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755节

  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并允许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除此之外曹丕还说了句客气话:“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

  等到刘协死的时候,他儿子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

  等下葬的时候,曹叡更是痛哭流涕,伤心之极。

  随后又立刘协的嫡孙桂氏乡侯刘康为山阳公。

  甭管这是不是真心实意的,但曹丕篡汉以后,刘协算是得了一个善终,子孙后代也是衣食无忧。

  再看看司马家是怎么做的。

  司马懿指着洛水起誓,结果事背信弃义,杀尽大将军曹爽及其家人。

  曹魏政权的第四位皇帝曹髦在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大实话以后,不忿政权都掌握在司马氏手中的现状。

  他拔剑登辇,亲率卫士、奴仆数百人,擂鼓往攻司马昭。

  途中与司马昭心腹贾充所率军队相遇交战。

  曹髦身先士卒,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

  万万没想到,贾充麾下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他给弑杀了。

  可怜的曹髦死时尚不满二十岁。

  曹髦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确实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力争百分之几的机会。

  在面对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

  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从此以后,“司马昭弑君”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弑君事件,没有之一。

  当众弑君,这是什么概念?

  以往虽然也有杀皇帝的,起码也是在深宫里。

  还是要先废掉皇帝位置才能暗害。

  中国历史悠久,以下克上倒不是没有。

  但是曹家对司马家很好,你司马家突然就把政权给篡了,竟然是连借口都不找了?

  王莽何等德高望重?

  可篡位之后还是成了过街老鼠。

  司马家三代人加一起都比不上王莽,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件事情坏了规矩,破了底线,开了坏头。

  洛水之誓、司马昭弑君。

  可以说司马家硬生生以一家之力,把中国政治斗争的层次拉低到了道德底线之下,透支了信任。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两晋一共延续了155年,公元420年,东晋被刘宋王朝灭亡,皇帝司马德文被灭满门。

  再往后的刘宋、萧齐、萧梁,朝代更迭之后,前朝皇帝悉数被杀。

  因为他们在见识过司马昭弑君以后都是恍然大悟,哦,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啊!

  所以说这些人统统都是跟司马家学的也不为过。

  这件事情给司马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弑君之前,他原本极有可能如同曹魏之于东汉那般,封晋公、升相国、加九锡。

  弑君之后,这些原本已经准备好的荣誉他不得不全部推掉。

  又冒着风险去伐蜀,企图将矛盾转移到国外。

  直到三年后伐蜀有所斩获,司马昭方才接受三项赏赐。

  但是由于弑君的恶劣影响,代魏称帝这辈子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交由儿子司马炎去完成。

  洛水之誓、司马家弑君的事件已经让司马这个姓氏蒙上浓重的阴影。

  在三国归晋以后司马氏的所作所作更是彻底把这个姓氏丢到粪坑里。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黑暗的南北朝,百年腥乱的血腥史让底层劳动人民深受磨难,中华文明几乎断绝……

  所以三国时代有魏粉、有蜀粉、有吴粉,独独没有晋粉。

  可以说晋朝真就是从建国烂到灭国,一个能吹的点都没有。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司马懿这个家伙。

  哪怕现在这件事情还没有开始,哪怕张绣也知道不应该用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来给人定罪,但他依旧是难以释怀。

  书归正传。

  就在张绣的思绪越飘越远,甚至都超越三国,想到了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时候,诸葛亮却是因为张绣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愣住了。

  原本曹操和曹昂舍弃了曹洪、夏侯渊等名将,让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为将,就已经让诸葛亮觉得很奇怪了。

  更何况在他的印象里,张绣对于曹军的态度一直都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可如今竟然会这么说?

  这司马懿究竟有何方神圣,竟然连张绣也要这样提上一句?

  联想自己先前那玄之又玄的感觉,诸葛亮忍不住就卜了一卦。

  结果让他大惊失色。

  天机混沌、前路未卜,若要强求,必遭反噬!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倒也罢了。

  关键是诸葛亮竟然从司马这个姓氏中感觉到了一股龙气。

  这让诸葛亮的神色骤然变得凝重起来。

  一句张绣经常拿来开玩笑的话在他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来:

  此子断不可留!

第623章 诸葛亮:吾欲举荐马谡守街亭!

  建安十五年。

  随着时间推移,天下大势已经越来越明朗了。

  除了在许都的汉天子刘协,曹、张、孙这三方势力上空,如今已经隐隐都有龙气萦绕。

  其中曹家最强、张家次之、孙家最次。

  当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人并不仅仅只有诸葛亮。

  不过大家都对此心照不宣。

  但是。

  你司马懿作为曹操麾下人,身上凭什么也有龙气?

  虽然说这一丝龙气若有若无。

  以至于都让诸葛亮怀疑自己刚刚是不是算错了。

  但他却很清楚,旁的事情可能会错,但是这种事情……

  自己绝不会错。

  所以这意味着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

  想想自己和贾诩仅仅只是为了给张绣挑选有着贵不可言之命的女子,便已经费了那么多心思。

  尤其是贾诩,更是为了此事殚精竭虑,其他事情全部抛开,一门心思扑在这件事情上。

  往夸张点说,都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了。

  所以这个自己以前并没有听说过说过的司马懿断然不可留!

  “主公,这司马懿……”

  “不必轻敌,倒也不必太过重视。”

  听到诸葛亮开口,也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张绣便收回飘远的思绪,解释道。

  建安十五年,司马懿三十一岁,诸葛亮只有二十九岁。

  相比于另一个世界里十八年后才开始交手的时间节点,如今这二人可以说是都处于体力、智力的巅峰时期。

  曾经有无数人做过假设,假如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换立场会怎么样。

  诸葛亮和司马懿提前遭遇会怎么样。

  诸葛亮再多活十年又会怎么样。

  类似这样的假设向来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如今这其中一个假设却因为张绣的穿越变成了事实。

  但是这一次,诸葛亮将不再孤单。

  益州有贾诩,荆州有庞统和徐庶,北伐的另一条战线上有郭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张绣这个做主公的就在他身旁。

  “就你叫司马懿是吧?”

  张绣的唇角微微勾起。

  他倒是想看看,这一次你还能不能笑到最后!

  司马懿并不知道,这一次他的对手甚至比他本人更了解他自己。

  此时的他刚刚被委以重任,可以说是信心满满,混身上下充满了干劲。

  曹昂带着他来到长安城以后,立刻召集诸将议事,商议对抗蜀军事宜。

  此时夏侯渊也已经返回长安,在说起曹纯被张绣所杀的事情以后,众人难免又是一阵伤感。

  听曹昂说管辂早已经预言了这件事情,曹家和夏侯家诸将皆是面面相觑。

  一方面是感慨管辂真乃神人也!

  另一方面则是领悟了曹纯的陨落也是天意,悲伤之意倒是弥散不少。

  当然,伤感过后,就要谈正事了。

  作为主帅,司马懿首先仔细询问了夏侯渊有关跟张绣战斗的详细情形,随即很快便断言道:

  “这张绣听信诸葛亮计策,行军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然诸葛亮非无谋也,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首节 上一节 755/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