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234节

  张绣随口一说,却见众人都用一种惊讶的目光望着自己,这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如今都没有发生,他这番话倒是有些神神叨叨了。

  正准备开口解释两句,却听诸葛亮说道,“主公所言极是!若主公未曾出兵,如今局面定与主公所言一般无二。”

  “其他的倒也罢了,关公素来忠义,与刘玄德乃八拜之交,岂会降于曹操?”

  田丰当即反驳道,“丰料他即便身死亦不肯降于曹操。”

  诸葛亮笑道,“若是降汉不降曹呢?”

  “降汉不降曹?”

  田丰闻言当即一愣。

  他将诸葛亮此言细细思索一番,顿时觉得这种可能性还真不小。

  曹操如今的权力等同于大汉丞相,朝廷政令皆由他出,降汉和降曹对他来说根本没什么区别。

  可对关羽而言,这种说法却能让他占据大义的名份,有了降曹的理由。

  双方各取所需,可谓皆大欢喜。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懂啊!

  田丰却是有些不服气,凭什么诸葛亮想得到,自己就想不到呢?

  张绣看到田丰的模样,便猜到了他心中所想,笑着解释道:

  “当日曹操攻破徐州,曾派臧霸前去劝降关羽,恰好文远就在一旁,是以此事我等皆知。”

  原来如北!

  这次田丰就觉得可以理解了,原来是信息不对等啊!

  然而他并不知道,当时的关羽还没有来得及提出“降汉不降曹”的条件,曹操的后路就被赵云带着张飞给抄了。

  连带着来劝降的臧霸也被张辽给反劝了。

  所以诸葛亮如今的言论其实还是他的推断。

  只是他自己也有些奇怪,明明先前跟刘关张三兄弟素不相识,可冥冥中就是感觉跟对方很有缘分。

  甚至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关羽心思都能拿捏。

  “纵然如此,然则袁绍兵强马壮,麾下人才济济,何以贤侄去岁便断定此战袁绍必败?”

  听到张杨的话,田丰当即双目一缩。

  什么,主公在去年就已经断定袁绍此战必败了?

  要知道自己也是综合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又数次亲身经历了袁绍令人失望的操作以后才做出了这种推断。

  就算如此,他也只敢说袁绍此战大概率不胜。

  可张绣一个外人居然就敢断言袁绍必败?

  凭什么?

  田丰的表情变化过于明显,张杨见状暗暗好笑。

  倒是张绣没有注意到田丰的表情,只是针对张杨的话回答道:“世伯可知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老夫不知?”

  看到张杨摇头,张绣就知道曹操的保密工作还算是干得不错。

  可惜他万万想不到孔融这个浓眉大眼的居然会是叛徒。

  “十胜十败论,乃是曹操麾下军师祭酒郭嘉写下的激励文。

  彼时曹操尚下定决心与袁绍一战,此文以曹有十胜,袁有十败为论据,分析了曹袁之间的优劣。

  此文一出,曹操信心大振,方才下定决心与袁绍一战。”

  “竟有此事?”

  这件事情张杨和田丰都是第一次听说,闻言立刻来了兴趣,“不知是哪十胜十败?”

  张绣略一回忆,便把当初郭嘉的话复述了一遍:

  “袁绍繁礼多仪,曹操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袁绍以逆动,曹操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慑,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等到张绣说完这十胜十败,张杨和田丰久久不语。

  张杨用幽怨的目光看着张绣,心说你都觉得曹操此战必胜,当初还让我跟袁绍结盟?

  本来想着张绣有什么后招,可现在听完郭嘉这十胜十败论,张杨顿时觉得自己前途无“亮”。

  田丰亦是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我田丰当真不如郭嘉!

第274章 世伯老而弥坚,小侄钦佩不已

  “既然贤侄料定袁绍必败,为何又要让我与之结盟,而非曹操?”

