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768节

  “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昂既以此为口令,便可知在其心中陇右便如这鸡肋一般之于曹军。

  是以吾断定其不日便要退军,想必这几日便要与我来商议夏侯渊之事。”

  诸将闻言心悦诚服,“主公真乃神人也!”

  张绣:Emmmmmm……

  只能说曹昂和曹操真不愧是父子,就连想法都一模一样。

  看来这次杨修是保不住了。

  让张绣意外的是,哪怕是他这个穿越者,也只猜到了一半。

  猜对的那一半是曹昂的确来找他谈了。

  猜错的那一半则是杨修并没有死。

  不过问题不大。

  只要曹昂肯谈,张绣的目的就已经达到。

  由于已经笃定曹昂要退兵,再加上夏侯渊的确是在自己手里,所以张绣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具体过程不必再说,总之在一连数日的谈判以后,张绣和曹昂之中只有一个人是心满意足离开的。

  张绣留张辽、张郃、步骘三人守街亭,自领大军返回成都。

  与此同时,赵云那一路的疑兵自斜谷道退兵。

  曹仁有心追击,但在赵云、黄忠亲自断后的情况下无功而返。

  至于走子午道那一路的马超在经历数月的坎坷行程以后,也不得不承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子午谷真的不好走,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看到张绣的马超非常懊恼。

  这次北伐共分三路,赵云那一路人马虽然是疑兵,但却干得非常漂亮,在开始成功做到掩人耳目,把曹军主力吸引过去。

  张绣那一路更不必说,出祁山道后顺利拿下陇右,如今眼见着便要得到整个凉州。

  只有他这一路什么都做,甚至连路都没走完就返回了。

  对此张绣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安慰马超只要人没事就是最好。

  毕竟子午谷原本就不好走。

  甚至久未写信的他还专门为了马超赠诗一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一出,张绣之名迅速传遍天下。

  尽管同年曹操被汉帝册封为魏王,但汉建安十五年依旧被认为是属于张绣的一年。

第632章 曹操称王

  建安十五年,对于整个大汉王朝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骠骑将军张绣在刚刚结束了汉中之战以后,出人意料的发动了北伐战争。

  张绣打着奉衣带诏讨贼的旗号,兵出祁山,占领陇右。

  尽管魏公之子曹昂亲自来到长安督战,曹军依旧损失惨重。

  双方围绕街亭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最终曹昂还是以鸡肋为由撤退。

  北伐战争正式宣告结束,张绣不但成功拿下陇右地区,切断了关中和凉州的联系,并且早有前期准备的他已经着手开始收复凉州。

  同年末,曹操不愿看到张绣声势大涨,于是也办了一件大事。

  在已经加九锡、建魏国、封魏公的基础上,他又迫使汉帝刘协再度为他加官进爵。

  曹操废三公任丞相的时候就已经是一言九鼎,独揽朝政大权。

  等到后来加九锡、封魏公、建魏国,更是位极人臣,成为自两汉建国都不曾有过的权臣。

  为此一直以来效忠于他的荀彧都看不下去,跟其分道扬镳。

  其实曹操原本并没有想着这么快就更进一步。

  只是不曾想建安十五年的北伐战争,张绣竟然会大获全胜。

  为了能够不让张绣的风头盖过自己,曹操也只能行此过激之举了。

  只是这其中难免有诸多波折。

  比如在曹操的暗中授意下,虽有文武众官皆议立曹操为魏王,但是尚书崔琰却力言不可。

  要知道,崔琰原本也是曹操一党。

  此人出身清河崔氏,师从大儒郑玄。

  最初跟随冀州牧袁绍,官至骑都尉。

  曹操平定河北后,代替田丰任冀州别驾。

  曹操任丞相,崔琰又做了东西曹掾属征事,教导曹昂、曹丕、曹植等人。

  他的侄女甚至还嫁给平原侯曹植。

  等曹操成为魏公后,崔琰更是担任魏国尚书令,后升迁中尉。

  说起这些比较抽象,但是有一个有关曹操和崔琰的小故事却是流传甚广:

  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

  等到曹操称魏公后,就连曾经一度压着汉朝打的匈奴都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

  曹操原本是要亲自接见匈奴使者,但他自觉身材矮小,不足震慑远方国家。

  所以就让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冒充他接见使者,曹操自己则是自捉刀立于床头。

  等到接见完毕以后,曹操又安排间谍去询问匈奴使者对自己的印象。

  结果匈奴使者不假思索地回答:“魏公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真英雄也!”

