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757节

  张绣原本认为这纯粹就是扯淡。

  这不就是典型的根据结果推过程吗?

  我上我也行!

  但是在穿越以后,张绣却赫然发现,有的事情竟然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就比如现在。

  明明知道街亭之战是这次北伐的关键。

  明明马谡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卡拉米。

  明明张绣已经提前了十八年发起北伐。

  但是诸葛亮依旧还是忍不住派出了他心心念念的马谡。

  这种执着,已经让张绣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想来想去,也只能说诸葛亮派出马谡去守街亭具有历史必然性了。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堪称是一个千古完人。

  不仅仅是友军阵营,甚至于他的敌人都对他佩服之至。

  非要为他找黑点的话,那就是用人失察。

  整个过程总结成四个字就是——违众拔谡。

  要知道,诸葛亮在蜀汉阵营中的威望可是相当高的。

  能够让大部份人都反对他的决定,原本就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众人会反对诸葛亮起用马谡,又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力排众议,坚持要重用马谡呢?

  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凡是人要死的时候,说过的话往往都会是很灵验的。

  如果这个人的身份尊贵,那么临死之前说出的话甚至都可以当成预言来参考。

  众人之所以反对诸葛亮重用马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经专门向诸葛亮提醒过这个问题,“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在问过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得知诸葛亮很看好马谡之后,专程给出了提醒。

  所以众人反对的原因就是四个字:先帝遗诏。

  至于诸葛亮重用马谡的原因就不好说了。

  张绣跟诸葛亮共事也经常超过十年,思来想去,大概是因为他在马谡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因为马谡和诸葛亮一样,好读书,才气过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

  虽然不像诸葛亮一样自比管仲、乐毅,但也是自信满满。

  当然,他也不是全无本事的人。

  作为襄阳宜城人,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

  由于马良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时人就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

  无论是张绣没有穿越的那个时代,还是张绣穿越以后的这个世界,马氏五常都得到了重用。

  所谓马谡这个五氏五常中的老么也算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除了这个原因,大概还有可能是马谡在平定南中叛乱时提出的策略对稳定蜀汉后方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诸葛亮最终力排众议,让马谡去防守街亭。

  不过先帝遗诏毕竟是振聋发聩,所以诸葛亮尽管强行提拔了马谡,但在他出征前,诸葛亮还是不放心的告诫他:

  千万不要主动出击,只要依托街亭的地势守住张郃攻势就是对北伐最好的贡献。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嘴上满口答应,到了现场以后立刻就飘了。

  手握标准答案的情况下非要自己发挥,结果装逼装成傻逼,丢了街亭。

  诸葛亮没有了前进的据点,只能退守汉中。

  等返回以后,诸葛亮便依律处置,斩了马谡,同时以自己识人不明为由,上疏请求自贬三等。

  就这一件事情,就给后人留下了言过其实、大意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等一系列典故。

  这件事情影响极为深远。

  因为诸葛亮多次北伐,唯有这一次是距离成功最近的。

  自此以后,哪怕其后几次北伐也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却没有任何一次能够像这次那般,让人真正看到胜利的希望。

  正因如此,才让人备觉惋惜。

  经常键政的朋友都知道,有不少人都喜欢拿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和马谡来做对比,评价孰强孰弱。

  其中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

  作为一个不懂打仗的死宅,如果穿越成为了马谡,在面对守街亭这个职责的时候,至少还知道应该怎么做。

  可是如果穿越成了赵括,哪怕你是二千多年以后的现代人,统率四十万大军面对白起,依旧不知道怎么做。

  前者是我上我也行。

  后者是我上真不行。

  如今张绣真的穿越了,还成了诸葛亮和马谡的上司,自然是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真·我上我也行。

  可他就不明白了,自己都已经安排了张辽跟张郃去守街亭了,诸葛亮怎么就这么执着马谡呢?

  历史必然性?

