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则是微微一笑,“国舅此言差矣,曹司空虽阻我主成事,但亦出于公心,谈何怀恨?”
董承愣了一愣,似乎是没有想到诸葛亮居然会这么回答。
见赵云一副唯诸葛亮马首是瞻的模样,他咬了咬牙便说道:
“实不相瞒,二位可知吾与张将军之叔张济亦是有旧?”
诸葛亮点了点头,“有所耳闻。”
董承继续说道,“昔日董卓作乱,把持朝纲,致使民不聊生。
如今曹操只比董卓更甚,二位祖宗皆食汉禄,如今天下不平,又岂能置若罔闻?”
诸葛亮微微一笑,云淡风轻地说道:“曹司空乃国之大臣,朝廷所倚赖,有其治国,国舅为何忧不太平?”
董承闻言再也忍耐不住,勃然变色,站起身来:“我与张老将军有旧,又敬张将军除了国贼袁术,故如今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见董承终于沉不住气了,诸葛亮既是无奈又是欣慰。
于是长笑三声,“既是如此,何不请屏后之人出来一叙?”
董承当即一愣。
他没想到这件事情居然会被诸葛亮一口叫破。
正犹豫间,就见屏后跳出一人,对着赵云和诸葛亮怒斥道:
“吾等还以为张绣乃国之忠臣,未料麾下之人居然乃是贪生怕死之徒,实不足论大事!”
赵云闻言顿时双眉一扬。
他自己被骂没有关系,诸葛亮被骂还是问题不大,但师兄被人当着面这样羞辱,他当即表示不能忍。
正要发作,诸葛亮却抢先开口道,“不知足下何人?”
“吾乃工部侍郎王子服!”
诸葛亮淡淡说道,“藏头露尾之人,也配说他人贪生怕死?”
王子服顿时愣在当场。
自从诸葛亮以民意倒逼曹操捏着鼻子认栽以后,董承和王子服就觉得张绣也跟马腾一样,是可以拉拢的一员。
只是张绣本人不在许昌,对于他派来的赵云和诸葛亮两人又不是很信任,所以才想出了这个招数。
让董承出面试探,王子服藏于屏风之后,等到赵云和诸葛亮有所表示,就跳出来假意要揭穿他们,这样就可以探试出两人的真正想法。
万万没想到,几句话下来,诸葛亮还没有表态,董承就被激的受不了说出了他们这边的真实想法。
更没想到王子服的行径居然被一口叫破。
一时两人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最终还是董承叹了口气说道,“孔明莫要这般说,吾请二位来乃为正事,王侍郎之言乃戏耳。”
说着便从袖出取出一物,正是当初由伏皇后亲自缝在玉带中的诏书。
“国舅!”
王子服见状大吃一惊,下意识就要阻止。
这件事情的风险有多大他再清楚不过,一旦诸葛亮把衣带诏的内容透露给曹操……
他已经不敢再往下想了。
赵云和诸葛亮皆是眼神极佳,隐隐见到素绢上的血迹和一个“朕”字,皆是心中凛然。
诸葛亮二话不说快上前,伸手按住,沉声对董承道,“此物岂能随意示人,国舅好不小心!”
天性谨慎的他对董承的做法已经是不满之极。
第221章 衣带诏
在诸葛亮来到许昌之前,张绣就已经对诸葛亮提过衣带诏的事情。
只是这个世界的轨迹毕竟因为张绣的穿越发生了改变,所以张绣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如今还会不会发生,以及在什么时候发生,所以也只能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暗示诸葛亮:
国舅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等人可能会搞一个大事情。
事实证明,张绣并没有猜错。
诸葛亮来到许昌以后,看似只是在用传国玉玺来为张绣换取政治资源,其实他一直还在观察朝堂、分析局势、总结经验。
他现在和历史上那个内政、农业、军事一把抓的蜀汉丞相还无法相比,但如今已经初步展现了多线操作能力。
再加上有张绣提醒,所以诸葛亮很快就就察觉到了董承的异常。
特别是汉帝刘协曾经送给董承一条玉带,还被曹操拦下的事情早就不是秘密。
那个时候诸葛亮就笃定那条玉带肯定另有乾坤,只不过没有被曹操发现罢了。
正因如此,在孔融说要去找董承的时候,诸葛亮才不抱希望。
他也没想着董承等人能帮上他的忙。
只是让他没想到,他没有去找董承帮忙,董承反倒是主动找上了他。
更让他无语的是,这种掉脑袋的事情,董承就这么轻易的展示给了他。
要知道但凡他稍稍有那么一点别样的心思,董承等人便会遭受灭顶之灾。
太鲁莽了!太无脑了!太不靠谱了!
