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392节

  原本诸葛亮对相术也是略懂,据他观察,袁绍的头顶原本的确是死兆星在闪耀,啊呸,是阴云密布,被死劫之云所笼罩。

  但在五年之前,劫云就已经消散了。

  甚至年初听闻张绣生了张厚以后,袁绍还十分开心地找到诸葛亮,请他代为表达恭喜之意,说是等孩子百日还要派人去贺喜。

  可在这种时刻,他居然就这么病故了?

  这样的结果称一句暴毙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诸葛亮的不断调查,事实也一点点被他还原出来。

  大概在一个多月前,袁绍曾经受了风寒,出现了一点症状。

  袁绍戎马大半生,根本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

  其他人亦是不以为意。

  但实际上自那以后,袁绍的身体就一直没有好利索,时断时续就会出现发热发凉的情况。

  但症状依旧不明显。

  直到某日,原本正在跟家人吃饭的袁绍不知为何,忽然吐血数斗,昏倒在地。

  刘夫人和袁尚慌忙将其救入卧内,又请来大夫。

  结果大夫一看便说袁绍是旧病复发,药石难治。

  眼见袁绍病势渐危,刘夫人便让袁尚速请审配、逢纪至袁绍榻前,商议后事。

  此时的袁绍已经到了只能以手示意而不能开口说话的地步。

  于是刘夫人便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显甫可继后嗣否?”

  袁绍艰难点头,审配见状,便就榻前写了遗嘱。

  等袁绍强撑着安排完一应事情,最终翻身大叫一声,又吐血斗余而死。

  一代枭雄就此离世。

  这便是袁绍死亡的整个过程。

  对此诸葛亮和张绣倒是都没有怀疑。

  根据两人之前的了解,袁绍虽然表现的犹豫不决,但心中的确是属意袁尚来做他的接班人。

  如果逢纪和审配当时在袁绍临死的时候能够让诸葛亮等人也来到塌前做个见证,那么袁尚现在要面临的情况还会好上一些。

  可惜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在袁绍死后还没有公布死讯的那几天,刘夫人便将袁绍的五名宠妾尽数杀害,因为担心宠妾家属报仇,也一并收而杀之。

  审配、逢纪则是根据袁绍的遗嘱立袁尚为大司马将军,领冀、青、幽、并四州牧。

  这整个过程中依旧是瞒着张绣留在冀州的诸葛亮等人。

  直到袁绍多日不曾出现,诸葛亮又一再追问,审配等人终于正式公布了袁绍的死讯。

  袁尚、审配、逢纪等人主持丧事,同时遣使向青、幽、并三州报丧。

  对他们的这种做法,张绣和诸葛亮的评价相同:

  一群蠢货。

  无论是出于狭隘的门户之见,还是出于对张绣的防备心理,他们在整件事情中错失了好几次机会。

  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把这件事情告诉诸葛亮,就算是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也会协助他们扶持袁尚为主,顺带着还能调查真相。

  如果在袁绍死前能让代表张绣的诸葛亮去袁绍塌前做个见证,亲眼看到袁绍同意支持袁尚的事实,也不算是太迟。

  哪怕这他们错过了这两次机会,在还没有公布袁绍死讯,被诸葛亮上门质问的时候能够果断承认也好。

  可他们做了什么?

  密不发丧,结果就用这段时间去了杀了袁绍的宠妾?

  简直是……

  诸葛亮觉得用愚蠢如猪来形容,都是对猪的侮辱。

  插一句题外话。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愚不可及来形容,是因为出自《论语》的成语在这个时代还是本意,指的是为人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

  它是一个褒义词。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荀攸的时候就用了愚不可及这个词。

  但后来这个词语的词性却发生了改变,意思是愚蠢到了别人比不上的地步,直接就成了一个贬义词。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是空穴来风,原本比喻消息和传闻的产生都是有原因和根据。

  结果用错的人多了,就变成了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的意思。

  比如人尽可夫,原本的意思是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而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夫不能与父相比。

  但后来就变成用以形容不守贞节的妇女或指过皮肉生涯的妓女。

  再比如卧龙凤雏……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也许有朝一日,七月流火会被用来形容天气炎热,烟视媚行会被用来形容妖冶淫荡,差强人意会被用来形容不能让人满意吧。

