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475节

  只不过曹操如今都不知道他的女儿已经成为了张绣的女人。

  当然,曹操原本就跟张绣的叔父张济同辈,所以这还勉强可以接受。

  可一旦吕布拜了曹操为义父,张绣可就又要矮上一辈了。

  想到这里,诸葛亮都觉得无法容忍,更不必说是张绣了。

  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件可怕的事情发生!

第478章 孔明……不过如此!

  为了不让曹操成为张绣的爷爷,诸葛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片刻过后,他便福至心灵,不由脱口而出:“并州!”

  “什么?”

  陈宫一时没有明白诸葛亮的意思。

  沮授则是眼前一亮,已经反应过来。

  诸葛亮也不卖关子,直接摊开地图指点起来:“并州左有恒山,右有大河,我等可绕道此地,前往幽州。”

  “可是高干已经降了曹操”,陈宫不解地问道,“我等又怎能从这里绕路?”

  “高干绝非真心投降。”

  诸葛亮笃定地说道:

  “先前他见曹军势大,因而投降。

  如今见形势有变,势必心生反意。

  若我等借道并州,说清利害,他便不会阻拦。”

  他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

  “高干,字元才,陈留郡圉县,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将军袁本初外甥。”

  此时沮授缓缓开口,将有关高干的情报说了出来。

  高干出身陈留高氏,家学渊源,也算是文武双全。

  作为袁绍的外甥,他一直都是袁绍的铁杆嫡系。

  早年荀谌游说韩馥让出冀州牧给袁绍的时候,就是他跟荀谌一同前往。

  虽然这件事情主要还是由荀谌来完成,但高干也不是一个纯打酱油的角色。

  等到袁绍献彻底平定河北以后,便任他为并州刺史,和青州刺史袁谭、幽州刺史袁熙地位相同,可见对其的信任。

  官渡之战时,高干就在西线配合袁绍作战。

  可惜因为曹操早有准备,所以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官渡之后以后,张绣跟诸葛亮结盟,留诸葛亮于河北,高干便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多次参与四州联合作战,表现也算可圈可点。

  直到袁绍死后,他依旧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和袁氏三兄弟与曹操大战黎阳,最终迫使曹操离开。

  直到目睹了袁谭和袁尚相互攻伐,遂生自立之心。

  当袁谭投降曹操以后,更是本性暴露,等到袁尚败走中山不久,便向曹操投降,如今仍为并州刺史。

  从他过往的种种表现来看,此人还是有能力的,但是他的能力却配不上他的野心。

  沮授介绍完这些以后,表示自己也同意诸葛亮的看法。

  那就是高干虽然投降了曹操,却并非真心实意,一旦有机会,绝对会反咬曹操一口。

  诸葛亮和沮授都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对于河北战场和高干其人并不是十分了解的陈宫自然也就没了意见。

  至于其他人更是严格遵循张绣的命令,按照诸葛亮的指挥行事。

  于是一行人便轻装简从,绕道并州,前往支援在幽州的袁熙和袁尚。

  由于此时曹操的注意力还在青州,再加上诸葛亮用兵小心谨慎,所以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并州的时候,并没有被发现。

  听闻诸葛亮和赵云领兵前来,高干未免有些吃惊。

  因为张绣跟曹操向来不合,诸葛亮先前又明确宣布过支持袁尚,所以两人现在的立场按说是相对的。

  可诸葛亮依旧来了。

  他有些举棋不定,于是便询问起名士仲长统的意见。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郡高平人。

  此人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

  年方弱冠便已经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

  他才华过人,性格豪爽、洒脱不羁、不拘小节,故而有时被人们称为狂生。

  虽有此称呼,但跟祢衡那样的人相比又是有所不及了。

  当然,也是当初的祢衡。

  如今的祢衡经过岁月沉淀,已经洗尽铅华,傲气褪去,尽余傲骨。

  先前曹操攻下邺城,牵招来寻高干,提出可以收留袁尚。

  那时仲长统也建议高干可以依计行事,可惜高干并没有听从。

  不但如此,他还想要杀了牵招,可惜未能成行。

  听闻牵招逃到了曹操那里,还被辟为从事,高干顿时就慌了,连忙再度询问仲长统的意见。

  这一次仲长统便建议他直接投降曹操算了。

  毕竟已经失去了联合袁尚的机会,这时早早投降曹操,尚可保得一方平安。

  于是高干便听仲长统的主意,投降了曹操。

  果然曹操为了安定人心,仍命他为并州刺史。

  听到诸葛亮和赵云率军前来,仲长统立刻坚定地说道:

  “诸葛亮与赵云此来,当为借道前往幽州,君既已降曹公,当起兵攻之!”