  这就是床头捉刀的故事。

  抛开这个匈奴使者的结局不提,能被曹操安排冒充自己,足以看出曹操对崔琰的信任。

  再加上崔琰的一系列成长经历,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曹党人物。

  可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百官准备拥立曹操为魏王的时候,依旧是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只因这种做法太反了!

  要知道,汉朝的爵位只有王和列侯两等。

  况且汉朝的王爵在一般情况下不给非宗室的人授,也就是白马之盟的内容:

  “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也就是说,汉代不是宗室不能封王。

  当然,西汉建国初期的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属于例外,不能一概而论。

  等到西汉灭亡,光武帝刘秀再度建立东汉,由于承袭西汉七国之乱后对于汉廷对于诸侯王国的严格控制,即使同姓王都严格约束,更不用说是设异姓王。

  所以曹操封魏公,勉强还可以洗一洗。

  封王,特别是异姓王,其用意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所以就连崔琰这样的铁杆都开始反对了。

  但是他这种做法不免让众官想起了一个人——荀彧。

  要知道,荀彧和曹操的关系可比崔琰和曹操的关系要亲密多了。

  可就是这样的人物,也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迫自杀,就连庄子都被人烧成了一把白灰,更遑论是崔琰了。

  所以就有人好心拿出了荀彧的事情来举例。

  结果他们不说荀彧倒好,这一说崔琰当即勃然大怒:“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任自为之!”

  结果有人崔琰不和,就把这件事情暗中告诉了曹操。

  曹操原本就因为丢了陇右,乃至于凉州的事情不爽,一听这话更是勃然大怒,立刻将崔琰下狱。

  此时曹操倒是还没想着要杀崔琰。

  偏偏当曹操派人去看的时候,崔琰的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伏的意思。

  这一来曹操就怒了。

  他最恨的就是这个。

  明明自己雄才大略,平定北方,消弭战乱,为整个大汉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劳。

  可就是因为自己姓曹不姓刘,就要被人区别对待?

  凭什么?

  最终,曹操情绪一上头,下令赐死崔琰。

  一看曹操连自己人都杀了,一众臣子哪里还敢多说。

  于是便在建安十五年的冬月,群臣一起上表奏汉帝,声称魏公曹操的功德极天际地,哪怕是伊尹和周公旦都比不上,是时候进爵为王了。

  汉帝刘协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当初在曹操进爵魏公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想到过会有这么一天了。

  但他却万万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

  就在一月以前,曹操派曹昂前往长安,自己却从邺城来到了许都。

  当时刘协就被吓了一跳,以为是曹操恼羞成怒真要造反了。

  好在荀谌在侧,告诉他曹操不可能这般丧心病狂。

  结果曹操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他一到许都,刘协这个皇帝顿时就失去了滋味。

  特别是有一日,曹操带剑入宫,当时刘协正正与伏后依偎在一起,结果伏后一看曹操来了,慌忙起身。

  刘协看到曹操提着脸进来,也是吓得够呛。

  曹操则是虎着脸询问刘协:“张绣、孙策各霸一方,不尊朝廷,当如之何?”

  刘协心说这样才好,但表面上却是微笑着说道:“尽在魏公裁处。”

  他觉得自己身为皇帝这样说已经足够客气了,谁知道原本就因为战事不顺的曹操一听这话却怒了:

  “陛下出此言,外人闻之,只道吾欺君也。”

  刘协一听曹操这么说,顿时也来了火。

  逆着不行,顺着你也不行?

首节 上一节 768/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