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235节

  对众人说道,“吾随军而去,胜则威无不加,败则一身不保矣!”

  也就是说,除了田丰之外,只有沮授一人考虑到了袁绍有可能会失败的情况。

  想到这里,田丰忽然心中一动。

  “如今看来,袁绍败于曹操已是必然,既如此,何不说服沮授降于主公?

  主公雄才大略,远胜袁、曹,他若能来,必得重用!”

  正准备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可转念又一想沮授如今他已经随同袁绍大军出征,就觉得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不得不说,田丰虽然耿直、傲慢、不会来事,但却少有嫉妒之心。

  有什么好事情依旧还是念着自己的好兄弟。

  张绣看到田丰这次没有说话,觉得有些有些奇怪。

  其实他倒是挺喜欢有这样一个捧哏的。

  “废长立幼,必生后患,袁绍明知故犯,执意要立袁尚为后,殊为不智。”

  众人闻言皆是点头,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却不知张绣比他们任何一人的感触都要深。

  毕竟他所知道的历史比起众人要多出近两千年。

  要知道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李二凤这一个逆天强者。

  可见这种事情概率有多低。

  哪怕不往后说,只提当代,与袁绍有着同盟关系的刘表不也是一样?

  放着长子刘琦在那里,偏要去立次子刘琮,结果致使长幼不和,基业全失。

  “袁绍若败,诸子不和,北方必乱,彼时曹操欲要平定北方,亦需数年之功。

  我欲趁此机会埋头发展,世伯亦可待价而沽,伺机而动。”

  有些话不需要说的太清楚,点到为止就可以。

  以张杨的政治智慧,应该能够明白。

  果然,张杨听到了这里,慢慢咀嚼着张绣对时局的分析,双眼越来越亮,最后一拍大腿道:

  “老夫明白了,多谢贤侄指点!”

  “指点不敢当”,张绣笑道,“助君亦是助己。”

  接下来张杨再一次向张绣提出了挽留之意,却被张绣拒绝。

  “如今正值多事之秋,袁曹之战一触即发,河内距官渡不远,世伯亦不可大意。”

  见张绣去意已决,张杨只能与之洒泪相别。

  倒也不是说他矫情。

  只是这个时代交通不便,河内距离江夏原本就有千里之遥。

  如果没有像今天这种事情,今日一别,的确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

  如今又正值乱世,谁也说不准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就像上次,如果不是怀英恰好发觉了张杨部将杨丑的阴谋,说不定两人已经阴阳两隔了。

  “对了贤侄,这次怎的没见你的那只鹦鹉?”

  “你是说怀英吗?最近把它留在了甄氏那里。”

  听到张绣的鸟在甄宓那里,张杨顿时露出一个会心的笑容。

  他拍了拍张绣的肩膀,如是说道,“便是你这次娶了妻,也不过才一妻一妾,这方面还要向老夫学习啊,哈哈哈!”

  张绣:(* ̄rǒ ̄)

  “世伯老而弥坚、铁树开花,绣自是钦佩不已!”

  张绣说完这句话,朝着张杨拱了拱手,双腿一夹马腹就窜了出去。

  “说得好啊……你这个臭小子说什么呢!”

  等看到张绣急着离开,张杨这才反应过来他是在调侃自己。

  但张杨这时只能看到张绣的背影,倒是诸葛亮和田丰面面相觑,跟张杨大眼瞪小眼,一时都是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唉,可惜老夫女儿已然出嫁,否则还真轮不到甄家小娘……”

  喂,这是我们可以听的吗?

  诸葛亮和田丰不由一阵无语。

  特别是诸葛亮,他可是知道内情的。

  甄宓将来是要母仪天下的,你女儿拿什么去跟人家比。

  就算抛开这一点不谈,单论相貌,除了大桥和邹氏,诸葛亮也还没有见过能跟甄宓相提并论的女子。

  只看张杨的面貌,想必他的女儿也就那样了。

  于是两人不约而同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对着张杨拱了拱手,便追随着张绣的足迹离去。

  直到一行人的背影完全消息,张杨这才转过身来,脸上的笑容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脸肃穆:

  “传我军令,密切注意官渡、白马、黎阳三地军情,一有消息,立刻回报!”

