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切莫为一时之气乱了心神。”
此时郭嘉看到曹操气呼呼的模样,亦是开口劝道,“如今主公头等大敌乃河北袁绍,若因此事失了名望,可谓得不偿失。”
早前郭嘉对曹操提过的十胜十败论里的第二条就是义胜,虽然如今传出的这些有关曹操的留言皆是子虚乌有……呃,有部分是子虚乌有,但是其他人可不知道这些。
一旦让他们真的以为曹操是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才阻挠张绣,对于他的名声势必会有影响。
在跟袁绍战斗之前,曹操一定要让自己的状态保持在最佳状态,再怎么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郭嘉的意见曹操还是很重视的,闻言便思索起来。
就在这时,荀彧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彧以为张绣对主公之威胁更甚袁绍。”
他这句话一说出口,曹操、郭嘉、程昱、荀攸等人都惊讶地望着他。
程昱更是忍不住开口道,“文若,汝是否太过高看那张绣?”
荀攸也缓缓点头,“张绣虽不可小觑,然其与刘表、袁绍相比却有不及。
袁术虽败于张绣,但主因却非张绣之强,而是袁术之不智也。”
郭嘉只说了四个字:“不如刘备。”
显然,在众人看来,如今的张绣还不具备跟其他实力派诸侯相比较的资格。
然而即便所有人都反对自己的意见,荀彧依旧坚定地说道:
“吾观张绣此人,崛起于微末之中。
然短短三年便有如今成就,便是袁绍、刘表等人亦有不如。
若不趁其尚未发展壮大便将其遏制,只恐今后再无机会。”
众人闻言不禁陷入了沉思。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荀彧的确没有说错。
不过在场诸人皆是当世人杰,不可能因为荀彧几句话就改变自己的看法。
尤其是曹操。
“不管张绣,先解决眼前此事”,曹操看向众人,“诸君以为此事当如何处之?”
“以张绣之功,原本便足以拜将封侯。”
其实郭嘉也不明白,曹操为什么非要在这种事情上纠结。
就算你不答应,人家已经实质上控制了四州六郡之地,现在又主动送上传国玉玺,摆明了就是不想跟你交恶。
正好曹操也需要时间来解决包括刘备、张杨、袁绍等一系列问题,双方各取所需,岂非双赢?
非要揪住这一点不放,何苦来哉?
在经历又一轮的商议之后,给张绣的封赏终究还是定了下来:
免南阳太守,授扬州刺史,拜右将军,封宣威侯。
当兴高采烈的孔融把这个结果告诉诸葛亮的时候,却见他仿佛是一副早知如此的模样,不禁讶然道:
“孔明早就知道了?”
第220章 入局
距离赵云和诸葛亮来到许昌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天。
在诸葛亮让藏在许昌的暗子发动了舆论攻势以后的第三天,朝廷对张绣正式封赏的乡间终于下发了。
张绣最开始的三个诉求只满足了一个宣威侯,扬州牧和骠骑将军都没能封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扬州刺史和右将军。
比起刘备的豫州牧、左将军、宜城亭侯还要略低一些。
但这已经足以令孔融满意了。
要知道前几天他四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所求已经降低了太多。
听到孔融的话,诸葛亮哑然失笑,“文举未免也太瞧得起我,此事我怎能猜到?只是这个结果与我所料相差不多,故不惊讶耳。”
此时的孔融对诸葛亮已经是心服口服。
哪怕他之前已经知道那些流言就是诸葛亮让人放出去的,依旧不认为曹操会妥协。
万万没想到曹操居然真的退了一步。
“曹操所图甚大,不会在此小事上纠结过多,如今的封赏便是折衷之举。”
说到这里的时候诸葛亮也有些无奈,只能说张绣把曹操得罪的有点狠了。
一连两次打败他不说,还硬是把汝南九县给要了过来。
纵观曹操这半辈子,貌似还没有吃过这种亏。
诸葛亮甚至怀疑,如果曹操知道了典韦和乐进已经被张绣招揽的消息,恐怕现在都未必肯松口。
不,是一定不会松口。
只是张绣本人的封赏被削来削去,对张绣麾下其他人的封赏反倒颇为大方。
祢衡任南阳太守、诸葛玄任庐江太守、刘晔任广陵太守、胡车儿任九江太守。
再加上之前文聘的江夏太守和鲁肃的弋阳太守,张绣举荐的各郡太守皆是得到了满足。
至于魏延、太史慈、赵云、张辽、高顺等武将不是杂号将军就是中郎将,从此以后也可以光明正大称之为将军了。
这样的结果诸葛亮自然颇为满意。
至于那些散播消息的密探,诸葛亮早就提前安排妥当,凡可能暴露的全部提前出城,能留下的都是自信能够继续潜伏的。
从之后曹操大规模在城中清查的结果来看,他们也的确是有自信的本钱,一个都没有暴露。
孔融以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造就了如今这一切,殊不知这些都是张绣早早就铺垫好的。
这也让诸葛亮对于张绣这位主公更加佩服。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说到这里的时候,孔融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董承想请你和子龙过府一叙。”
“国舅董承?”