  好奇心上来,张绣便先问出了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丞相……咳咳,军师,据我所知,马幼常自博望坡一战后,便一直留在荆州——对了,他是何时入蜀的?”

  诸葛亮如实回答:“吾以为幼常乃世之良材,擅加调教,日后必成大器——故待主公拿下益州后,便命其入川。”

  张绣:|(*′口`)

  好家伙,真是个好家伙!

  张绣这次总算是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器重马谡了。

  从诸葛亮的话来看,感情是直接把这个小伙子当成接班人来培养了啊!

  有意识的锻炼年轻人才自然是好事——可问题是丞相你看错人了啊!

  这里面水很深,马谡这个小伙子根本就把持不住啊!

  你真正的接班人现在还在天水穿开裆裤……哦,这个有些夸张了,应该是还在天水大街上打酱油呢才对。

  无论从各方面做比较,姜维胜过马谡何止一筹?

  要真论起来,马幼常给姜伯约提鞋都不配好吗?

  既然诸葛亮是这样想的,那么还真就是历史必然性了。

  好歹是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诸葛亮的面子还是要给,于是张绣便道,“军师既属意此人,便让他与二位将军同行便是。”

  就让他好好看看,前辈是怎样展现真正的技术吧!

  诸葛亮眼见张绣答应,又询问可否给马谡一小队兵马,以便让他也像步骘那样锻炼锻炼。

  在他看来,步骘在北伐以后的表现可圈可点。

  所以这次跟着张辽、张郃二人去守街亭,虽是以学习为主,却也获得了一千兵马的统率权。

  当然,这一千兵马跟三万精兵相比不算多,但单独拎出来已经不算少了。

  这也正是张绣要重用步骘的姿势。

  所以诸葛亮有样学样,打算也让自己的接班人也领个一千人马锻炼锻炼。

  当诸葛亮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绣以后,张绣便用一种你TM在逗我的眼神看向了诸葛亮。

  你居然拿马谡跟步骘比?

  他也配?

  深深吸了一口气,张绣忍住了要骂人的冲动,朝着诸葛亮露出了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吾以为马幼常此行,只带眼睛与耳朵便可。”

  诸葛亮:’(°ー°〃)

  张绣的话说的委婉,但诸葛亮是何等人物?

  他立刻就明白了自家主公的意思。

  明明步骘跟马谡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为什么会被这样区别对待?

  难道因为步骘是张绣的大舅哥?

  这个理由刚刚在心中产生,诸葛亮自己都觉得可笑。

  主公怎么可能是这种人?!

  要知道,张绣在用人这一点上那可是从来都没有错过。

  诸葛亮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张绣这句话一说出口,顿时就让诸葛亮下定决心要重新审视一番这个被自己看好的小伙子了。

  等到诸葛亮离开,张绣便摸着下巴思考起来。

  另一个世界里,张郃作为五子良将之一,在街亭大败马谡,可以说是在自己的从业生涯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如今自己专程安排还不是老将的张郃去守街亭,还让马谡这个小卡拉跟着去学习,原本的对手变成了一家,且看曹家父子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街亭一战,张绣是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但是原本把心放到肚子里的诸葛亮听了张绣的话以后,心反倒是悬了起来。

  其一,是因为张绣对马谡看法。

  要知道自加入张绣阵营以后,张绣对自己不说是言听计从,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公然反驳过自己的意见建议。

  这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由不得诸葛亮不重视。

  张绣这话说的委婉,但在诸葛亮看来这简直无疑于是在敲打自己了。

  让马谡只带眼睛和耳朵过去,那就是让他多看多听,少说少做。

  这既说明了张绣对马谡有看法,也说明自己识人不明。

  还是那句话,在其他方面诸葛亮都有信心能够胜过张绣,可唯独在武力值和识人用人方面,诸葛亮是甘拜下风。

  嗯,还有娶老婆方面也比不过。

  其二,就是张绣对自己的称呼。

首节 上一节 757/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