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只能把诸葛亮先抬出来了。
袁谭闻言神色变幻,似乎是在考虑张郃的话能有几分可行性。
这五年跟曹操的相持,让袁家诸人皆知道了诸葛亮的厉害之处,袁绍和他的儿子们,都曾经打过想要挖人的主意。
奈何诸葛亮一颗红心向张郎,忠诚敬业勇担当。
在多次尝试未果以后,他们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但对于诸葛亮的能力却是心服口服的。
只是如今袁绍已死,诸葛亮在袁尚跟前还有没有以前那种影响力还真不好说。
张郃见袁谭犹豫不决的模样,便再次开口道,“若是三郎仍不肯出兵,使君不妨到时再杀逢纪。
彼时便可让天下人得知三郎不仁在先,使君则可占据大义名分。
便是我主出手相助,亦是有了缘由。”
眼见诸葛亮的份量似乎有些不够,张郃也只能把张绣抬了出来。
这一次,袁谭总算是放过了逢纪。
在被带下去关押起来之前,逢纪亦是向张郃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算上这一次,张郃已经救了自己两次了。
他心中暗暗盘算,等这一次自己脱困,便再也不要继续辅佐袁尚了。
干脆就此留在张郃身旁。
其一自然是为了报恩。
其二,他这一身本领总得有个用武之地,既然不打算跟着袁尚,那便要找一份新工作。
正好张郃身旁也没个谋士,索性便留在这里好好。
至于张绣……
逢纪颇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跟诸葛亮那等人才差距略大,还是不要跟他共事了。
却说张郃救下逢纪,立刻奋笔疾书,将此间发生的事情悉数转告诸葛亮,请他设法出手相助。
他真的已经尽力了。
如果冀州方面真的再没有援军,那么他就只能考虑带着逢纪提前跑路了。
以目前黎阳的情况来看,曹操再攻数月,黎阳必破!
忧心忡忡的张郃将信写完,吹干墨迹,便欲让人快马加鞭送给诸葛亮。
就在这时,太史慈和纪灵同时走进帐中。
“子义、伏义?”
注意到两人目光凝重、面色不善,张郃心中便是咯噔一声。
“莫非又出了事情?”
太史慈点了点头,恨恨说道,“袁谭欲降曹操。”
“什么?”
张郃听到太史慈的话,不禁失声道,“曹操乃其先父夙敌,袁谭身为长子,竟打算降曹?”
他觉得这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
“此乃袁公路之策也。”
纪灵见张郃吃惊不已的模样,遂向他解释起来。
虽然袁术现在商讨重大事项的时候已经不带纪灵玩了,但纪灵却依旧能够靠着河北的密谍队伍掌握袁术的动向。
只是出于对故主的感情,纪灵虽然一直命人盯着袁术,却从来没有主动去打探过他的行踪。
但纪灵最近却发现,自打袁绍死后,袁术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他仿佛是恢复了自己昔日天下第一诸侯的自信不说,还时不时能给袁谭出一些主意。
纪灵隐隐觉得不大对劲。
因此便放下自己对故主的旧情,认真监听起了袁术的行踪。
这一听,便发现了不得的事情。
当得知袁尚拒绝出兵的时候,袁术竟然劝袁谭投降曹操。
要知道袁术跟曹操同样有着深仇大恨。
当年袁术刚刚称帝,就是被曹操一波推平,连称帝用的一应物件都给毁了。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袁术便走上了下坡路。
单以仇恨值而言,他对曹操甚至比袁绍还要更强一些。
然而如今他却主动向袁谭提出可以投降曹操,不免让人惊讶。
袁术的理由是曹操如今虽然势力较强,但仅仅凭此想要收复河北并不容易。
所以袁谭在这种关键时候投降曹操,他一定会欣然接受。
然后袁谭就可以借助曹操之手,将冀州之地重新从袁尚手中抢回来。
袁尚势力一除,袁谭这个长子便是当之无愧的袁绍势力继承人。
然后他就可以蛰伏下来,等到他日时机成熟,就反了他娘的!
