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前往荆州投奔刘表的消息总算是传到了曹操那里。
曹操原本就对刘表意见颇大,此刻见他居然收留了刘备,明显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上头就打算直接发兵攻打。
既报前仇,又解新恨。
一看自家主公就要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荀攸连忙劝住了他。
“若主公此时便攻荆襄,倘袁绍从北而起,胜负未可知矣。”
程昱也劝道:“如今袁绍未除,与主公不如还兵许都,养军蓄锐。
待来年春暖,引兵先破袁绍,后取荆襄,南北之利,一举可收也。”
曹操跟袁绍的区别就是他肯听劝。
所以被荀攸和程昱这么一劝,曹操一想也的确是这个理,遂提兵返回许都。
结果回到老家一看,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仓亭之战开始之前就派出的孔融居然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曹操询问荀彧,却被告知已经派探马去查了。
又过数日,荀彧派出的探马还没有回来,祢衡却让人从南阳传来消息。
此时众人才得知孔融居然是被刘表给扣下了,张绣正在积极行动,准备把刘表放人。
曹操闻言顿时勃然大怒。
孔融虽然明里暗里都跟自己有些不对付,但这次出使荆州可是代表着朝廷和自己!
刘表就这样把人扣下,简直不把他放在眼里。
于是再度兴起引兵攻之的念头。
荀彧、荀攸、郭嘉等人苦苦相劝,言明厉害,曹操这才忍了下来。
不过对于刘表的恨意却是种下了。
无论沮授和曹节是不是他掳走的,等自己收拾了袁绍,将来第一个就要对付刘表。
便是张绣也没有想到刘表扣下孔融的这个操作居然会替他拉走了曹操的仇恨。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建安六年七月,曹操率军亲击汝南,迎战刘备。
八月,曹操大破刘备,将其势力彻底逐出汝南。
九月,刘备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投靠刘表。
同时张绣率军自冀州返回。
留诸葛亮、甘宁、太史慈于冀州袁绍、袁尚处,田丰于幽州袁熙、吕布处,张郃于青州袁谭、袁术处。
通过这种方式与袁绍暗中结盟,共抗曹操。
十月,刘表拨兵让刘备马扎新野,和张绣共同北拒曹操。
建安六年的最后几个月便在这种表面看似和平,实则暗流涌动的的气氛中划上了句号。
建安七年,春正月。
孔融返回许昌,上书告知自己被刘表扣留之事,同时着重点出了张绣和刘备的相救之情。
刘协遂下令表彰张绣、刘备,同时斥责刘表不尊朝廷使节。
刘表得讯,便遣使携礼至许昌,同时上表天子致歉。
因刘表乃宗室大臣,又是刘协的伯叔辈,此事遂就此作罢。
然而曹操却并没有放松对刘表的警惕。
他在复议对袁绍兴兵的同时,先差夏侯惇、满宠镇守汝南,用以防备张绣和刘表。
另一方面则是让荀彧和曹仁留守许都,以防类似丢失曹节的事情再一次发生。
至于曹操自己,则是亲统大军前赴官渡。
这一次,他将一改以往作风,主动发起对袁绍的进攻。
他心里有一种预感。
这将是他跟袁绍的最后一战。
第407章 说得对,然而这毫无意义
建安七年正月,曹操一改之前对河北的被动防守态度,主动誓师北伐。
与此同时,他的征伐对象袁绍也没有忘记官渡、仓亭两次失败的耻辱,给与了积极的回应。
在曹操出兵的消息传到冀州之前,袁绍就已经开始跟麾下诸将商议攻打许昌的事情。
诸葛亮闻言便皱起眉头。
心说袁绍这货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他也不想想,为什么一直被动防守的曹操怎么就突然改变策略,开始主动进攻了?
像曹操那种人明显就是因为感觉到了有必胜的把握才会这么做啊!
他四处张望一番,眼见众人皆是一言不发,终是暗暗叹了口气,准备出言相劝。
便在这时,审配开口了。
诸葛亮见状便阖上双目,假装无事发生。
却听审配谏曰:
“不可,旧岁官渡,仓亭之败,军心未振。
故今当深沟高垒,以养军民之力。”
诸葛亮暗暗点头,审配还是有真本事的。
难怪主公想要将此人收入麾下。
听审配这么一说,袁绍不禁犹豫起来。
原本准备再问逢纪,可一想他跟审配关系本来就好,就算自己询问,两人肯定也是同一个建议。
袁绍略一思量,干脆转向沮授,开口问道:
“公与,此事你怎么看?”
自从去岁跟着诸葛亮留在冀州以后,沮授就承担起了把荀谌、逢纪、审配等人拉到张绣团队的任务。
其实一开始沮授对于这件事情是拒绝的。
因为你不能让他去拉人,他就马上去拉。
虽然他已经从了张绣,但是他不愿意去做挖老东家墙脚这种事情。
于是诸葛亮就开导了他一番。
你看,反正如今形势也已经很明白了,袁绍被曹操打败是迟早的事情。
袁绍一败,像荀谌、逢纪、审配这些人要么投降曹操,要么就跟当初的你一样慨然赴死。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他们投降张绣呢?
然而沮授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动的。
他对诸葛亮说道:
“大丈夫死则死矣,又有何惧?
旁人不说,单是审正南便绝不是怕死之人!”
然而诸葛亮却表示你说得对,然而这毫无意义。
审配不怕死,可其他人呢?
你凭什么去为别人的生死做主?
想想看就连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
沮授闻言不禁沉默了。
他知道诸葛亮说得不错。
审配和自己一样是坚决不会投降曹操的。
可其他人呢?
他还真不敢打这个包票。
眼见沮授沉默,诸葛亮便趁热打铁又劝他。
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就这样死了,未免太过没有意义。
同样都是死,为何不留下有用之身,在张绣麾下为他效力呢?
如此一来,哪怕是死,也是在为袁绍复仇的路上而死,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
被诸葛亮这样一说,沮授不禁恍然大悟。
诸葛亮说得对啊!
为了替旧主复仇投奔新主,这种事情自古以来便不少,而且往往都会传为美谈。
想到这里,沮授便一改往日的消极态度,仿佛变了个人似的,积极主动地游走在众人之间,开始说服他们加入张绣团队。
除了荀谌、审配、逢纪三个主要人物之外,沮授还对着一些自己认为有能力、有素质、有想法的人下手。
原本他以为自己这种做法会让人反感。
万万没想到,众人却是非常欢迎他。
因为沮授的这种做法等同于是多给了这些人一个选择。
在这种危急时刻,谁不想多一条退路呢?
看到这一幕的沮授既是欣慰又是沮丧。
欣慰的是,自己的努力卓有成效,在救赎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同时,将来反攻曹贼又多了一分胜算。
沮丧的是,这件事情充分体现出袁绍军中已是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了。
若让沮授来说,那便是已经到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地步。
于是沮授忙忙碌碌,奔波于众多文臣武将之间。
诸葛亮则是稳若泰山,笑看风云激荡。
此时袁绍突然问起自己的看法,沮授不禁愣住了。
如今他的立场尴尬,在这种场合发言并不合适。
于是便下意识便看向诸葛亮,希望他能出言解围。
诸葛亮没有让他失望,见状轻咳一声,出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