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256节

  至于自己欲向他求房中术的事情,更是因为这段时间有些受不了妻子索取所至。

  “也罢,既然梦到,今日便去馆驿中看看子义……”

  正准备自床上起身,孙策的目光却骤然一缩。

  他在枕边看到了一张写满了字迹的薄纸。

  孙策记得很清楚,自己方才休息的时候这里可是什么都没有的。

  “难道……”

  他心中一动,立刻拿起这张纸看了仔细阅读起来,但见第一句就是:

  “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夫女之胜于男,犹水之胜火。”

  孙策:w(?Д?)w

  他心头巨震,立刻站起身来四处观望。

  只是这原本就是他的卧室,哪里还有于吉的影子?

  此时陆氏听到动静进来,见孙策似乎是在寻找什么,柔声问道,“夫君,何事如此惊慌?”

  见到是自己妻子进门,孙策不动声色地把那张写满了字的纸收进怀里,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问道:

  “我方才歇息之时,可有人进来过?”

  陆氏对着自家丈夫微微一笑,“夫君说笑了,这内室除了妾身,便是侍剑、侍枪不得通传,也无法入内。”

  侍剑和侍枪是孙策的两房侍妾,至于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可是房中丢了什么物什?”

  孙策摇了摇头,“无事,只是方才做了一梦罢了。”

  看到陆氏对着自己露出一个人畜无害的笑容,又想到晚上即将到来的那一幕,孙策不禁打了一个哆嗦,连忙说道:

  “夫人,为夫忽想起有要事处理,你且在此休息一番罢。”

  说完便匆匆离去,倒是弄得陆氏有些不知所措了。

  孙策一离开家中,立刻派人去询问太史慈和于吉的下落。

  很快,他就得知太史慈已经撂倒了吕蒙家中几十个普通程度的壮汉,带着于吉离开。

  他便立刻领人追了上去,终于在城门口将还在做着出行准备的太史慈和于吉追上。

  期间他还抓紧时间给张绣写了一封信,内容自然是有关周瑜和小桥的事情。

  另一边,看到孙策居然亲自带着人前来,太史慈整个人都不好了。

  就连因为刚刚在吕蒙家中打得很爽的心情也难以弥补了。

  “孙伯符,你这是什么意思,堂堂朝廷将军、一方诸侯,竟是打算出尔反尔吗?”

  见到孙策兴师动众的模样,太史慈自然是以为孙策想要阻止他带于吉离开,所以说话不算客气。

  听到太史慈的话,跟随孙策而来的程普立刻说道:

  “太史慈,汝敢妄议我家主公!”

  太史慈瞧了程普一眼,淡淡说道,“昔日我便说过,你非我之敌手,如今亦是如此。”

  “你……”

  “德谋不必争执。”

  程普大怒,正要打马出列,却被孙策拉住。

  他朝着太史慈微微一笑,“子义莫要误会,某今次是专程来送行的。”

  “送行?”

  听到孙策这么说,太史慈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只不过这话听起来怎么有些熟悉?

  哦对了,不久之前于吉也说过类似的话。

  不过于吉说的是辞行。

  孙策现在说的则是送行。

  跟着孙策便纵马上前,取出刚刚写给张绣的信交给太史慈:“此书还要拜托子义交给博超。”

  太史慈刚刚将信收好,就见孙策又转向了于吉,压低声音问道:“于道人,你于梦中所授,可当真有用?”

  “哈?”

  太史慈听到孙策的话,不禁露出惊讶的目光。

  什么情况?

  于吉刚刚还真的神游物外,去跟孙策辞行了不成?

  他看向于吉,却见后者微笑着进孙策点了点头:“此乃我师兄左慈所创,对将军应是大有裨益。”

  孙策闻言不禁肃然起敬,双手抱拳道,“既如此,策便谢过道长,也谢道长向贵师兄道谢。”

  “此便是贫道送于将军的机缘,将军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多呈道长吉言。”

  看着孙策和于吉在那里客套,一旁的太史慈更是一脸懵逼。

  我是谁?我在哪?发生什么?

  这还是之前那个想要砍了于吉的孙策吗?