  这个问题问得好。

  其实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张绣也曾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

  如果自己能够左右北方之战的胜局,究竟谁获取胜利才对自己更加有利。

  经过反复斟酌,又听取了贾诩、刘晔、鲁肃、诸葛亮等人的意见,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张绣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还是得让曹操像历史上那样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发展。

  原因也很简单。

  袁绍强而曹操弱,一旦袁绍取得胜利,那么他将以比曹操更快的速度平定北方。

  届时张绣很有可能就要面对拥兵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袁大将军。

  相反,如果取得胜利的是曹操,那么他想要平定北方就没有那么容易。

  事实上,虽然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但是大败而归的袁绍依旧在河北保持着强大的势力。

  直到袁绍死前的那一刻,他依旧是曹操最为强大的敌人。

  然而袁绍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也正是这弱点让他加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世伯可知袁绍诸子不和之事?”

  张绣只说了一句话,田丰便再度露出了惊讶的目光。

  他今天陷入震惊次数已经足够多了。

  可即便如此,张绣每每发言,总是会带给他新的惊喜。

  甚至于田丰自己都有些怀疑,到底谁才是冀州别驾?

  为什么张绣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刺史会对河北的事情这么熟悉?

  张杨自是摇了摇头,“此事老夫不知。”

  张绣微微一笑,“众所周知,袁绍本有四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幼子在去岁曹操率军攻徐州之际患病身亡。”

  张杨点了点头,“此事老夫倒是有所耳闻。”

  说着便看了田丰一眼。

  嗯,就是刚刚才从田丰这里听说的。

  田丰:o( ̄ヘ ̄o#)

  注意到张杨的目光,他也不甘沉默地说道:“袁绍立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袁尚则留于冀州。”

  他顿了一顿,又说道,“先前他除了欲为袁熙迎娶甄家小娘之外,还欲为袁尚迎娶吕布之女。”

  一旁的诸葛亮闻言暗暗摇头。

  他不是感慨袁绍给两个儿子娶媳妇的事情,他是在感慨田丰这货实在是……

  怎么说呢?

  太耿直了!

  哪怕他这个未到弱冠之年的年轻人都比他稳重好吗?

  你家主公在那里说话呢,还没问到你,你这就自己插口了?

  虽然从自己跟随张绣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是不会在意这个,但是身为谋士的你心里难道没有一点数吗?

  哦对了,严格意义上说,田丰身为冀州别驾,相当于冀州牧的第二行政副手,可能这种事情是做惯了的。

  可如今你新降张绣,还把自己当成以前呢?

  此时此刻,诸葛亮不由也对袁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不过有一点他算是想对了。

  那就是张绣的确是不介意此事。

  只见张绣点了点头,顺着田丰的话继续说道:

  “若循古例,袁绍当立袁谭为嗣,然其自幼子病亡以后便独宠三子袁尚,欲要立其为后。

  是以才将袁谭、袁熙、高干等人派出,只余袁尚在冀州自己身旁。

  兄弟不和,便由此生。”

  这一次田丰没有再说话。

  因为此时的他终于发现,对于河北的这些事情,张绣真的比自己知道的还要清楚。

  就好比袁绍把立袁谭和袁熙分别为青州刺史和幽州刺史的事情。

  他以前只当是袁绍想着两个哥哥岁数大,所以才安排到更远的地方,没想到袁绍居然抱着废长立幼的念头。

  如今顺着张绣这个思路想下去,一些他以往没有注意到的事情顿时如同拨云见日一般明了起来。

  比如审配、逢纪跟辛评、郭图不和的事情。

  原本他以为只是性格还是其他什么方面的原因。

  但如今想来,正是因为审配、逢纪和袁尚走得近,而辛评、郭图却跟袁谭相交莫逆。

  兄弟暗生龃龉,支持者自然相互看对方不顺眼。

  至于自己跟沮授,则是两不相帮,跟袁绍的三个儿子都少有交道。

  所以这次自己被下狱的时候,只有沮授来看望过自己。

  非但如此,沮授还在临行前召集宗族,尽散家财。

首节 上一节 234/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