━━∑( ̄□ ̄*|||━━
好你个孙尚香,跟大桥小桥一起演我好吧?
不过无所谓了。
你要战,那便战!
接下来便是一场大战。
张绣以一对三,虽是以寡敌众,却是愈战愈勇、不落下风。
大桥、小桥、孙尚香姐妹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奈何张绣虎头湛金长枪经过增幅,其坚胜金。
故这一场大战持续了近一个多时辰方才结束。
看着躺在床上沉沉睡去的三姐妹,张绣也是志得意满。
只是当他迈步下床的时候,脚下一软,险些就是一个趔趄。
好家伙!
张绣这才发现,这一战自己虽然胜了,却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此情此景,让张绣忍不住就念了一首诗: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第658章 三年之期已到,恭迎枪王!
其实自从穿越之后决定走刘备的老路——南下入蜀的时候开始,张绣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从南向北到底应该怎么打。
参考历史的话,蜀中的局势只靠一两个将领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只靠一个天才将领就能翻盘,那么这乱世早就已经结束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大体而言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的就是蜀汉丢了荆州,再就是到了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要人没人,要粮没粮。
所以想要翻盘就要做到两点:
第一,荆州无论如何不能丢。
第二,得再找两到三个诸葛亮。
这两个任务张绣都超额完成了。
在攻略西川及拿下整个益州以后,荆州不但没丢,甚至还连原本江东的地盘也一并拿了过来。
这一来蜀汉政权就相当于直接化身成为了后世的南宋政权,等诸葛亮屯兵陇右,彻底拿下凉州以后,就相当于又加上了西夏的地盘。
现代人分析南北宋时代的时候,常常把这段历史时期跟三国做比较,称之为“大三国”。
无论是辽、北宋、西夏的对峙,还是金、南宋、西夏的对峙,都跟三国时代三国鼎立的姿态颇为神似。
张绣一直都很有自知之明。
从来都不觉得自己一个普通程度的壮汉就比古人聪明。
但他也从不妄自菲薄。
自己的优势就在于先知先觉和超出了两千年的见识。
个人能力不行,可他一出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张绣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限。
在历史上那些名将名臣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就将之发掘。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这些未来会名动一发的人们可不知道他们自己会取得怎样的一番成就。
原本处于人生低谷,正郁郁不得志的他们遇到了像张绣这般重视自己的主公,自然个个都是感激不尽,拼死效命。
再加上张绣对于诸葛亮这种默默无闻的少年都委以重任,更让此世良才确定了张绣用人真的是不看出身不看家世,纷纷来投。
最终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张绣顺势而为,也就超额完成了第二个任务。
两三个诸葛亮自然是没有的,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也就出了一个诸葛亮。
但是没有诸葛亮,张绣却在保住了贾诩这张王牌的同时,又拿到了庞统、徐庶、郭嘉、鲁肃、刘晔、荀彧、荀攸……
这阵容,这人材梯队,说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一点都不为过。
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张绣自然是原地起飞。
在曹魏朝堂搞事的那一路人马自然也是张绣安排的。
这件事情算是张绣亲自部署、亲自安排。
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懂曹魏。
甚至曹操这个政权的奠基者都不如他懂。
张绣将自己对于曹魏的了解,包括那些名臣名将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龃龉,以及正史、野史上的记述全部讲了出来。
甭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张绣是全部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