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184节

  基于这种情况,刘备虽然在衣带诏上签字画押,但却表示的并不热衷,天天在后花园种菜,摆出了一副寄情山水、闲云野鹤的模样。

  可一旦他有了机会,立刻便溜之大吉,听说曹操让人去追都追不回来。

  倒也不能说刘备做得不对,相反,他没有去举报队友已经很厚道了。

  换成其他人,恐怕就不是跑路,而是直接反手举报,干他娘的一票。

  董承脸色已是一片铁青。

  他万万没想到诸葛亮在看衣带诏的时候那么悲愤,如今却是这般冷静。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董承内心却明白,诸葛亮这番话无疑是正确的、直接的、中肯的、一针见血的、直击要害的。

  完全说中了自己当初让众人签名的潜藏想法。

  甚至于刘备签字之后那副不求上进、混吃等死的做法被诸葛亮这么一说,更是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此刻的董承已经隐隐有些恼羞成怒:

  “如此说来,孔明是不打算答应?”

  诸葛亮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让董承无话可说的理由,“此等大事,亮无权代将军做主。”

  王子服冷笑一声,插口道:“是孔明不能代张将军作主,还是张将军本就不愿奉诏讨贼?”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

  诸葛亮却并不生气,淡淡说道:“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此话一出,场面顿时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沉默。

  片刻之后,诸葛亮对着董承和王子服拱了拱手,“若国舅再无他事,亮便与子龙先行告退。”

  话说到这一步的确是没有必要再继续留下了,诸葛亮察言观色,也觉得是时候离开了。

  他又不是刘备,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张绣鼎立支持的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除非董承真是个二愣子,否则就做不到杀了自己来祭旗这种事情。

  万万没想到,董承没有开口,王子服却是越俎代庖,上前一步:“若我要强留你二人呢?”

  话音刚落,三五十名家丁便从府中冲出,把诸葛亮和赵云围在当中。

  诸葛亮:(○| ̄|_

  今天在董承府上的见闻已经让他三番五次被惊到了。

  哪怕是像他这样虑事周全、稳字当头的天才都没想到,这两人竟会如此不智!

  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开始搁这窝里横了?

  愣了好一会儿,他这才长长叹了一口气,给赵云使了个眼色。

  如今赵云和诸葛亮的配合越发娴熟,因此只一个眼神就已经明白。

  但听呛啷一声,龙胆亮银枪已经被赵云握在手中。

  是的,赵云入府之前并没有卸下武装。

  董承府上的人亦是没有阻止。

  所以此刻赵云一枪在手,一股凛冽的杀气便自他身上爆发出来。

  那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积累,董承府中这些家丁虽然多多少少也会一些武艺,但如何能跟身经百战的赵云相比?

  赵云没有任何动作,仅仅只是站在原地,他们便已经瑟瑟发抖,再也不敢上前一步。

第222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

  看到董承府上的一众家丁畏畏缩缩的模样,赵云不禁冷笑。

  就这还想拦住他们,简直是白日做梦!

  诸葛亮则是淡淡说道,“此事我们不会告知他人,只是国舅如此行事,来日汝等只恐都要受此所害。”

  说到这里,他又看了看一旁面有不甘的王子服一眼,“言尽于此,请诸位好自为之。”

  这句话一说完,诸葛亮转身就走,赵云紧随其后。

  那三五十个家丁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两人离开,别说是动手,连大气都不敢出。

  直到赵云离开,他们才仿佛脱力一般瘫倒在地,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赵子龙,诸葛孔明!”

  董承也没有责怪他们,只是默念着这两个名字。

  片刻后便转头对王子服道,“此事需尽快告诉他人,以防不测。”

  王子服深以为然。

  虽然诸葛亮答应不会把今天的事情说出去,但既然没能把张绣的名字留在衣带诏上,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去告密?

  就在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时候,诸葛亮和赵云已经准备动身离开许昌了。

  虽然说这次没能让张绣实授扬州牧和骠骑将军,不过扬州刺史和右将军的结果已经算是差强人意,诸葛亮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

  临行之前,诸葛亮觉得孔融还可以抢救一下。

  所以叮嘱他平时也不要故意触怒曹操,只管虚与委蛇,为张绣探查情报就好。

  嗯,最重要的就是离董承等人远一些。

  诸葛亮有一种预感,如果董承等人继续这样下去,他们的谋画迟早会被曹操发现。

  到时候把孔融牵扯进去就不好了。

  再怎么说他都是心向张绣——虽然很多事情都没能办成。

  向天子辞行的时候,刘协欲言又止,似乎是想对两人说些什么。

  但在一旁曹操审视的目光打量下,最终只是让两人回去以后叮嘱张绣忠于汉室、勿负帝心,又让曹操替自己去送赵云和诸葛亮离开。

  曹操欣然答应,率领许褚、徐晃、曹氏兄弟、夏侯兄弟等人一路送出了十里长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曹司空诸事缠身,实不必如此。”