  书归正传。

  袁绍身边人的愚蠢让诸葛亮又气又怒,却又无可奈何。

  只是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尽力补救。

  之前在确定袁绍已经死亡的时候,诸葛亮便将这个消息一式三份,除了告诉张绣之外,也同时传达给了青州的纪灵、张郃,幽州的田丰。

  由张绣花费十年建立起来的谍报网络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起袁尚他们的消息传递方便了不知道多少。

  这也让诸葛亮愈发感慨,能够像主公这么重视情报的人着实不多。

  目光长远,非常人所及。

  在袁绍的死亡被公之于众以后,诸葛亮再度将自己的安排部署一式三份分发三地,又火速让安排甘宁、太史慈做好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变故。

  并且还要在同时着手调查袁绍真正的死因。

  诸葛亮始终不肯相信,袁绍是旧病复发而死。

  今年的他已经二十六岁了。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这一年他刚刚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正式出山入幕。

  但在这个世界里他在十八岁那年就被张绣给提前弄出来了。

  在经历了整整八年的磨砺以后,比起历史上刚刚出山的另一个自己理论知识可能会显得薄弱一些,但实践经历简直就是吊打。

  诸葛亮习惯于在事先准备好应急预案,将能够想到的种种情况尽可能安排妥当,这样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能留出充足的余量来处理。

  这一点跟有急智又擅于处理紧急问题的贾诩正好相反。

  接下来的事情的发展正如张绣和诸葛亮所料的那样。

  袁绍的死讯一经公开,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别说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就是整个河北四州都乱了套。

  就连邹氏都开始关心起这件事情了。

  “不错,袁本初去世了。”

  虽然数日之前就已经通过诸葛亮提前知晓了此事,但此时听到一向不怎么关心军事的邹氏也说起了这件事情,张绣不禁有些欷歔。

  通过自己在冀州跟袁绍相处的短暂时光来看,这人还是不错。

  虽然有诸多缺点,但身上却不乏人味。

  更有当年在朝堂之上对董卓拔剑相向,说出“吾剑也未尝不利”这样霸气外露的高光时刻。

  原本以为他也像祢衡、孙策、文丑等人被自己续命成功,没想到最终还是寄了。

  不过总算也是多活了几年。

  “妾听闻河北四州百姓得知其死讯,皆是悲痛万分、市巷挥泪。”

  “确有此事。”

  这也是张绣对袁绍印象颇好的原因了。

  跟祸祸了南阳又跑去祸祸两淮,把治下的人民群众搞得怨声载道,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弟弟袁术相比,袁绍简直好太多了。

  “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不知这乱世何时才能结束。”

  “快了。”

  张绣轻抚着邹氏的秀发,“那一天就快到了。”

  “啪!”

  邹氏一把打掉了张绣那胡来的左手,瞪着眼睛看向他:“又想趁机乱摸?”

  “情不自禁。”

  张绣收起在邹氏翘臀上的手,朝她无赖地笑了笑。

  如今的张绣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萌新,脸皮厚度与日俱增,对于邹氏的这种态度根本不以为意。

  反正他跟邹氏的心意双方都心知肚明,邹氏也默认了自己这种亲昵的举动。

  只是纵然她与张绣的关系已经变了质,但却始终坚守底线,不让张绣踏出那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她心里清楚,一旦两人踏出了那一步,那么自己对张绣就再也无法设防,可以说是任其施为了。

第430章 邹氏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次绣儿可要去北方?”

  张绣听到邹氏发问,沉吟片刻后说道,“或许会去,但还是得看孔明的处理情况如何。”

  他相信完全体的诸葛亮有能力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当初留在河北的人马作为帮助袁绍牵制曹操来说数量已经足够,但是现在出了这样的突发情况,就显得有些人单力薄了。

  况且原本在太行山作为后备力量的赵云见局势稳定,后来也返回了江夏,如今便更是捉襟见肘。

  所以张绣给诸葛亮的回信也说得清楚,让他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因为如今的张绣可以给他提供强大的后援力量。

  一旦河北有需要,随时可以北上。

  反正不能让曹操捡了便宜。

  至于袁绍的死亡原因,张绣同样也觉得此事背后必有蹊跷。

  只是事分轻重缓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解决袁绍暴毙之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至于袁绍的死因等日后再调查不迟。

  听闻张绣要离开,邹氏的眼底立刻泛起一抹喜意,随即迅速将其掩藏起来。

  自从那次张绣摊牌以后,邹氏便沦陷了。

  她怎么都没想到这个平时对自己孝顺的侄儿在关键时刻竟会这般强硬。

首节 上一节 392/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