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跟赵云相比,差距着实有些大。
或者说这个时代能够跟赵云相提并论的本就没有几个人。
面对赵云突然爆发出的强烈气势,他自然是难以承受。
更不必说诸葛亮前一刻还和和气气,赵云在一旁也是毫无存在感,但下一刻两人突然变脸,赵云那凛冽的杀气根本没几个人能承受得了。
还有这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大帽子更是让他难以理解。
三重因素叠加,终究让他刚一照面便被全面打压了。
此时便听诸葛亮语气冰冷地说道:
“你身为汉臣,祖上世食汉禄,如今却舍身投贼,是为不忠;
你与袁熙、袁尚本为表亲,眼见他二人身陷险境却见死不救,是为不义;
你为并州刺史,不能守护治下一方百姓,是为不仁;
你为袁本初之甥,曹操为你杀舅仇人,你不思为之报仇,反认贼作父,是为不孝!
吾说你不忠不义不仁不孝,可有错否!”
一番话说下来,高干顿时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此刻他的额头冷汗淋淋,竟是觉得诸葛亮这一番话比起方才赵云爆发的杀气更加可怕。
如果说赵云是要杀人,诸葛亮这就是要诛心啊!
诸葛亮说完这番话,见高干不答,便知道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
于是话锋一转,又说道,“常言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趁如今尚未铸成大错,汝尚可补救。”
“还请先生教我!”
此时的高干已经被诸葛亮犀利的语言和赵云逼人的气势折服,连忙向他讨教起来,连一旁仲长统的眼色都顾不上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高使君当如此如此……”
一番话说下来,直把高干听的心悦诚服,连连点头。
此时一旁的仲长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开口打断:“且慢!”
对于仲长统的这种行为,诸葛亮早有预料,他轻摇羽扇,缓缓开口道:
“不知仲公理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当。”
仲长统毕竟不是祢衡,虽有狂士之名,却不像祢衡那般目空一切,上来就称诸葛亮为大儿,沮授为小儿。
但他的语气依旧算不上客气,“阁下方才称高将军不忠不义不仁不孝,可在某看来,汝实为强词夺理!”
“哦?”
诸葛亮眉梢一挑。
仲长统却是不等诸葛亮开口,便开始强行酷炫:
“曹公为大汉司空,当朝三公之一,又行车骑将军事,高将军向他投降,便如从汉,何来不忠?
高使君投降曹公,使得并州百姓免遭战事,何为不仁?
袁家兄弟自相残杀,袁术弑兄杀侄,高使君若助二袁,焉知其不会背友求荣?
至于不孝……袁绍乃袁术所杀,便要报仇也是找他,与曹公何干?”
仲长统一席话将诸葛亮先前关于高干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论断悉数推翻。
他傲然而立,望向诸葛亮,只觉得这孔明也不过如此。
诸葛亮见状不禁莞尔。
他转过头看向沮授:“公与。”
沮授闻言缓缓走出,来到趾高气昂的仲长统面前,淡淡说道,“既如此,便由我来与你辩上一辩。”
“你?”
仲长统看着沮授,目露不屑之色。
不过沮授一开口,他便吃了一惊。
因为对方言辞犀利,引经据典,辩功丝毫不下于诸葛亮,锋芒毕露之处,甚至犹有过之。
仲长统顿时打起十二分精神,这才勉强应付。
结果两人这一辩,便是整整一个下午。
好在仲长统使尽浑身解数,全力以赴,终究在最后阶段说得沮授哑口无言。
这一刻,仲长统只觉得志得意满,心说这沮授也不过如此……
……
等等!
这个想法……似曾相识啊!
仲长统忽然反应过来,诸葛亮呢?
明明自己一开始是为了反驳诸葛亮,怎么莫名其妙就跟沮授纠缠在一起了呢?
他向四周望去,只见屋内哪里还有诸葛亮的身影?
不光是没了诸葛亮,包括先前还在厅中的赵云跟高干也不见了。
自己跟沮授辩论的实在太过专注,竟然连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开的都没有注意。
他下意识向沮授询问起来:
“人呢?”
突如其来的加更规则
最近感觉自己懈怠了。
前段时间外出取材,没时间也就算了,但是这两天明明有时间却沉迷游戏,不能自拔。
痛定思痛以后,本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发现好友的加更规则不错,就直接改了一下直接抄了:
1.均订每提高500加更一章。
2.盟主加更一章,白银盟十章(应该没有,就当许愿了)。
3.月票每过1000票加更一章。
就这样吧,如果有其他需求再说←_←
第479章 反了!
听到仲长统问起诸葛亮,沮授目光中不禁浮现出了一抹好笑的神色。
现在才发现人不见了吗?
“自是已经走了。”
沮授一挥衣袖,“如今事已办成,我亦要离开了。”
“等等!”
一看沮授打算转身离开,仲长统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大事不妙的感觉。
“什么事情已办成?”
他这边急了,然而沮授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
“你回去问问不就知了?”
留下这样一句话,沮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等仲长统再一次找到高干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将诸葛亮等人送出了城外。
“高将军!”
“公理先生来了!”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虽然高干对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客气,但仲长统总感觉他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仿佛带着一股隐隐的蔑视。
对,就是蔑视。
虽然高干隐藏的很好,但仲长统依旧敏锐的察觉到了。
这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虽然高干有些自傲,但对于自己却向来是很尊重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来不及细想,只是指着正在离开的诸葛亮一行人说道,“将军怎放他们离开了?”
听到仲长统这么说,高干的目光中不禁露出了一抹失望之色。
果然,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仲长统已经是整个河北极负盛名之士,但跟诸葛亮相比还是差远了。
就比如说,此时他的一举一动皆在诸葛亮预料之中。
事实上高干感觉仲长统连沮授都比不过。
没看到刚才仲长统光是应付沮授就已经耗尽了浑身力气吗?
甚至连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开的都不知道。
也许他也就跟陈宫一个水平吧?
毕竟从刚刚陈宫的谈吐而言,他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至于诸葛亮和陈宫给出了方案,高干听了以后还是十分心动的。
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那样,高干投降曹操原本就是权宜之计。
如今既然有了这个机会,他自然也想搏一个前程。
特别是诸葛亮为他完美的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以后,他的信心就更加充足了。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名望的重要性了。
同样的话从牵招口中说出来,高干不但不肯听信,还想要杀人。
但从诸葛亮口中说出来,却是令人信服,忍不住就想要按他的要求去做。
所以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答应了诸葛亮的借道条件。
此刻仲长统的一举一动皆符合了诸葛亮先前给出的预料以后,高干信心更足,整个人气势都不一样了。
“不放他们离开又如何?”
但见高干双手负于背后,云淡风轻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