诸葛亮愣了愣,他请自己干什么?
“我询问他所为何事,他却说此事只能与你说之”,孔融说着说着就气恼起来,“先前找此人帮忙,他推三阻四、唯唯诺诺,如今得知张将军拜将封侯,却又让我来请你,当真令人不齿!”
听孔融说到这里,诸葛亮便心中一动,缓缓说道,“我似是猜到他为何要请我与子龙了,倒是未必如你想的那般。”
“什么?”孔融闻言露出惊讶的目光,“难道你当真料事如神?”
说着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目光。
诸葛亮笑着摇了摇头,转头对赵云说道:“走吧,我们便去会一会这位国舅。”
赵云自是没有意见。
他感觉自己这次来许昌简直就是一个工具人。
诸葛亮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完全不用思考。
一开始他还有些不适应,但后来他却发现这样其实挺好。
不用操心,听命行事就好。
倒是诸葛亮来到许昌以后这一系列的表现也让他渐渐理解了张绣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这般看重。
贾诩是很厉害没错,可是他毕竟老了。
虽然说人老成精,但是精力随年纪逐年下降也是事实。
诸葛亮就不同了。
这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很有可能在将来和他一起陪伴在师兄身旁,助他走上定鼎乾坤之路。
却说孔融陪同诸葛亮和赵云来到董承府上,本想跟两人一同进入,谁料却被门吏所阻。
更是言称董承此行只请了赵云和诸葛亮,无关人等禁止入内。
“无关人等?”
孔融原本就因为之前的事情对董承不满,这时见一个门吏也敢拦路,不禁勃然大怒。
他捋起袖子,对着门吏举起了拳头:“今次便让你看看我孔氏子弟是怎样以理服人的!”
赵云本想出手阻止,诸葛亮却拉了他一把。
于是这个门吏便在赵云古怪的眼神和诸葛亮笑吟吟的目光中被孔融狠狠揍了一顿。
这门吏也是生得人高马大,一开始碍于孔融的身份还不敢还手。
但是后来被孔融揍得起了真火,也是不管不顾,抡起拳头就要跟孔融拼命。
然后被揍得更惨了。
把这门吏打的再无还手之力,孔融也觉得胸中的愤懑舒畅不少,眼见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阻止,他也隐隐明白了董承的意思。
于是便朝着诸葛亮一拱手道:“孔明、子龙,你们只管去,融便在左近,有事大声呼喊便是。”
诸葛亮笑着说了一句“不必如此”,就跟赵云迈步走进府中。
两人刚刚进府不久,便有人匆匆赶了出来,把那个被孔融狠狠揍了一顿的门吏抬回府中。
孔融负手旁观,只是冷笑。
“门吏被孔北海打了。”
“让他打吧,他是在为先前吾袖手旁观之事负气。”
“赵云和诸葛亮马上就到,我等便依计行事。”
很快,赵云和诸葛亮便被董承请到了书院之中。
双方见礼完毕,董承便命人奉上茶水,跟着就为前段时间没有给张绣帮忙的事情道歉:
“前日孔北海来此,欲请我相助张将军,奈何承亦有苦衷,是以未曾答应。”
诸葛亮战后后仰:“却是为何?”
心说终于要进入正题了吗?
董承此时却卖起了关子,只让两人喝茶。
诸葛亮心中正自疑惑,身旁的赵云突然凑到他身旁,低声说道,“屏后藏人。”
诸葛亮顿时恍然大悟,干脆也不急了,就真的如同董承说的那样悠闲地品起茶来。
言谈之间更是只说茶水和董府布局,对于其他事情一概不谈。
这一次轮到董承急了。
心中也是暗暗纳闷,这诸葛孔明年纪虽小,怎是如此沉得住气?
“请恕我直言,曹操阻张将军拜将封侯之事,二位亦怀恨乎?”
赵云看了诸葛亮一眼,没有说话。