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
不甘心啊!
明明胜利唾手可得,现在就要这样离开,他真的是不甘心啊!
所以他这时再次发问,就是想让郭嘉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难道就真的不再挣扎一下了吗?
“元让万不可做这般考虑。”
郭嘉郑重地说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战场之上,切莫要抱有侥幸心理。”
夏侯惇被郭嘉这么一提醒,顿时醒悟过来。
“军师所言极是,那便由某来亲自断后!”
夏侯惇号称常胜将军,自是能力不弱,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曹军随即开始了缓慢而有序的撤退。
“鸣金收兵?”
徐庶自是在第一时间就察觉了对方的意图。
“竟是这般果断?”
他统揽全局,同样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胜机。
只不过还没等己方将这份胜机利用起来,对方竟然已经打算要撤出战场了。
“对面到底是谁?”
徐庶百思不得其解,没听说这次夏侯惇身旁有什么厉害人物啊?
曹操一众谋士当中,能跟自己过招的也就那几个人。
曾在官渡之战为曹操立下大功的许攸已经把自己浪死了。
郭嘉向来身体不太好,上次还是听了张绣的话这才苟活至今,如今也应该不会远行。
程昱的能力比起自己还是稍差一些,他应是能够识破自己的谋划,可最多也就能做到以火攻火灭了这场大火。
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安排以他的能力就很难做到了。
难不成是荀彧或是荀攸来了?
想到荀彧精于内政,往往都留守在后方。
所以这场战斗自己的对手八成就是荀攸了吧?
早就听说此人讷于言,敏于行,如今一战果然是名不虚传。
“军师,要追吗?”
张辽看到对方撤退的时候整齐有序,不禁有些犹豫。
“追!”
徐庶肯定地说道,“对方纵有安排,我军有郡守统领,亦不必怕,尽管去追!”
张辽闻言顿时心领神会,立刻率大军追了上去。
他一马当先,稳稳压着速度,坚决不让己方将士们因为追击导致过于深入。
突出一个稳字。
“张文远当真有大将之风!”
看到这一幕的郭嘉忍不住赞了一句。
他又看了看已经合兵一处,开始占据优势的张郃跟乐进,不禁叹了口气,迅速下了一道新的命令。
丢弃三分之一的粮草辎重,撤出战场。
李典和于禁得到命令以后,迅速理解了郭嘉的意思,纵然心中颇有不舍,最终还是听令行事。
因为此地原本狭窄,曹军将粮车一丢,道路顿时就被堵住。
再加上夏侯惇、李典、于禁三人联手对敌,亲自断后,作为追击一方的荆州人马最终还是没能取得太大的战果。
不过张郃依旧觑到一个机会,枪挑了夏侯惇的偏将,同时也是他族弟的夏侯兰。
看到这一幕的夏侯惇目眦欲裂,可终究还是强忍住没有去找张郃报仇。
曹军终究还是悉数撤出了战场。
此时郭嘉又使众人齐齐喊话:
“曹司空麾下军师祭酒郭嘉,特向元直先生问好!”
竟然是他!
骑在马上追赶敌军的徐庶听到曹军喊话,不禁为之一愣。
原本以为是荀攸,没想到却是郭嘉。
不过如果是他的话,一切倒是能够说通了。
此人少年时便有远见,因为预见到汉末将会天下大乱,所以弱冠之年便隐居蛰伏。
后来袁绍崛起,出身颍川的郭嘉专程北行去见他。
但在跟袁绍见过面以后,对袁绍的希望就变成了失望。
这倒也罢了,关键是他对于袁绍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他这话是在离开袁绍之前,悄悄对袁绍的谋士辛评和郭图说的。
意思就是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公,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
可惜袁绍只想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
再加上他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好谋而无断。
所以跟着袁绍这种人,无论是想要拯救国家危难,还是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都是很蓝的啦!
当时的郭嘉还很年轻。
他对着辛评和郭图说出这番话,一是表明了自己不愿在袁绍帐下任职的原因,二也是在劝这两人也趁早赶紧另谋高就。
换成后来成熟版本的郭嘉,肯定是二话不说悄悄离开,才不会专门留下这一番话。
不过他这一番话却在后来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可惜的是辛评和郭图彼时在袁绍麾下颇受重用,两人都没有听他的话。
二人皆是选择了跟着袁绍一条道走到黑,最后的下场也是颇为惨淡,固不待言。
郭嘉在离开袁绍以后一直未遇明主,他宁可在家中赋闲六年,也不愿屈就自己看不上的庸才。
直到后来,曹操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
荀彧便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召见郭嘉,两人就天下大势进行了一番讨论。
结果是两人都对对方十分满意。
曹操认为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就是郭嘉。
郭嘉离开营帐后,同样非常高兴地认为曹操才是他心目中明主。
自此郭嘉便成为了曹操的重要谋士,为其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官渡之战前,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的主战决心,从此晋升曹操谋士团队的核心领袖人物。
其后更是多次做出成功的预判,让曹操在败袁术、败吕布、败刘备等一系列战斗中大发异彩。
特别是他还成功预判了孙策会遭遇刺客的事情。
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曹操平定河北的那段时间,郭嘉和荀攸、程昱、许攸等人对抗张绣留在河北的诸葛亮、田丰、沮授,以及袁绍麾下仅剩的几位谋士对抗。
双方的核心人物就是诸葛亮跟郭嘉。
能在跟诸葛亮的对抗中不落下风,足以证明郭嘉的本领。
所以当徐庶听到郭嘉两个字的时候,顿时就觉得一切顺理成章了。
不过对于他为什么要专程跟自己打个招呼这件事情,徐庶还是不太明白。
这是在暗示之后要找回今天的场子吗?
事到如今,徐庶和郭嘉都已经默认了今天这场战场的结局。
此战曹军的十万大军折损约摸三分之一,故意抛弃的粮草自然是被张绣军毫不犹豫的笑纳。
反观张绣的人马,仅仅只是在夜晚那场硬碰硬的战斗中有了些损失。
最开始那场大火就是纯赚。
双方的战损比大概是5:1。
再加上缴获的物资,所以此战对于张绣军而言虽然称不上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却也是一场毫无疑问的胜利。
郭嘉在这个时候主动亮出自己的名号,徐庶自然认为他是在摞狠话。
不过徐庶是丝毫不慌。
这场战斗过后,博望战役的优势已经被彻底奠定。
夏侯惇先行出兵的战略意图也已经宣告失败。
接下来除非河北那边能够再派出援军过来,否则他是别想再有作为了。
纵然你郭嘉有着鬼才之称,也休想在我徐庶面前讨得了便宜。
对此徐庶本人有着十足的信心。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便很有默契的同时进入了休战期。
徐庶针将这一战的经过详细写成战报呈给张绣。
重点对张辽、张郃、乐进三人的表现加以表扬,同时也将马谡不听命令的事情说了一遍。
虽然张辽并没有提起马谡抗命的事情,但徐庶此战作为主帅,自有信息来源。
当然,至于如何处理,还是要看张绣本人怎么想了。
这封战报很快就被摆到了张绣的桌上。
“孔明……”
当肩上的怀英问出“你怎么看”的时候,诸葛亮忍不住看了这只鹦鹉一眼。
听说它是十年之前江夏太守的宴会上有人送给张绣的。
如今十年过去,它依旧是一副精神抖擞的模样,这不免让诸葛亮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