  早知道你们俩关系这么好,老子有必要千里迢迢从荆州赶过来吗?

  直到孙策跟于吉告辞离开以后,太史慈还是没有从方才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太史将军?太史将军?”

  于吉连叫了几声,才把太史慈从沉思中唤醒。

  “将军可是有心事?”

  “有”,太史慈直截了当地问道,“孙伯符为何对你态度大变?若你二人关系这般融洽,先前他又为何要对你赶尽杀绝?”

  于吉闻言长长叹了口气,“此事还需多谢将军,若非将军不远千里而来,贫道又焉能顺势变天?”

  “变天?”

  “是,变天,而非逆天。”

  于吉上下打量了太史慈两眼,随即笑道,“太史将军觉得孙伯符此人如何?”

  “虽不及吾主,但勉强亦算英雄也。”

  太史慈给出了一个还算差强人意的评价。

  于吉却说道,“然则若依正常天命,太史将军的主公应是此人才对。”

  太史慈笑道,“于道长倒是有意思,此事虽不是人尽皆知,但所知之人亦是不少。

  昔日若非主公收留,某在那般情况下亦是只得降了孙策,与天命何干?”

  于吉摇头道,“这便是天命。”

  太史慈昂然道:“某只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所谓天命,不过尔尔。”

第297章 人,一定要靠自己!

  相比于太史慈从江夏到吴郡的一路狂奔,从吴郡返回江夏的路上,太史慈和于吉虽然依旧保持了不慢的速度,但却没有再像之前那般紧张。

  甚至被张昭派来给诸葛亮送信的信使都赶上了他。

  因此太史慈当时把信递给张昭就接着于吉走了,张昭甚至没来得及把信交还给他。

  与此同时,在返回江夏的路上,太史慈通过跟于吉聊天,总算是发现这个道长被江东居民推崇的道士的确有些真实本领。

  其实从孙策态度的转变开始,太史慈就已经意识到这个于吉不简单了。

  先前以为他是在故弄玄虚,没想到他居然真的能够神游物外。

  如今经过和于吉的探讨,他便更加笃定了。

  所以等快要回到江夏的时候,太史慈也从于吉那里讨来了由他的师兄左慈研发的房中之术。

  当然,他可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是抱着学术研究的态度想要见识一下道家的典籍罢了。

  对此说法于吉只是微微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行行复行行,十数日后,一行人终于回到了江夏。

  张绣给足了圆满完成了任务的太史慈面子,带着贾诩和诸葛亮亲自来到城门口迎接。

  反正他这段时间他除了白天跟甄宓玩鸟,晚上跟大桥练枪,闲暇时间陪邹氏聊天解闷、增进感情之外真是没什么事情。

  河北战场上,袁绍和曹操还在僵持不下。

  吕布、袁术、刘备那边也都没有消息传过来。

  所以当听到太史慈把于吉带回来的时候,便来到城门口接人。

  贾诩和诸葛亮对于这位在民间声望颇高的老神仙同样也很感兴趣,听说些事以后,都放下手头的事情陪着张绣过来。

  其中诸葛亮是手头真的有事情,除了日常政务之外,还要准备不久之后跟黄月英的婚事。

  可以说几乎是忙得脚不沾地。

  至于贾诩么……

  他的情况张绣差不多。

  面对如今四州六郡皆已经步上正轨的局面,他已经懒得插手。

  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为《吴起兵法》校注上。

  文聘本来也打算过来,却让张绣给拦住了。

  他们三人组这个阵营已经足够豪华了。

  如果单单是太史慈一人也就罢了,但如今却还加上了于吉。

  一旦被人传开,以为是他们专程为了于吉如此兴师动众就不好了。

  张绣对于吉虽然有些兴趣,隐隐也觉得此人应该不是凡俗之辈,但他还是更相信那句至理名言:

  “人,一定要靠自己!”

  当看到张绣居然带着贾诩和诸葛亮站在城门口的时候,太史慈的眼睛顿时湿润了,双眼渗出晶莹的泪水。

  得主如此,夫复何求啊!

  只是不知道如果被他知道张绣只是因为纯粹觉得闲才来接他,还会不会这么感激涕零了。

首节 上一节 256/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