然而董承一句话就给诸葛亮直接干无语了:
“子龙、孔明皆乃忠义之士,张将军更是故人之后,承对此深信不疑!”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要是有个万一呢?
听到诸葛亮的话,董承反而是大笑出来,“公且息怒,某请公看一物。”
话已经说到了这种地步,诸葛亮还能怎么办?
很快,天子亲手书写的血字密诏就展现在赵云和诸葛亮面前: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
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
便是敕赏封罚,亦不由朕主。
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
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
朕思虑再三,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三慎之,勿负朕意!
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按照汉制,天子之书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策。
刘协如今这封便是诏书。
单从内容上看,刘协写给董承的诏书言辞恳切、真情流露,更不必说全文还是以鲜血所书。
由此可见身为天子的刘协如今的处境已经在曹操的逼迫下到了何种窘迫地步。
哪怕赵云和诸葛亮早有心理准备,读完以后亦是洒泪不止。
见两人如此,董承和王子服方才放下心来。
这时董承才把义状取出让两人观看。
诸葛亮凝神望去,就见上边已经写了七个人的名字:
车骑将军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
看到写着这七个人名字的白绢,赵云倒也没觉得什么,诸葛亮却深深皱起了眉头。
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记录?
诸葛亮既是不解,又是不喜。
这不就是逼着人表态,还授之以柄吗?
如果张绣在这里,肯定会告诉诸葛亮,董承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让众人纳投名状。
这个说法广为人知还是从水浒传中开始。
当时林冲被逼无奈,雪夜上梁山准备落草为寇,却被当时的梁山首领白衣秀士王伦要求他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方能让梁山众人安心接纳,同时避免林冲将来后悔,彻底断了他的后路。
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诸葛亮的反感,他正准备开口提醒,董承却主动解释道:
“西凉太守马腾曾曰‘若得十人,大事成矣’,然吾却以为忠义之士,不可多得,若所托非人,则反相害矣。”
看着董承那副自得的模样,诸葛亮又是一阵无语。
怎么,难道还要我夸你两句吗?
万万没想到,董承接下来的话才让他真正无话可说:
“因某谨慎,如今只得七人,便请子龙与孔明将张将军之名书于其上。”
诸葛亮:“……”
你TM在逗我?
他原本就对这件事情不满,闻言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住心中的怒火,缓缓说道:“国舅,窃以为此事不妥。”
董承笑容渐渐凝固,“此言何解?”
诸葛亮知道自己这话说出来肯定会得罪人,但是他背靠张绣这棵大树,却是丝毫不惧。
“国舅得陛下赐下诏书,当暗中谋画、静候时机,以保全自身为上。
然国舅尚未举事,却令参与者留名其上,此等行径未免让人心寒。
若一旦事泄,恐无一人幸免,人心难测、莫要轻试。
国舅此举,恕亮不敢苟同。”
诸葛亮说的隐晦,但意思在场众人却已经听得很明白。
一场真正成功的政变必然是一呼百应的。
就算知道计划的人再多,也不会有人敢当叛徒泄密。
反观董承他们,居然要依靠这种签字留名的方式来维持内部纪律?
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董承自己都对参与这次衣带诏事件的成员忠诚没有信心。
特别是从马腾和刘备先后离开许昌的行为中更是能够看出不少事情。
说来奇怪,诸葛亮虽然没有见过刘备,但仅仅通过张绣等和刘备打过交道的人的经历,以及这段时间打探到刘备先前天天在后园种菜的行为,他便已经大概猜到了刘备的想法。
就仿佛自己很了解刘备这个人似的。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八成也是迫于形势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方面是害怕拒绝之后被这群搞不清楚状况的家伙当成曹操党羽给做掉,毕竟董承这些人看起来就是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
另一方面则是他内心深处肯定也是想扛起反曹大旗,以此号召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