  高干闻言不禁一怔,“可我们曾经并肩作战五年之久……”

  “那又如何?”

  仲长统只觉得高干迂腐之极:

  “君既已降曹操,自当与尔等划清界线!

  便是念及旧情不愿出手,也当说明情况,拒绝其人入境,并将此事告知曹公。”

  仲长统的意思很明显,既然已经站了队,那就不要首鼠两端。

  那种左右逢源的高级操作不是你这种人能玩得来的。

  然而高干在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他们此来未必便如公理先生所言那般,便让吾先与他们见上一见,再谈其他。”

  仲长统闻言连连摇头,对于高干不禁愈发失望。

  不过他对于诸葛亮此人倒也颇感兴趣,既然高干已经做出了决定,那不妨便见上一面。

  很快,诸葛亮便在赵云和沮授的陪同下见到了高干和仲长统。

  “高使君,别来无恙!”

  “孔明先生、赵将军、公与,多日不见,各位风采依旧!”

  这三人当中高干跟沮授最熟,毕竟两人是多年的老同事。

  至于和诸葛亮之间的交情则是因为这五年协力抗曹的经历。

  惟有赵云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多日不见。

  毕竟两人上次相见已经是五年之前的事情了。

  高干又向三人介绍了仲长统,随即双方礼毕,分宾主落座。

  在简单的寒暄过后,高干便问起了诸葛亮的来意,“不知诸位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诸葛亮微微一笑,开口道:“高使君不妨猜上一猜?”

  高干闻言不禁一怔,显然是没想到诸葛亮居然会这么说。

  不过眼见此时气氛和谐,他下意识朝身旁的仲长统望去。

  在看到后者朝他点了点头后便开口道:“可是为借道前往幽州而来?”

  诸葛亮将高干的动作看在眼里,顿时心中了然。

  结合沮授先前提供的有关仲长统的资料,他立刻就知道仲长统看出了他们的来意,并且十有八九已经劝说过高干了。

  这倒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不过高干既然愿意接待自己,就说明他的内心其实并不认同仲长统的看法。

  再加上沮授对高干的介绍和自己这五年来的观察,诸葛亮对于高干的性格特征已经颇为了解,所以他觉得自己之前的计划依旧可以执行。

  此刻听到高干问起,诸葛亮便毫不犹豫地承认下来:

  “高使君所言甚是,不过此仅为其一。”

  “哦?”

  听到诸葛亮的话,高干跟仲长统对望一眼,“那不知其二是……”

  诸葛亮前一刻还保持着云淡风轻的模样,跟高干讲话时也是手执羽扇,彬彬有礼。

  但当他听到高干这句话的时候,却是勃然变色,拍案而起,叱道:

  “其二便是要问你,为何要行那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之事!”

  随着诸葛亮这句话,赵云立刻配合的上前一步,以手按剑,虎视眈眈望着高干。

  就仿佛高干下一句话说的不对,就要悍然拔剑,砍下他的人头。

  如今的赵云可不是初出茅庐的那个少年了。

  自从被张绣拐回来以后,他跟随张绣南征北战,虽然年纪不大,却早已经是一名沙场老将。

  汝南一战,以一己之力斩杀敌将数十名,常山赵子龙更是名扬天下。

  所以此刻高干看到赵云一副要剁了自己的模样,顿时就被吓尿了。

  “赵、赵将军莫要冲动!”

  看到赵云不为所动,他连忙后退两步,转向诸葛亮问道,“孔明先生,此话……此话从何说起啊!”

  倒也不是说高干胆量小。

  他同样也是沙场老将。

  战绩虽然不像赵云这般惊艳,但也有过斩将的经历,数年来亲手杀死的敌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可惜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首节 上一节 475/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