哪怕以纪灵不怎么灵光的脑袋看来同,这个主意就已经足够离谱了。
曹操是什么人,一旦真的接受了袁谭的投降,怎么可能会不防着他一手?
只怕到时候袁尚未除,自己的势力先要被曹操给分化瓦解了。
结果更离谱的是,袁谭居然还真就信了,并且已经打算这么做了。
所以纪灵立刻便拉着太史慈来找张郃商量。
“若当真让袁谭降曹,则主公大事难成矣!”
太史慈坚决地说道,“我等绝不可让此事发生!”
“子义所言甚是,然则袁谭往日商议要事均要召我旁听,而今却刻意将我避开,便已是存了防吾之心。”
这也很好理解,张绣同样跟曹操有仇,十有八九不会同意袁术的降曹之策。
张郃思索片刻,便重新取出写给诸葛亮的那封信,将这件事情也写了进去,同时着重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郃以为当将此事当速速告知军师,请其定夺。
我等则要设法拖延,阻止袁谭降曹。”
“不错!”
太史慈附和了一句,随即恶狠狠地说道:
“若袁谭当真要降曹操,吾便率人假装谭军夜袭曹营,杀他个昏天暗地。
彼时慈倒要瞧一瞧,那曹操还敢不敢受袁谭这一降!”
第442章 此次进击,必能丧敌胆魄!
张郃一听太史慈说他要假扮袁谭的人马去劫曹营,顿时眼前一亮:
“子义此计甚妙!”
另一边的纪灵眼见张郃跟太史慈各显神勇,不禁心痒难搔,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些什么。
他略一思索便问道:“吾可否要去劝劝袁公路?”
“不可!”
张郃跟太史慈异口同声地说道。
这样的默契让两人忍不住相视一笑,随即张郃便向纪灵解释道:
“袁谭与袁术既未将此事告知,伏义便继续诈做不知便是。”
被张郃这么一说,纪灵也就明白了。
不就是让自己继续潜伏吗?
他懂。
这种事情他都干了快十年了。
原本他是很讨厌干这种事情的。
但现在自己身旁不但有张郃,甚至连太史慈都来了,他是一点都不觉得孤单了。
甚至隐隐还有些小激动。
张郃觉得太史慈假扮袁谭人马去劫曹营是个不错的主意,却不知此刻的黎阳城外却有人蓄势待发,已经开始为劫营做准备了。
这个人便是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甘宁。
因为早早就料到了袁谭和袁尚会有可能掉链子,所以诸葛亮在派出太史慈这一路兵马之外,还单独给甘宁安排了一个任务。
让他冒险去劫曹营。
可供诸葛亮驱使的人马就不多,再加上这次劫营主要是为了挽回如今这种被动挨打的局势,并不是真的要对曹军造成多大伤害,所以人选上自然是贵精不贵多。
然而信心满满的甘宁却是亲自选拔了三百多人就打算离开。
这让诸葛亮觉得不够稳妥,让他再挑些人。
于是甘宁又多挑了二百人,凑足了五百之数。
可诸葛亮依旧觉得不够稳妥,让他再挑。
甘宁无奈,只能又多挑了三百人。
眼看诸葛亮还要开口,甘宁便直截了当地开口拒绝:
“纵然宁将在冀州兵马悉数带去,只怕军师依旧觉得不够。
如今这八百人皆是精锐之士,以宁之见已经足够,不若还是多留一些人马给子义。”
眼见诸葛亮还是有些犹豫,甘宁便要当场立下军令状:
“宁只带八百人马去劫曹营,若折了一人一骑,也不算功!”
话都说到了这一步上,诸葛亮便也同意了。
诸葛亮对甘宁还是十分了解的,知道他为人虽然粗犷豪迈,但却不是鲁莽之人。
另一方面,他最多也就能给甘宁拨付一千人马。
对于拥兵十数万的曹操而言,多这二百人其实还真是无甚差别。
于是便依甘宁所言,将剩下的人马都留给了太史慈。
当然,太史慈并不知道自己这次带去黎阳的人马都是被甘宁挑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