  曹操有些诧异地看了诸葛亮一眼,似乎是没想到眼前这个少年能说出这种话。

  昨天晚上,荀彧力劝曹操留下赵云和诸葛亮,至不济也要留下诸葛亮。

  至于理由还是跟以前一样:张绣绝非池中之物,威胁更胜袁绍、刘表、刘备等人,需要早做准备。

  赵云乃绝世猛将,便是关羽、张飞与其相比都要略逊半筹。

  至于诸葛亮,此时看来虽然不甚起眼,但荀彧却认为这个少年亦是不逊于贾诩的奇才。

  所以两个都能留下自然最好,等同于是断了张绣的左膀右臂。

  要是赵云实在勇到不行,那就把诸葛亮留下。

  但曹操却有些犹豫,想到这里,便开口问道:

  “孔明,吾再问你一次,汝可愿离开张博超,替吾做事?”

  曹操一副真心的模样,“若你答应,某可立刻拜你为尚书令。”

  诸葛亮闻言有些惊讶,下意识望向荀彧。

  却见后者正对着自己微微点头。

  此时的尚书令可是荀彧,曹操替自己许下这个官职,事先肯定是跟荀彧通过气的。

  荀彧此时的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早闻颍川荀文若善识人,如今看来果真名不虚传。”

  毕竟除了张绣之外,这还是第一个如此重视自己的人。

  要知尚书令为五曹尚书之首,职轻而权重。

  虽然有大将军、三公录尚书事,使之受到制约,但大将军袁绍远在冀州,三公更是唯曹操马首是瞻。

  如果说如今的曹操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那么尚书令就是丞相团队的核心。

  荀彧肯把这个位置让诸葛亮,别说诸葛亮自己,就是曹操和郭嘉、程昱等人皆是十分震惊。

  然而曹操对诸葛亮的招揽注定不会成功。

  且不提他有着想要篡汉、以曹代刘的心思,就是冲着他在徐州的所作所为,诸葛亮投靠谁都不可能投靠他。

  因此面对曹操充满诱惑力的招揽,诸葛亮只是回了一句:“曹公好意亮已心领,然张将军对亮有知遇之恩,亮实难辞之。”

  曹操闻言倒也并不遗憾,毕竟他早就想到这个结果。

  只是下一刻,原本笑吟吟的他突然转为严肃,“若我要强留你呢?”

  他的目光扫过赵云和诸葛亮带领的千人队伍,淡淡说道,“只凭他们,怕是保不住你。”

  诸葛亮:Σ(°△°|||)︴

  这句话好熟啊!

  怎么你们许昌人都喜欢这一套吗?

  一时看不出曹操这话是真是假,诸葛亮便是一个眼色丢了过去。

  赵云心领神会,龙胆亮银枪呛啷一声握在手中,面对曹操麾下诸将,傲然道:

  “虽千万人,吾往矣!”

  随着赵云的声音,这支上千人的队伍同时拔刀在手,高高举过头顶,齐声大喝:

  “虽千万人,吾往矣!”

  曹操见状微微变色。

  他从这些人的眼神中看到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慷慨赴死的决心。

  此刻他毫不怀疑,一旦自己下令抓住赵云和诸葛亮,这支队伍绝对会拼尽全力阻止他们,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至于赵云和诸葛亮本人,只怕最后宁可死于战场,也不会为自己做事。

  想到这里,曹操不由长叹了一口气:“那张绣何德何能,竟然能得此忠义之士誓死效忠?”

  赵云冷笑一声,“你也配跟师兄相提并论?”

  这一句话顿时就捅了马蜂窝,对曹操忠心耿耿的曹氏兄弟和夏侯兄弟怒目而视,盲夏侯是开口道,“黄口小儿,你说甚么?”

  赵云看了他一眼,不屑地说道:“败军之将,也敢言勇?”

  虽然夏侯惇不是自己打败的,但被师兄打败和被自己打败实在没有多大区别。

  “汝竟敢……”

  夏侯惇勃然大怒,正准备出手,却被一旁的夏侯渊死死拉住:

  “兄长,且忍一忍,你不是他对手。”

  夏侯惇:“……”

  此时曹操也开口道,“你不说吾倒忘了,当初张绣曾将元让关了整整一年,今次我便你二人关上一年,以谢他对元让不杀之恩!”

首节 上一节 184/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