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517节

  所以闻言便朝着贾诩拱了拱手才说道:“文和先生所言极是,主公派人去援文远便可。”

  张绣点了点头,又转向徐庶:“元直呢?”

  眼见张绣换了一种问法,竟然没有再给怀英开口的机会,徐庶不禁有些意外。

  “庶以为二位军师所言甚是,主公任择一策便可。”

  张绣见自己的三大军师达成了统一战线,也不禁有些感慨。

  选择余地多了真好啊!

  “既是如此,便由文谦、儁乂率五万兵马北上支援文远。”

  正如三个军师说的那样,其实如今这种情况谁带队过去都没有区别。

  只不过既然对面来的是夏侯惇和于禁,张绣索性就让乐进和张郃带队,再加上守南阳的张辽,让他们五子良将碰个面。

  至于谋士方面……

  祢衡、刘晔、鲁肃、田丰、沮授已经足以胜任。

  贾诩、诸葛亮、徐庶都不用出马了。

  张绣思索片刻,转向马良,“季常亲来报信,留在南阳的可是令兄?”

  马良摇了摇头,“吾三位兄长如今皆在襄阳,留守宛城的乃是舍弟幼常。”

  “原来老五叫幼常啊……”

  张绣倒也听庞统提过一嘴马氏五常的名号。

  不过他只知道老大到老四的字分别是伯常、仲常、叔常、季常,正好合了伯、仲、叔、季的排名,倒是没想到老五会叫幼常。

  此时的张绣不禁产生了一个好奇的想法,老五都叫马幼常了,假如他们的老爹来个铁树开花,给五人再生一个弟弟,应该再怎么起字呢?

  马小常?

  马尕常?

  马幺常?

  emmmmmm……

  不过马幼常这名字似乎有些耳熟,总感觉在哪里听过?

  于是张绣顺口问了一嘴,“对了,令弟幼常的名字是……”

  “舍弟马谡。”

  张绣点了点头,原来是马谡啊……

  等等!

  谁?

  马谡?

  “马幼常就是马谡?”

  众人并没有察觉到张绣的语气不对,诸葛亮甚至还以为张绣是听说过马谡的名声,随即笑着解释道:

  “正是,幼常如今虽年未弱冠,已是颇有才名。

  亮听士元尝曰,幼常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年未弱冠、好论军计?

  好家伙!

  先前张绣还怀疑是不是同名同姓,但一听这两个字就知道马良的五弟就是自己知道的那个马谡没跑了。

  哪怕是没有读过三国的人,对于马谡这个名字也不会陌生。

  毕竟有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样一个典故流传。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诸葛亮曾经数次出兵北伐曹魏。

  这种军事行动后来被概括为六出祁山,跟后来姜维的九伐中原并称。

  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都是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贯彻落实隆中对,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事实上,正史上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其实仅有两次。

  “六出祁山”的说法则是来源于《三国演义》。

  只不过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大于《三国志》,所以六出祁山才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但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影响力最大,也是最接近成功都是诸葛亮首次北伐。

  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先是恢复与孙吴的联盟,随后又平定了南中,感觉时机成熟,便举兵北伐曹魏。

  魏延趁机献上子午谷奇谋,建议像昔日的汉高帝刘邦和韩信一般直攻长安。

  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太险,危而不妥,所以选择了更加稳妥的平坦大道。

  他实则亲率主力军队向祁山方向进攻。

  由于事发仓促,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降蜀。

  不但如此,诸葛亮还在战斗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眼见胜利在望,诸葛亮便命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以疑兵作出由斜谷攻郿城的姿态,吸引曹魏重兵。

  彼时时短命的曹丕已死,曹魏皇帝是为魏明帝曹叡。

  得知蜀汉来伐后,他派遣曹真屯郿,又令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

  彼时蜀汉众臣都认为应当以老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

  偏偏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万万没想到,深受诸葛亮信任的马谡一意孤行,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