  “喏!”

  【说不得这一次我张家也能光宗耀祖,贤侄,就让老夫再替你做一些事情吧!】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张绣救回师弟,抢到老婆以后凯旋回荆,身处前线的袁绍却不知道他给儿子指定的儿媳妇已经被人抢了。

  主要是吕布直接奔幽州去给袁熙报信了,压根没想着让袁绍先知道这回事。

  即便如此,袁绍亦是在生闷气。

  先前出兵的时候因为田丰再三劝谏的事他就很不高兴。

  没想到如今居然有人做出了同样的事情。

  他亲率大军在二月进驻黎阳,随即便命大将颜良作先锋,进攻白马。

  颜良素以勇猛闻名,是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之首。

  当初孔融就曾以袁绍麾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而劝谏曹操应该投降袁绍。

  袁绍派他作为先锋也是应有之事。

  没想到身为监军的沮授却说什么“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这样的话。

  袁绍自然不会答应,直接告诉沮授“吾之上将,非汝等可料。”

  如今两军对峙,久久不见消息传来,他未免有些心急。

第275章 急了

  建安五年。

  袁绍不听麾下谋士田丰、沮授劝阻,执意出兵黎阳,欲与曹操一战。

  田丰先被下狱。

  后因赵云劫走袁绍看好的儿媳甄宓,袁绍听从刘备建议,又让田丰戴罪立功,和吕布一起去追击赵云。

  田丰离开以后,郭图等乘机提出负责监军的沮授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

  袁绍心中生疑,于是便将原本的监军分为三都督,由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

  由于白马和黎阳分别位于黄河两岸,二者之间的渡口作为袁、曹领地的南北通道,极其重要。

  因而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郭图、淳于琼随后而行,三人齐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

  刘延先前就曾经屡次向曹操告急,但曹操听从荀彧、郭嘉等人之言,坚持在南征徐州打败刘备以后方才挥军北上。

  三月,曹操亲率五万大军到达白马,见对面颜良阵容严整、旗帜鲜明,便知道此人在正面战场乃一劲敌。

  他先后派出两员大将上前挑战,然而皆是不到三个回合就被颜良斩于马下。

  甚至连报上名字的机会都没有。

  见颜良连斩二将,曹操面沉似水,又令徐晃出战。

  结果徐晃在二十余合以后亦是不敌颜良,败退本阵。

  曹军人数原本就不及对方,此时又见到敌将这般神勇,自然士气低落。

  夏侯惇见状大怒,大声嚷嚷着就要出战,却被随军同行的荀攸所阻。

  曹操见状便下令鸣金收军,颜良亦是引军退去。

  眼见出师不利,回到军中的曹操先是压制住了暴躁的夏侯惇,跟着便向荀攸问计。

  他知道荀攸劝住夏侯惇,肯定是已经有了想法。

  果然,就听荀攸从容说道:

  “今我兵少不敌,敌将又锐不可当,兵法有云: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我叔又曾言,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之,是以如今毋须与之正面相争,分其势便可。”

  听到荀攸不主张决战,并且还拿出了荀彧的话作为论证,曹操自然没有意见。

  于是便继续问道,“然则计将安出。”

  荀攸伸手指向西方,“明公可率军到延津,诈做将渡兵向其后者。

  彼时袁绍必西应之,然后主公引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曹操闻言以为大善。

  荀攸这一条“声西击东”之计看上去虽然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没有破绽。

  事实上,越是简单的计策,成功的概率才越高。

  计策越复杂,中间的环节越多,越容易在执行的时候出现偏差。

  夏侯惇虽然觉得自己没有必要搞这种事情也能战胜颜良,但是既然曹操做出了决定,他便不再开口。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另一方面,袁绍得知曹操攻击延津的消息以后,果然如同荀攸所料的那般,仗着自己兵力优势,下令分兵。

  他命令原本正在进攻白马的郭图、淳于琼率军向西,挺进延津,由颜良独自领军继续攻打白马。

  就在这时,监军沮授站了出来。

  他坚决反对颜良独自一人留在白马。

  理由就是颜良性格促狭,虽然勇猛但不可独自任用。

  然而袁绍却不肯听从沮授的建议。

首节 上一节 235/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