  他自以为可以仰仗南山地势,还不在山下据守城邑,结果被身为河北名将的张郃断绝水道,围攻数日以后大败马谡。

  街亭一丢,王平独木难支,魏军总帅司马懿自然也就知道了赵云那一支是疑兵。

  诸葛亮进无所据,遂有空城计一事。

  随后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赵云、邓芝亦兵败于箕谷。

  好在有赵云亲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亦无相失。

  然而原本已经投降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大好局面因街亭之败毁于一旦。

  这便是第一次北伐,也是一出祁山,更是诸葛亮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

  继空城计以后,便又有了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战后,诸葛亮还在上疏中提及了蜀汉军队在街亭、箕谷两战的失利原因,将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遂上疏请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又奖励王平,加拜参军,进位讨寇将军。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近乎完美的丞相为数不多的黑点之一。

  想到这里,张绣顿时就觉得有些不妙了。

  张辽用马谡做谋士,该不会出事吧?

  不过转念一想,如今的马谡跟历史上被诸葛亮委以重任时不同,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

  张辽行军作战又颇为稳健,再加上去支援的可是张郃跟乐进,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打仗这玩意儿谁都说不准,正所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就连诸葛亮这样的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万一张辽突然就觉得马谡这小子眉清目秀是个人才,会发生什么就真是不好说了。

  所以他思索片刻,干脆转向徐庶问道,“各州郡人员调度事宜结束了吗?”

  徐庶点了点头,“已经全部结束,如今庶正在处理收尾事宜……”

  说到这里他突然醒悟过来,“主公意欲庶去往南阳?”

  “不错,此行便由你为主帅。”

  众人闻言不禁齐齐一怔。

  如今可不是重文抑武的宋朝,用文官做为主帅来打仗的不是没有,但也并不多见。

  关键在于,张绣安排去支援张辽的张郃跟乐进二将皆有作为主帅的能力。

  论统兵能力张郃更强一些,论资历则是乐进更老一些,无论谁主谁副都说得过去。

  倒是徐庶,自打加入张绣以后一直都在做内政工作,在军事方面并未有明显的建树。

  这初次上战场便用他做主帅,是不是有些冒险了?

  就连徐庶本人都对这个安排表示意外:“主公,这……”

  “怎么,你可是没有信心?”

第499章 将军为何而笑?

  徐庶根本没有想过张绣会安排他去南阳支援张辽。

  毕竟自打他加入张绣的团队以后就一直在干内政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搞军事不行,或者说是他不愿意。

  事实上,徐庶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丝毫不弱于内政,甚至还有犹有过之。

  至于他本人,也是一直期待着能够和好友诸葛亮那样上战场亲自指挥战斗。

  只不过他加入张绣的那个时间点,北方战事已经有诸葛亮、田丰、沮授三个谋士了。

  东、西、南方向又没有战事,所以即使是他想要打仗,一身本领也没有用武之地。

  与之相反,彼时的张绣正打算靠着来之不易的时间发展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内政的需求远远大于军事,所以徐庶和一同加入的庞统全部干起了内政。

  当然徐庶在军事方面也不是全无建树。

  庞统提出了的三分天下之计,徐庶就帮着他参考了不少。

  后来庞统去主持荆州事宜,原本属于庞统的各州郡轮岗事宜就砸在了徐庶头上。

  直到现在,曹操平定河北以后再度兴兵征讨张绣,战争的阴云这才再一次笼罩在他们头上。

  无论是负责支持的乐进和张郃,还是主持南阳的张辽,这三人皆是能文能武的大将。

  在这种情况下,让谁来胜任这次军事行动的主帅都没有问题。

  可偏偏张绣却安排了自己这样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这未免让人有些疑惑。

  不过,在对上张绣那饱含期待的双眼以后,徐庶二话不说,立刻重重顿首:

首节 上一节 517/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